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古代要在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为什么古代要在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953 更新时间:2024/3/9 2:33:06

在一些历史影视剧中,有犯人要处决的时候经会听到皇帝说午时三刻问斩。那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那个时间呢?

中国自古以来对时间就非常讲究,即使是对将死之人的处斩时间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斩刑也是分时间的,死囚犯的事情轻重在处斩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在正午处刑的是犯事相对较轻的死囚,而在午时三刻处斩的人都是十恶不赦之人。

处斩的时间还有所不同呢 ,因为根据天学的说法,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并非正午,而是午时三刻。所以罪大恶极的人要在午时三刻处斩使其死后连鬼都做不成,而正午时处斩的让其死后还可以做鬼投胎轮回。午时三刻,太阳正挂在天空,此时在地面上的阴影最短。这也是“阳气最盛”的依据,按照古人迷信的说法,杀人是“阴事”,无论他们为何被杀,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与他死亡有关的人比如刽子手、监斩官、还有审判官等。

所以阳气最盛的时候处斩可以让其死后不能变成鬼魂。这就是“午时三刻”处斩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在“五十三刻”的时候是懵懂欲睡的,这个时候处斩会减少一些痛苦。此说法虽有些为犯人考虑的因素,但是将死之人恐怕也不会有睡意了吧。按照古人的说法,皇帝都是天子的化身,因此皇帝所居住的皇宫午门外也是阳气最盛的地方。所以有时候皇帝命令推出午门处斩也是无法做鬼的。按照时刻制转换现在时间换算,古代的午时三刻即为现在的上午11:31:12。

在日常所接触的影视作品和历史故事中,经常会看到官府对于罪犯的判处中有“秋后处决”的字样,可是为什么杀个人都还要等到秋天呢?不是有就地正法,不是有斩立决甚至廷杖吗?难道古人不懂,罪犯不处决,民愤就难以平复,就无法保证司法的公信力吗?然而恰恰相反,让中国历代都保持“秋后处决”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古人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当然关于“秋后处决”这项传统,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人讲究四季更替,天象与人间要对应,秋在五行中代表金,金主肃杀,而且从汉代开始,天人感应直说甚嚣尘上,所以作为天子的皇帝,也当然要让子民的生死遵从老天的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秋收之后,就是农闲时节,而在此时处决人犯,会有更多的百姓能够围观,从而起到威慑的作用。当然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是如果真的只把古人想成只追求形而上的虚无主义的化,也未免太小瞧他们了。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若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若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已是通例。“刑以秋冬”的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秋冬一般为农闲之日),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行走江湖的女子有没有缠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很多读者对金庸小说有一个这样的疑惑:谷底啊女子都是缠足的,那么小说中行走江湖的女子有没有缠足呢?有人回答说:“缠了足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架?”但又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反驳:“古代女子不是都缠足吗?怎么金书里还有这么多武功高强的女子?”还强调一句:&ldq

  • 为什么古代文人都想要得到“文正”的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很多做官的文官大臣,文人墨客在死后都很想能够得到“文正”的谥号,那是为什么呢?“文正”代表什么意思呢?话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七月,年届七十的大学士李东阳已经病入膏肓,同为大学士的杨一清前来探病,见李东阳强忍病痛而忧心忡忡,杨一清就向他表示:大明朝

  • 日本对中国的这块地垂涎欲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图中这个红色的地方叫通化,中国东北吉林省东南部的一座山城。日本人为何对通化这么青睐?因为通化这个小地方看似不起眼,但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靠辽源市、吉林市,东接白山市,西邻辽宁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南面与朝鲜半岛隔鸭绿江一江之隔。要知道,当时的东三省沦为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而朝鲜半岛早已沦

  • 事不要做绝,话不要说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话说的太满,或者事做的太绝对,极有可能危害他人或者自身,没有回旋的余地。一、秦叔宝与罗成:撒手锏与回马枪我们都知道,北平王罗艺是秦琼的姑父,秦琼的姑姑秦胜珠是罗成的母亲。那么秦琼的父亲秦彝就是罗成的舅舅,所以说秦琼和罗成是姑表兄弟,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当年

  • 美国的援助让台湾经济发展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这是1955年4月1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年近古稀的蒋介石身穿特级上将常服,两鬓与胡须染霜,表情落寞但神态仍有倔强。背景则是一名孤独“国军”哨兵站在海边碉堡上眺望着大陆。大海那一边的大陆河山为一片红霞尽罩,红霞中映出五颗金星。这幅封面传神地体现出当时台湾所处格局:反攻梦

  • 塞上草原的三个女人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汧国长公主有三个宝贝女儿,长女伊兰生性好静柔弱,天资秀丽;小女儿燕燕天真可爱聪明过人;而二女儿萧胡辇生性好动,像一个假小子,喜欢骑马舞刀弄枪。长公主内心因没有生子觉得愧对丈夫,虽然萧思温从未表露出来,但内心一定不快。因此,长公主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三个女儿身上,观察她们的言谈举止,用心培养她们的各方

  • 中国历史上最旺夫的三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有句话叫“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古代真的有三个女人,据说他们最旺夫。卫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人脉广啊,其弟弟是大将军卫青,把匈奴赶了出去,外甥是霍去病,同样也是打败了匈奴。卫子夫用自己的人脉旺夫,使汉武帝大获全胜。大脚马皇后马皇后名马秀英,俗话说:得

  • 这个关东军要塞埋藏巨额宝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时期,中国东北是关东军的大本营,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有一个日本为经略苏联建造的大型要塞胜山要塞。说起胜山要塞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说起鬼吹灯里的关东军基地,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印象吧。鬼吹灯里那个巨大的关东军要塞的原型就是孙吴县的胜山要塞。胜山要塞是1931年以后日本为了做好与苏

  • 皇帝的继承人除皇太子以外还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储君:指王位或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叔等,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1,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汉朝开始,只有i皇帝的嫡长子,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

  • 饱受压迫苦难 终成一代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里,能做出一番事来,光宗耀祖是非常令人骄傲的事。当然,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能力,有才干,有本事,有作为,有名气,有地位,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有一番彪榜青史的成就。自己风光了,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祖先。儒家思想和“父父、子子”的礼制深入人心,谁都不是从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