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徐寿出生在了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农村家庭,徐氏的祖上都是以务农为生,家境清贫,一直到徐寿祖父这一辈,通过经商逐渐富裕,徐寿父亲也成为了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遗憾的是他在徐寿4岁的时候便去世,只剩下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徐寿也是一个十分渴望知识的人,然而他对于科举八股却是一副非常不屑的态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为了谋生,徐寿一边务农,一边经商,从上海贩运粮食。
我们从徐寿的青年时代就可以看出,他是并没有什么机会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的,更不用说西洋方面的东西了,但是徐寿并未曾有过去底层人士传统的信佛信神观念,在经商累积身家后,徐寿竟然在家中提出了这几条规矩:“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说白了,就是不准搞封建迷信,他也成为了无锡商业圈的一个怪人,毕竟经商的很多没有读过书,相信怪力乱神、良辰吉日是普遍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徐寿没有获取知识的机会,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那里也有着很多能工巧匠,徐寿从小也喜欢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而随着经商,他接受外界事物的机会多了起来,但凡是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徐寿无所不学,不说不好,当时世人都讥笑徐寿,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去研究些这种旁门左道,不是傻子吗?
然而徐寿也慢慢找到了同伴,嘉庆道光时代,我国还没有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而徐寿却和同乡,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华蘅芳一起探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一种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打开了国门,大量西洋的知识涌入,而徐寿也在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等到1853年,他还和华蘅芳同往上海,专门到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进行学习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
为什么怀疑徐寿是穿越的呢?在1862年,徐寿作为为数不多懂得西学的人才被曾国藩招进了安庆军械所,当时西方的蒸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因此安庆军械所也想要研发自己的蒸汽机。
然而洋人对于这一技术,自然是竭力封锁,而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徐寿,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缩图,又跑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一艘外国小轮船观察了一天,就开始和自己的随从人员着手研制起来,仅仅花了三个月时间,在1862年7月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紧接着,徐寿和华蘅芳等人,又在1866年制造了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徐寿几乎是在这片领域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借几个图片和一天的探索,创造出了蒸汽机,也是让当时西方人和同行感到震惊。此外,他对于音律还颇有研究,曾经将自己对音律研究文章在外国好友傅兰雅(JohnFryer)的帮助下翻译成英文,寄给了西方的学术权威《自然》杂志,并且成功发表,徐寿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此外,他还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定名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杂志,他和子孙五人,则翻译、撰述了科技著作96部,近一千万字,可以说徐寿用自己超前的眼光,慢慢的改变中国的社会,更为艰难的是,他小时候还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在晚清保守封闭的背景下,能够如此成就,因此有人怀疑他是从现在穿越过去的,也不足为奇了。不管怎么说,有人将徐寿比作中国近代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功绩,也将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