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74 更新时间:2024/3/6 22:21:44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

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刘邦的命令,“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打算趁机东进攻占赵地,而代地残余地区则交由陈豨平定。赵王赵歇与代王陈馀见形势危急,则“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堵住了代地通往赵地的重要通道——井陉。

代地与赵地虽然近在咫尺,但两地却被太行山牢牢阻断,太行山中虽然遍布河谷,但却根本不利于人马通行,因而当时由代地通往赵地,唯一可供大军行进的,便是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可以说,只要赵军牢牢占据井陉关,堵住井陉口,那么即使韩信再聪明百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可奈何。

当时,陈馀麾下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虽然兵锋正盛,但汉军补给线过长,且太行山道路难行,汉军补给必然困难,因而建议可由自己率兵三万从小道出击,袭扰汉军粮道,如此汉军必败。然而,陈馀却认为不可贸然出击,应该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因而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

韩信得知赵军布置后,则制定出了出奇制胜的战略,率军于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下寨,并趁夜派出两路兵马,其中一路由两千轻骑组成,人手一面汉军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至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令其在赵军主力出击后,趁机攻占赵军大营,断其后路。另派出一万大军,趁着夜深人静,偃旗息鼓地抵达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用以迷惑赵军。

天亮之后,赵军发现汉军背水列阵,完全违背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方略,因而认为韩信这种主动置之死地的做法,是根本不懂得用兵的表现,因而对汉军极为轻视。

与此同时,韩信则率领剩余汉军,大张旗鼓地杀向井陉口,佯装要对赵军发动进攻。赵军见状,果然离营出战。两军在井陉口的狭窄通道中厮杀一阵之后,韩信佯装败退,汉军一边败退,一边胡乱扔掉旗鼓仪仗,退往绵蔓水,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

陈馀见汉军战斗力如此低下,连忙率军对汉军展开追击,对背水列阵的汉军展开猛攻,企图一举歼灭全部汉军。正所谓“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汉军三面遭受夹击,背后又有河水阻路,无路可退之下人人奋死迎战,赵军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由于地形的影响,竟然久攻不克,不得已调来更多军队。

与此同时,埋伏在抱犊寨山的汉军奇兵见赵军主力离营,趁大营空虚无备之际,突然对赵军主营发动进攻,一举攻克赵营。之后他们迅速拔除赵军旗帜,遍插汉军战旗,一时间赵军主营到处都是汉军旗帜。

陈馀

陈馀见久攻不下,无奈还得下令收兵,然而当赵军返回主营,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主营上插满汉军旗帜后,顿时陷入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见赵军溃散,立即主动出击,从侧后方切断了赵军退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面发动反击。

赵军仓皇之下,只得向泜水方向败退,然而在汉军的追击之下,赵军无路可退,最终被全部歼灭,主将陈馀被杀。在击溃赵军主力后,韩信率领数万汉军,“岁余乃下赵五十余”,用时一年全面占领赵地,赵王歇和李左车被俘。

就此战而言,韩信可谓奇正并用,在背水列阵吸引赵军主力的同时,则另派奇兵出奇制胜,断绝赵军退路的同时,对赵军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才导致赵军军心涣散、迅速溃败,从而最终以少胜多。

兵书战法固然是历代军事家的战略结晶,可如果完全按照兵书记载打仗,那可就真的是“纸上谈兵”了。纵观历代名将,他们虽然大多熟读兵书,但却更擅长因地制宜、因敌制宜,灵活运用战术战法才是他们百战百胜的利器。

具体到“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的布阵,虽然违背了兵法,但却是考虑到了敌我双方态势以及井陉地形之后做出的决定,同时又以奇兵为辅,这才取胜。

井陉之战示意图

其一,敌我双方态势。汉军兵威正盛,军心士气稳定,乃是久战精兵,而赵代联军则不同,其战斗力相较汉军则相对较差,很难短期内击败拼死一战的汉军。正因如此,韩信才敢于佯败诱敌深入,再以背水决战的勇气来拖住赵军主力。如果不是这样,一来汉军的佯败便极可能演变为溃败,二来汉军非但不会背水死战,反而更可能陷入绝望而迅速溃散。

