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缙怎被朱元璋赶回老家

解缙怎被朱元璋赶回老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71 更新时间:2024/3/13 17:02:31

解缙一生打了很多著名的嘴仗,其中有不少“段子”成为民间经典故事。解读:才子解缙怎被朱元璋赶回老家

比如,有一次他参加同僚的宴会,有一大臣权倾当朝,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忌,处心积虑地想奚落他一番,就提出让解缙对句,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缙一听,并不示弱,于是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同样是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借用“蹄”与“题”的谐音,用“老畜生”回敬“小猴子”,以牙还牙,对得工整,骂得到位,狠狠地回敬了对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解缙两个特点,一是的确有才,才思敏捷;二是太有个性,绝不服输,不在任何人面前吃亏。

还有一次,才子执行一件送公文任务,自觉事情重大,于是跑到到兵部要求派两警卫随从。史料记载:“解缙尝入兵部索皂隶,语嫚。”我有重要任务执行,给我选两警卫员。语气十分傲慢。于是,引起兵部人员的抵触,认为才子太摆谱了,挖苦解缙:球大个人,配什么保镖?给你当警卫跌份。解缙一听,立刻还以颜色。针尖对麦芒,现场赋诗一首:“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说你们笑我矮,怎不看看自己蠢样?把你们到起来拿大顶控,也控不出半点墨汁来,这样的蠢东西,再大有什么用呢?

史料记载,此时的解缙,与兵部人员对冲,展开了一场毒舌之战,那些人在斗嘴上,当然不是解缙的对手,解缙取得嘴仗胜利。但事后,得胜的解缙遭到兵部官员的报复。兵部最高长官、尚书沈潜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抢先一步,跑到皇帝朱元璋面前告状。《明史》记载,洪武 2年(1390),兵部尚书沈缙弹劾解缙,说他“非礼”。之前也有官员告过才子,而朱元璋不以为然。但这次朱元璋开始对才子产生不满。

为什么沈尚书的话朱元璋会高度重视呢?

因为这位沈尚书是朱元璋依仗的两类干部之一。哪两类干部?我们先说第一类:循吏。这个循吏即可以解释为干臣,也可以引申为酷吏,沈潜就属于这类干部。《明史》记录,沈潜奉旨制作《御制大诰》二十二篇及《谕戒》八条禁律、倡导严刑峻法,是朱元璋树立权威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来,朱元璋对解缙的狂放还算相当包容,但听到沈溍告状解缙种种傲慢行为,朱元璋便开始烦了。史料记载,他对骄傲的解缙说了三个字评价:“散自怒”。做事冒失,狂妄好斗。

于是,朱元璋坚定要动动才子了。或许他也是出于保护目的。他觉得,解缙毕竟太年轻,受宠日久容易锋芒毕露,若长此留在自己身边,不知还会捅出多少令他难堪的东西。于是决定“下放”才子,到地方锻炼。才子得到了实缺:江西道监察御史。朱元璋的目的很很明确,希望才子就此成熟起来。

这个监察御史,是个七品官,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隶属都察院,主要负责监督百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巡视员。这个职位,从表面上看,倒是很符合解缙的性格:率真敢言、嫉恶如仇。况且,江西道监察御史,又是巡视老家的地方官,岂不是件春风得意的事?所以解缙没有失落,以为是皇帝对自己的又一次重用。他不了解朱元璋的真实目的,是想让解缙在这个岗位上,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点,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做了监察御史的解缙,因为不了解皇帝的真正心思,所以辜负了朱元璋的苦心。他不改争锋作风,在新岗位捅了更大的篓子。

他都捅了那些篓子呢?

