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帝“谥号”、“庙号”的利用,真正算是更新换代的,就是汉朝。
汉朝以前有封建王朝秦,可是始皇帝本人拒绝给自己加什么庙号谥号,这导致了秦朝的“庙谥”有了断层,而先秦以前,那些庙号谥号不是给皇帝用的,都是给诸侯和天子用的,他们不算皇帝。
所以汉朝,才是一个集“皇帝”和“谥号庙号”于一体的时代。
汉光武帝刘秀,在新朝末年抓住机会重新建立刘家人的“汉王朝”,刘秀不是嫡脉,不是诸侯王的儿子孙子,跟刘邦的关系已经很遥远了,同刘秀有一样身份的刘家人,当时整个天下不下数十万个。
但是刘秀还是以“超人”之姿,扫荡了天下群雄,再建大汉,成为后世很多君王的“榜样”。
刘秀的“谥号”是“光武”,这个光武,跟他的功绩是息息相关的。
“光”和“武”,是两个谥号,来自于古代古老的“谥法”。
关于光,标准是这样的: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关于武,标准是这样的: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谥号“光”的标准,也仅有四条,但是关于武却有三十多条,所以“武”谥,是一个很全面的谥号,同时也是一个很难的谥号,因为要符合的标准足够多,才能冠以此谥号。
刘秀属于是“戎马皇帝”,自打废王莽的“昆阳之战”以来,刘秀的战绩就是一个个横推史,败更始,定天下,要说刘秀的武功在汉朝的成就,也就是仅次于刘邦和汉武帝刘彻,但刘秀有资格得到一个“武”。
可问题又来了,“武”已经有人用了,那就是汉武帝。
谥号没有说过不能重复用,但作为子孙,刘秀死后也是绝对不可能用“武”,因为这叫做“僭越”,是为大逆不道。
这个时候,有儒者提出来,刘秀陛下光复大汉,功绩绝无仅有,既然前有汉武帝镇压了“武”谥”,那么就干脆给刘秀陛下加上一个“光”。
刘秀的“光”,是来自于“能绍前业”。
也就是说,刘秀做到了光复祖宗和前朝的功绩,所以他也是一个“武帝”,但因为他是汉武帝的后辈,于是这个“光复”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汉武帝,因此便有了“光武”的谥号。
后世文化浅薄一些的书生,也曾发出过质疑,为什么刘秀的谥号乃是“双谥”,跟自古以来的君王不同。
其实,“双谥”不是就刘秀一例,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多,而且是非常多的那种。
举个例子,给春秋霸主晋国“三分”的那位周天子,谥号就是“周威烈王”,这是一个“双谥”。
主持“长平之战”的秦国君主叫做“秦昭襄王”,其父亲乃是“秦惠文王”。
这些“双谥”,每一个字都有着他所规定的意义,并成一双,则是扩大了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和天子的“谥号”偶尔有单字谥,偶尔有双字谥,要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里面的缘由难以追溯,或许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那就是关于这些被“追谥”的君王是否好大喜功来定义罢了。
但“好大喜功”也未必是妥当的,或许他们真的有这样与之匹配的功绩,因此得到了“双谥”。
所以“汉光武帝”,这个谥号并不突兀,也的确更能体现出刘秀在西汉被灭掉后恢复大汉的伟大功绩。
而这,是“谥号”,汉光武帝的“庙号”,才是“单字”的。
汉朝皇帝,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谥号的,整一个西汉,也就是四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彻、刘病已。
刘邦乃是汉朝太祖皇帝,开辟国家,因此被追为“太祖”,是为“汉高祖”。
汉高祖,在说法上错误的,但因为大汉朝的文人,喜欢把刘邦称为“太祖高皇帝”,这个“高”,就是刘邦的“谥号”,刘邦在正式的称呼上应该是“汉太祖”和“汉高帝”。
可是当这种“谥庙”并用成为了习惯后,就难以改正了,“高祖”这一种存在,渐渐成为了合法。
刘邦的嫡子刘盈是为汉惠帝,这是一个“谥号”,汉惠帝没有庙号。
再之后是汉文帝刘恒,刘恒有庙号,是为汉朝的“太宗”皇帝,所以刘恒也被称为“汉太宗”。
汉文帝之后的汉景帝没有庙号,下一个有庙号的,就是汉武帝刘彻,他的庙号乃是“世宗皇帝”,史称“汉世宗”。
西汉最后一个有庙号的皇帝,就是刘彻的曾孙,汉宣帝刘病已,因为他缔造“昭宣中兴”有功,因此被追为“中宗皇帝”,史称“汉中宗”。
虽然西汉的庙号不多,可对后世皇帝的影响是很大的,西汉的庙号模版,成为了后世皇帝们争相学习模仿的重要模版,“太祖”、“高祖”、“太宗”,此后的王朝,都能看得到。
东汉开国皇帝,因为“开国”,也得到了“祖”的追封。
刘秀的庙号是“汉世祖”。
虽然刘秀的“谥号”没有僭越汉武帝,但是庙号,倒是有些“冒犯”汉武帝的。
所谓“世”,有着“开世”之意,汉武帝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时代,阻击匈奴,集中皇权,但因为他不是开国者,所以只能称“宗”,不能称祖。
而刘秀,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不严谨的“祖”,在当时的舆论下,刘秀自己都不敢说,重新开辟了一个大汉,他只能说光复,所以祖的称呼,不该由他来说,只能他死后后人来论。
同样的,刘秀一样开辟了一个时代,东汉和西汉在生产力上,社会结构上大有不同,在西汉时期,自汉武帝以来,贵族豪强被打击得出不了头,但刘秀借助了这些人的力量登基,他大力地扶持了这些世家的崛起。
这些利益既得者们就决定,给予刘秀“世祖”的庙号,虽然在地位上,这个“庙号”是要更高于汉武帝的,可是西汉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人想那么多,于是刘秀成为了“汉世祖”。
但是后世人却总喜欢称呼刘秀的“谥号”,汉光武帝,而很少说他的庙号,造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跟思维习惯有关的,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不管是皇帝还是诸侯,一般来说都有谥号。
不过话说回来,刘秀真的不是“谥号”最长的一个。
在隋朝以后,皇帝的谥号,能达到十几个字之多,譬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谥号全称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只是被简称为了“唐文帝”,而关于他,后世人更喜欢称呼他的庙号,唐太宗。
从这一时期起,几乎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是“长谥号”了,字数不限定,但一定很全面,别看平时称呼起来好像只有一个“单字”谥,实际上,他们的全称比刘秀都要长得太多。
譬如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他的谥号全称就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若是以全称来称呼,那么彼此聊天书写都要喘口气才能继续,因此关于这些皇帝们,庙号的称呼开始多于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