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桓冲抵御前秦,分析淝水之战和西晋灭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从桓冲抵御前秦,分析淝水之战和西晋灭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50 更新时间:2023/12/17 2:36:07

这一次要说的是桓冲,东晋的名将,他在淝水之战中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东晋如果没有他,也许会失败。

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温死后便接替其掌握东晋的兵权,为了缓和与谢氏的关系,桓冲主动让出了扬州刺史的职位,自愿出镇外地。在淝水之战中与下游谢家相互配合,最终打败前秦来势汹汹的“百万大军”。

桓冲伐秦

公元383年5月份,东晋荆州刺史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又派刘波、桓石虔等进攻沔北诸城,命辅国将军杨亮进攻蜀地,攻下五城后再继续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下武当,别将又继而攻下万岁和筑阳两城。这算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爆发大战的导火索。

只是桓冲伐秦没有后来的谢玄北伐名气大,更没有淝水之战名气大,导致现在一致以为是苻坚先打的东晋,其实桓冲早在淝水之战前就伐秦了。

前秦在公元382年的太极殿会议中,苻坚已经提出了南下伐晋的计划,不管当时的谍报工作到不到位,东晋也许都会听到风声了。而这一次桓冲却主动伐秦,进攻襄阳之地,其中有没有谢安的参与我们不知道,但是谢安肯定是知道这件事的。因为在公元378年的襄阳之战中,桓冲以为上明北枕大江,西接三峡,地势险要,数月之内在上明起筑新城作为新的驻所,却眼看襄阳被围而见死不救。事后,桓冲要引咎辞职,谢安没有允许,如果桓冲要再一次缓和与谢家的关系,肯定要做出点实际行动来表示。

早在公元381年,前秦将领阎震和吴仲率兵南侵竟陵的时候,桓冲就派桓石虔和桓石民抵抗,大败阎震等并逼令其退守管城,桓石虔继续进攻,成功攻下管城并俘获阎震等二十九人。公元382年,桓冲又命扬威将军朱绰进攻襄阳,焚毁前秦在沔北的屯田后掠六百多户南归。

可以看出,自从襄阳失守之后,桓冲还是迫切想要与前秦一战来一雪前耻的,就算不是雪耻,也不能让谢家的人看出自己畏秦如虎。

如果没有公元383年5月桓冲在长江中上游这么一闹,也许苻坚就不会分兵南下了,而是集中兵力直取建康。那么,东晋还能抵挡得出苻坚的“百万大军”吗?战争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

而后来苻坚将慕容垂派来荆州与桓冲交战,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桓冲本就畏秦,慕容垂之勇似乎应该在正面战场上,而不是与桓冲消耗,可能我们的苻大天王想通过桓冲来消耗慕容垂的实力,不想最后反倒损失了自己本族兵力,慕容垂的鲜卑兵却毫发无损。

桓冲进攻襄阳之后,苻坚也是做出了救援襄阳的举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整个南下灭晋计划。

苻坚派巨鹿公苻睿和慕容垂救援襄阳,慕容垂为前锋,进兵至沔水,命将士每人手持十把火炬夜行,伪装成兵力极大的样子。桓冲本来就畏惧前秦,这时候又因为军中有疾疫,于是就退兵撤还上明了。但是这一次的伐秦对后来的淝水之战是影响深远的,可以说是淝水之战胜利的一大原因。

因为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准备跟西晋灭吴之战有相似之处。

公元280年,西晋名将王浚自成都率领水军顺流而下,攻灭东吴,西晋完成统一大业。

苻坚命裴元略在益州练军,后来水军7万沿着长江南下,跟王浚灭吴之战有相似之处。只是王浚在益州经略水军7年之久,而前秦的水军只有1年左右,虽然战略意义上有相似,但战斗力上肯定不能同日而语。

王浚灭吴之战

王浚灭吴之战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国。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公元269年,司马炎派大将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意图攻取石头城。

公元272年,司马炎任命王浚为广汉太守,发兵讨伐益州叛军,后任益州刺史,因治边有方,被征召入朝为右卫将军、大司农。羊祜建议司马炎留王浚镇守益州,以助其伐吴大业,司马炎同意,拜王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王浚遂受命利用长江上游的地理地势,在益州治理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

公元279年,西晋的益州水军经过七年的治理,已成一支强大无敌的水上作战部队,王浚上书请求速攻东吴,司马炎于公元279年十一月正式下令发兵大举进攻东吴。

公元280年正月,王浚自成都出发,率水路军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东吴丹阳,擒获东吴丹阳监盛纪。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因为此前羊祜擒获了吴国间谍,得知了东吴军的防务情况,通知王浚,王浚于是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西晋灭吴布局图

二月,王浚攻克西陵,俘获东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忠。后又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攻克乐乡,俘获水军都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