其二,井陉地形特殊。井陉乃是一条蜿蜒几十里的狭窄驿道,赵军虽然在兵力上远超汉军,但受地形限制,却很难在狭窄区域充分展开,因而汉军正面受到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否则,如果是在开阔地带,赵军兵力充分展开,那么汉军受到的压力必然倍增,是否还能顶住赵军的猛攻,可就要打个问号了。

其三,另以奇兵为辅。汉军的主力虽然集中在了绵蔓水东岸,可此战的关键却是那两千奇兵,如果他们不能趁机夺取赵军大营,那么赵军在久攻不下之后,大不了再返回主营坚守便是,韩信还是无法击败赵军。

如上,韩信的背水列阵,之所以能够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乃是充分考虑到了敌我双方态势和井陉的特殊地形,并在以奇兵为辅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部署。如果后世将领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而只醉心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恐怕真的就置之死地了,而根本不会有“后生”。

标签: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的政绩使其虽有很多过失但仍有很高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高度注重道德,是儒家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所谓的德,其实可以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层面。德在私人领域的表现,就是私德;而表现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自然就是公德。按照儒家传统理论,前者属于“齐家”范围,包含帝王家族及后宫的内部事务;后者则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等更高级范畴,涵盖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等相关公共事务领域

  • 张献忠在四川恶行累累?一块石碑揭开谜底!专家:别抹黑张献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天启年间,陕西灾荒不断,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农民起义,高迎祥、王和尚、王大梁等人纷纷拥兵自立,此时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公元1630年,张献忠崭露头角,在家乡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由于张献忠有文化又足智多谋,在军中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从此之后张献忠率部南征北

  • 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夯实基础,汉宣帝则将此成就进行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第一个受益者。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

  • 朱元璋至少开了5次历史倒车?废除宰相制,为何还要搞内阁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首先,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好家伙,分封制还是汉朝、西晋那个年代的事情,明摆着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可老朱为了子孙享受荣华富贵,为了明朝江山永远姓朱,还是搞了分封制。老朱分封的儿子们,除了政权、财权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兵权。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有实力和朝廷抗衡。其次,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这也是没谁

  • 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为有为,表面重儒实则儒法并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却没有能真正地执掌皇权,因为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掌控着皇权,窦太后领着一帮老臣和外戚把持着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崩逝,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但是,即便是汉武帝已经君临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窦婴、田蚡等对朝政的控

  • 汉朝时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

  •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件宝贝,朱家后代找了近300年,最后被李自成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刘伯温在帮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善于排兵布阵,后来自己就把这些阵法写成了一本书,叫《百战奇谋》的兵书。民间传说,谁能够得到这本兵书,就能取得天下,在刘伯温去世以后,朱元璋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派人去找这本兵书。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胡惟庸去找。胡惟庸来到了刘伯温的家里,先是吊唁一下,然后就问刘伯温的儿子,比

  • 如果朱允炆的老爹朱标不死而是顺利继位,最后他能否镇得住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允炆怎么当上皇帝,朱棣后人怎么评价朱标,朱允炆为什么只当了4年的皇帝

    史书记载朱标宽厚仁爱,但可不是人善可欺之人 朱元璋与嫡妻马皇后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即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在五个嫡子中毫无疑问朱元璋最宠爱的就是长子朱标。据《明史》记载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朱标的出生让在前线酣战的朱元璋十分高兴,当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

  • 汉景帝请宰相吃饭,故意没准备筷子,吃完后景帝叹道: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汉景帝处事往往是谋而后定,凡是对汉朝江山基业构成威胁的因素,他都会一一除去。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汉景帝试探丞相,特地没在饭局上给他准备筷子。但在吃完这顿饭后,汉景帝却得出了个结论,那就是这个丞相留不得! 文景二帝,创造盛世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汉朝立国400余年,在这数百年中,汉朝一直是

  • 六安抢救性发掘一处宋代墓葬!出土文物2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日前,裕安区文物保护所接群众线索,其辖区内丁集镇某处施工时发现一处疑似墓葬。随即,市文物保护中心与裕安区文保所现场勘察,初步确定为单体砖室古墓。随后在当地政府部门配合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考古发掘确认,该墓为宋代墓葬,整体呈“亚”字单体船型,砖石结构。该墓葬外弧挡土墙,墙中下部砌拱形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