首先,解缙居然挑战朱元璋最信任的另一类干部:特务。

那么,具体说来,解缙要挑战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检校袁泰。

这个检校是中国历代都有的官职,原本是一种散官言官,但到了明朝却变了性,明为“言官”,实际专查官员隐私,说白了就是特务的一种。

袁泰做了什么事激怒了解缙呢?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最爱窥视官员隐私的皇帝。留下了很多窥视官员隐私的故事。这个窥视癖皇帝,连官员后花园里的事都刺探。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担任国子祭酒的官员,叫宋讷。有一次,遇到点不开心的事,独自坐在自家后花园生气。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天生谁的气?宋讷大吃一惊:我生气了吗?朱元璋拿来一幅画,你看看,这不是你吗?宋讷拿来一看,数码照片一样,生气表情画得惟妙惟肖。原来朱元璋安排的特务,不仅跟踪大臣,而且还进行素描工作。而这个盯梢官员给官员画像的人,据说正是袁泰。

袁泰的事,解缙是从御史夏长文那听说的,袁泰行径不由得令同为御史的才子义愤填膺,再加上夏长文鼓励,说这事非你执笔不可。于是解缙为夏长文代笔,《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

朱元璋接到举报,传袁泰。那袁泰是很等人物,专探别人隐私,能让他人钻空子?他跑到朱元璋跟前,当面指出破绽,说这是才子背后下刀。朱元璋听了,仔细一看,果然是解缙体。于是连连摇头,对才子再次产生了不满,甚至怨恨。

我们知道,在朱元璋打天下阶段,他最稀罕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像刘伯温朱升那样的,能够提出高瞻远瞩、“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伟大战略;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武士,像徐达常遇春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到了建国之后的洪武时代,这两类人才成为开国功臣、故旧勋贵,于是就倒了大霉,被“兔死狗烹”。另外两类“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干部。那是哪两类干部呢?

一是特务。二是酷吏。

朱元璋建国后提拔的两种“人才”,基本都属于这两类干部,担任过右丞相的杨宪,就是个特务头子,检校出身,后又进中书省,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还有炙手可热的左相胡惟庸,就是通判出身,十足的酷吏气质。他们都可以称为朱元璋亲自选拔任免的高干。这些人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就像藏獒一样,只认一个主人,其余人无论和皇帝是什么关系,都可以撕咬。

那么朱元璋培养这些干部要达到什么效果呢?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很直率说:“我养这这些人,犹如如人养恶犬,人见人怕。”文武百官遇到这些人,就像遇到狂犬了,必须拐弯跑,要直接撞上很容易被咬,咬上可就没救。在这两种干部的监督下,哪个大臣的一举一动能逃出皇帝视线?哪个大臣敢对皇帝动一点“歹念”呢?

而解缙得罪叫板的,恰恰就是这两种人。这不是专捅老虎的敏感部位吗?

解缙得罪的袁泰,沈潜,历史上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不一,有说是廉洁奉公,执法严明,难得的循吏,也有说是专门刺探官员隐私的特务。不管史官和民间怎么说,在朱元璋眼里,他们绝对是个“忠臣”。而解缙和皇帝“忠臣”树敌,可有好下场?

酷吏沈潜,特务袁泰,他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两类干部,而才子却将他们全得罪光了,这让朱元璋如何是好?在朱元璋心目中,特务酷吏是非常实用的工具,而才子只不过装装门面而已,门帘和工具,显而易见不是同等比重。

而解缙完全不知这一点,继续恃才放旷,嫉恶如仇,最后又拨动了朱元璋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给自己的第一次政治生涯划上了休止符。

才子又做了什么冒失事呢?

那就是:呼吁平反李善长。《诉韩国公冤死状》,为胡党案牵连被杀的李善长鸣冤。

在这封诉状中,解缙明确指出,定李善长谋反实在太牵强,他曾经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跟胡惟庸造反呢?即便造反成功,他还能当皇帝吗?只不过还是臣子啊?再者,老人年事已高,犯得着再去打拼一番,去干一件看不见希望的事吗?