二月十八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进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可以说,在西晋灭吴一战中,王浚的益州水师是有战略性重大意义的。大概连东吴主孙皓都不会想到,西晋会有这么一支浩浩荡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水师。按理来说,南军水师一向强于北师,东吴又凭借长江天险,殊不知,就如前秦王苻坚后来在太极殿会议中反驳石越的那样,

夫差、孙皓皆保据长江之险,最后也不免亡了国。”

。可见,即便占尽地理优势,也不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王浚从蜀出兵,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本应是一场恶战,不料却成了顺流而下,直抵东吴国都建康附近的三山。

东吴主孙皓连忙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浚,张象望见晋军旗帜后,却不战而投降王浚。

孙皓听说王浚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顿时胆破魂飞。于是采纳了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向王浚递上降表:

“吴郡孙皓向您叩头请死罪。昔日汉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机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险阻,与魏乖离对峙。大晋建国,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烦劳您的六军,风餐露宿,远临江边。吴人举国震惊,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缘天朝得宽宏光大之恩。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送上所佩玺绶,委身以待处分。”

孙皓在面临国家灭亡的危局时,表现得懦弱跟他以后在洛阳时不卑不亢的态度全然不同。

后来,孙皓到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对他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一语成谶, 三十年后司马睿果然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

公元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浚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伪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

王浚亲自为孙皓松绑,接受了玉璧,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

王浚收了东吴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

桓、谢联合、共同抗敌

王浚灭吴一战,是靠了益州水师,苻坚也许真的是要借鉴这一战,所以他命前秦西南夷校尉、巴西梓橦二郡太守裴元略在益州训练水师。

公元383年,苻坚号称百万大军南下伐晋,在战争前夕,苻坚以姚苌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更授以自己杀苻生登位时所任的龙骧将军,寄予厚望,似乎要让他领益州新建水军牵制桓冲,效仿王浚灭吴之战。

殊不知,王浚在益州练兵7年,前秦的水军组建不到一年时间。战争开始后,裴元略7万水师从巴蜀顺流东下,前后百里,旗鼓相望,从气势上来讲,跟当年的王浚水师不相上下。然而令苻坚没有想到的是,桓冲并非当年东吴那些不战而降的将领,桓冲不但要战,而且要战得漂亮。

裴元略的水军在江陵遇阻,无法南下。苻坚又派慕容垂等攻打郧城,慕容暐后来也赶到郧城。从苻坚的布局来看,鲜卑慕容氏和羌族姚氏都已经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与桓冲彼此消耗了,看似完美的布局。然而,前秦的前锋在寿阳孤军深入,败的太快,败的太惨,以至于桓冲与慕容垂、姚苌还没有彼此耗尽的时候,苻坚的中坚力量已经被率先耗尽了。

如果没有桓冲在长江中游的牵制,那么慕容垂与苻融兵汇一处,前秦水军如同当年王浚一样顺流直下,东晋的8万北府兵真能战胜前秦25万大军吗?前几篇文章中分析过北府兵和前秦军队的战斗力,都是除去慕容垂的鲜卑兵的。

苻坚想效仿王浚灭吴,却不想在淝水一战中,前秦的水军没有半分用处。越不过桓冲的防线,前秦水军就是一支纸老虎。

退一步来讲,就算慕容垂没有被桓冲牵制,而是在寿阳前线与谢玄北府兵一战,就算战胜了谢玄,那前秦军势必要进至长江与东晋一战,而桓冲将主要对付前秦益州水师,前秦没有水军相助,在长江与晋一战又有几成胜算呢?何况,谢安不是彼时的东吴主孙皓。

在淝水一战中,在前秦军中制造骚乱的朱序,本是东晋襄阳守将,也是桓氏一派中人,那么东晋大败前秦一战中,到底是谢家功劳大还是桓氏功劳大呢?

桓冲能放下与谢氏的恩怨冲突,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敌,这是难得的高贵品质。而桓冲对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只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桓温的错误理解,桓冲似乎成了一个炮灰角色。

然而,在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后,桓冲因为当日嘲讽谢安

“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

以及指责谢安派遣的谢玄等人为“不经事少年”,认为此战必败的言语失当而羞愧难当,又因当年襄阳之事不救朱序,朱序在淝水之战中与谢家合作内外联合击败苻坚,桓冲更是愤懑不已,最终羞愤发病而亡。

更多文章

  • 李渊四叔李璋五世孙李涵,安史之乱爆发,看准时机支持李亨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涵个人资料,定江王李涵,唐朝开国元勋李渊

    李涵是李渊四叔李璋的五世孙,李涵的曾祖父李道立,祖父李景淑。李道立本来是李韶的儿子,因为李韶的兄弟李孝基,在平叛时,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麾下尉迟敬德打败,并且生擒活捉,在李孝基想方设法逃跑时,被刘武周杀害,由于李孝基没有子嗣,武德二年,李道立被李渊下令过继给李孝基。李涵出身毕王房,是个有才能的人,门荫

