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合肥钢二厂在扩建的时候,位于该厂附近的所有坟墓需要迁走,而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着手对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而且其死亡时间及死亡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都有着详尽的叙述。
在此之前,关于包公墓到底在哪里,当时河南和安徽经常争得面红耳赤,直到包公墓志的发掘出土,终于结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专家首先发掘的是包公及其夫人的董氏的合葬墓,然而墓中除了两块墓志铭外,就是一堆杂乱的尸骨。考古队员在墓葬的西南角发现有被盗掘的痕迹,后来又在墓葬中发现一个十二时神俑,按照宋朝陪葬的制度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能陪葬此物,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
专家经过对包公墓中的遗骨进行鉴定,确定骨骼是男性骨骼,而且还得出墓主死时大概40左右,根据遗骨大小尺寸,专家一致认定:包公应是中等身材,即165厘米左右,并不像现在一些影视剧中身材高大。而根据史料记载,当年金兵入侵庐州时,曾对一些墓葬进行了疯狂的盗掘,虽然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说是包公墓,但从该墓葬的破坏情况看,应该是金兵所为。而就在专家继续清理墓葬时,竟然意外地在墓中发现了盗墓贼的留言“包公清廉,吾辈佩服”8个字,之后便匆匆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