应该说,解缙的分析有理有据,相当到位。但是,这一次却引起朱元璋的强烈反弹。朱元璋接到怨状,仔细一看,这是公开为胡党余孽鸣不平,再仔细一看,感到有点不对味,这不是王郎中的力道,还是解缙体啊。终于对解缙动了真怒。

可以说,对于胡党系列的李善长案,解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论是胡惟庸还是李善长,都是朱元璋必杀的人。不杀那些功臣,皇帝龙椅能坐得稳吗?而你解缙,先向皇帝信任的人叫板,又为皇帝必杀的人公然鸣冤叫屈,再惯着你,这还得了吗?才子越界太甚。朱元璋失去了宽容耐心,于是对解缙彻底弃用。

感谢大家的阅读。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妃如何回娘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通过前几年的影视剧,大家知道了清代宫廷有个选秀制度,无数的少女穿过厚重的红漆大门步入了深宫,有的幸运儿还成为了皇后、贵妃,但这些进入了紫禁城的后妃们,想要出宫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是想见家人一面也是不容易的。清代的宫廷之中,礼仪规矩极其严格,没有皇帝的恩准,后妃不能随便回娘家省亲。即使是经过皇帝批准回

  • 盘点:中国历史上军事统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时这不是件易事,因为中国出色的军事家实在太多了。除了所选的十个外,像孙膑、吴起、李牧、刘裕、拓跋焘、李靖、阿骨打、伯颜、戚继光等,随便拿出一个,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所以只好本着以下的原则选出了十个。春秋时期孙武最优秀的统帅无疑是孙武,即使在世界上,他也是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我曾说

  • 中国历史上神奇的五大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预言是指某些人通过非凡的能力。对未来之事做出预判或断言。预言一直是神奇的存在引人无数遐想与好奇,很多人也为之疯狂。今天,小编盘点了中国历史时上最神奇的五大预言,大家赶紧来看看吧。神奇预言一:经典纬书预言魏代汉纬书,相对经书而言,它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

  • 揭秘;大人物“小人得志”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性一直都是有丑恶面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回避这一点的。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英雄豪杰辈出然而在他们辉煌成就的背后,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苏秦、刘邦、韩信、李广等等甚至都有“小人得志”的一面,在我们近乎“吹毛求疵”地找到他们的缺点时才发现,正是因为这

  • 揭秘:酷刑凌迟的成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他某人恨毒了某一方,往往会咬牙切齿的说到:“你该千刀万剐,不足为不足为惜”。实际上千刀万剐就是一种酷刑,就是人们熟知的凌迟。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揭秘凌迟这种封建酷刑的历史成因。剐刑是一种非常残忍的酷刑,始于唐代一种叫“竹槎”的刑法,就是把人绑在竹槎上曳来

  • 曾经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区,如今沦落为二三线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便始于如今中原内地一带。在西北大地上,兰州,西安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汉唐文化的发源地。河南更是炎帝皇帝起始活动区域,宋朝国都今开封更是当时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19世纪中期起,随着海运的发展,以及清朝被迫摒弃孤立主义政策,沿海经济渐渐超越内地,

  • 开国皇帝为什么非要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日本王氏是万世一系,而在我国历史上政权交替时常发生的是。当那些杀伐决断的起义领导者,入驻皇宫,江山逐渐稳固时,他们往往会对手下功臣打开杀戒,这种现象是出于何种考量呢?我国历史上江山数次改姓,其问出现了很多大一统王朝。他们给我们留下很多热血沸腾的故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都是雄才大略、英明伟

  • 古代让人不明不白死在监牢里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封建政权政治斗争激烈,向来都是党同伐异,成王败寇。一旦不慎一朝落马,落入对手之手基本必死无疑。虽然这些人没有死罪的分量或者皇上不批。不过想致其于死地,这就发明了不少悄悄阴死人的办法。第一、压麻袋这个方法大概是把犯人固定好之后,在胸口压上装满土的袋子,犯人因为呼吸困难,一夜之后就回窒息而死。这个方

  • 揭秘:帝王最后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封建社会的帝王及帝国统治者,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他们毕竟是肉体凡胎,当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结,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3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15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慈禧最后的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

  • 古代科举能进三甲者难,能吃上此等宴席者更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有四大快乐之事,其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小编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最后一则“金榜题名时”。金榜的珍贵源于中进士的珍贵,这么说恐怕还比较抽象,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200万名参加院试的读书人中,只有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