  • 李渊正欲东出潼关,刘武周突然背后插刀袭击唐龙兴之地太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就在李渊消灭西秦的薛仁杲割据政权后,关外的李密和王世充也分出了胜负,考虑到西凉的李轨不足为虑,(对李轨李渊以谋略为主)踌躇满志的老李当即决定东出潼关争霸中原!李渊用兵,世民先行,这是老规矩了。武德元年十二月,取得了浅水原大战胜利的李世民被老父亲火速任命为太尉,持皇帝节仗,陕东道大行台,并节制蒲州及河

  • 隋唐英雄里面的十三位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唐英雄七位英雄,隋唐1-40集免费,隋唐十三杰武器排名

    第二位是就是当朝宰相宇文化及的儿子,宇文成都。手使凤翅镏金镗,胯下骑万里烟云兽。第三位是山瓦关总任裴仁基的儿子裴元庆,手使一对八棱亮银锤,胯下银鬓马。第四位是金顶太行山公道大王雄阔海,手使齐眉乌金棍,胯下乌骓马。第五位是威震南阳关的南阳候伍云召,手使五勾神飞枪,胯下骑千里银河一点白。第六位是河北大王

  • 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苏轼,司马光,欧阳修都与其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轼跟王安石关于菊花,怎么评价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这个人,苏轼改王安石的诗

    影视剧中的王安石王安石的变法真的那么不堪?他在主张变法时,整个朝堂几乎都在与他作对,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数得上来的人数都在反对。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好坏参半的人的生平。这个时常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书上的他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不爱洗澡,满身

  • 少年皇帝:大宋唯一的铁血帝王-宋哲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宋哲宗时期却能打破人们对他固有的看法,他亲政短短七年时间率领宋军三征西夏,大破吐蕃,北拒大辽,攻灭青塘吐蕃政权,迫使黄头回鹘,西夏称臣纳贡,开疆拓土两千里,为大宋扬眉吐气,使得宋朝国力达到极盛,取得了宋仁宗,宋神宗几辈子以来的梦寐以求的功业。公元1077年,大宋后宫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一位皇子终

  • 梁红玉:出淤泥而不染的一代女英雄,救大宋于危难,抗金兵于险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梁红玉祠图片,陆云梁红玉为主角的小说,大宋英雄梁红玉图片

    我们听说过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可是花木兰只是虚构的女将军,那么真实的历史中有没有这样的女英雄、女将军?当然有了,那就是今天的女主角——梁红玉,一名从官妓蜕变成一个女将军的传奇女性。我们将从悲惨不幸的早年、千里传诏的青年、共抗金军的中年和平淡幸福的晚年这四个阶段,详细解密这位女英雄,如何从一个卑贱出生的

  • 在位10年只顾玩蟋蟀,朱瞻基为何让朱棣偏爱?朱棣:造反借口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跟朱瞻基谁功劳大,朱棣为何特别喜欢朱瞻基,朱棣真的是为了朱瞻基谋反吗

    ‘蟋蟀天子’你们听说过吗?据说在他出生的那个夜晚,还在当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美梦,他梦见自己的老父亲朱元璋,亲手将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了他,并说出了“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话。这种暗示,梦醒时分的朱棣怎么能够忘了呢?第二天早上,朱棣立刻就去看望自己的嫡长孙。好家伙,满脸的英气,一看就是尊贵之命!朱瞻基

  • “购物狂”宋太宗,一笔“败家投资”,让大宋赚足全世界的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太宗如何让大宋赚世界的钱,大宋钱荒,大宋宫词大结局宋太宗

    编辑|古今闲客“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人公——宋太宗,在世人的印象里,是不择手段、灭情登台的狠角色,他是如何带领贫瘠的大宋走向富宋之路的呢?宋太宗指挥积贫积弱的宋朝人,携瓷器“杀出重围”,一举将宋朝变成一个史无前例的“暴发户”。大宋的“瓷器贸易之路”吸引众多外国商人,他们争先恐后涌入“富贵迷人眼”的

  • 宋仁宗赵祯:能够温暖世间万物的,永远是那一抹发自内心的善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扮演宋仁宗赵祯的演员,宋仁宗赵祯的掌上明珠,宋仁宗儿子赵祯

    四川成都的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有一户贫寒的人家,他们最近心情很不好。因为他们家刚刚降生了一个孩子,本来家里的生活就很困难,这不更是雪上加霜啊!十几岁的时候,刘氏嫁给了一个条件还算可以的银匠,银匠的名字叫做龚美,宋太宗雍熙年间,夫妻二人来到京城里做生意。(京城繁华)当时是宋太宗当政,而宋真宗赵恒此时只是

  • 宋徽宗的儿子赵楷,曾偷偷参加科举,还拿到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纵观各个历史朝代,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对朱氏子孙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不许科举做官、不许经商营生,只允许拿着开国时规定的朝廷俸禄和土地佃金生活,其他朝代的皇子们都是不用劳动,却能享受着最顶级待遇的贵族。但滚滚历史中,总有几朵奇葩出现,比如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就偷偷参加过科举考试,还拿到了状元。政和九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