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么读历史?这是个问题。当然我没有能力决定一个规则,更没有资格对前辈们指指点点。虽然如此,小子无知无畏,愿以一家之言,解读出历史的另一种味道。若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历史上的疑案很多,其中的真实性早已不重要,留下的故事,任人评说。唐宋并称,但其第二代的皇位继承却都留下一段疑案。唐太宗发动一场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留下一段斧声烛影及金匮之盟。千年都已过去,其中的是非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当历代前辈们纠结于其中真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匹政治遮羞布,其目的仅仅是遮丑而已,其中的权谋谲诈恐怕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经过有心人的剪裁,历史早已面目全非。玄武门之变,我们暂且不提。小子不才,愿意拾起金匮之盟这个话题,讨论这匹遮羞布是如何去打扮历史。有说的不清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有待大家指正。
杜太后的临终遗言
杜太后,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犹爱光义”。当陈桥兵变的时候,杜太后闻之而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观其言,不似一般老太太的话,好似见过很多大场面,对此并没有惊恐。我记得郭威兵变时,其家在京城者全部被杀,杜太后肯定是知晓的,造反兵变不是请客吃饭,热热闹闹一场就完成了权力的交接。造反是要流血的,对于身处京城的杜太后,淡然的说出儿有大志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她绝非一般老太太。
960年正月,陈桥兵变之后,杜太后被尊为皇太后,她反而愀然不乐,接下来还为赵匡胤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诚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而不可得,是吾所忧也。”全然不是暴发户的姿态,反以“为人君难”劝诫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从这些侧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对她的评价“聪明有智度”是可信的。
961年六月,杜太后崩。以其身份和智度,临终时提出金匮之盟或许就不显得意外了。“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对。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但我们仔细分析,其中很多地方不近常理。其一,赵匡胤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继承,从这点来看,与杜太后是没有关系的,杜太后居然干预皇位的继承问题,难通常理。如西汉时窦太后喜爱梁王刘武,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传位于刘武,来个兄终弟及,,汉景帝迫于其母而犹豫再三,但终不能传位于其弟。窦太后的影响力远超过杜太后,杜太后的一句话怎能左右皇位的继承问题?其二,赵匡胤此时才34岁,正当壮年,没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即使一旦不幸,完全可以让赵光义担任辅政大臣,没有必要继承皇位。杜太后干预皇位的继承,肯定会犯赵匡胤的忌讳,说不定还会为赵光义惹来杀身之祸。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有理由这么认为,杜太后确有临终遗言,但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兄终弟及。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杜太后的临终遗言确实提到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但是否形成一纸盟约并被保管,恐怕更值得商榷。因为赵光义976年十月登基的时候,并没有拿出金匮之盟。正因为如此,杜太后的遗言,在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被赵普所利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变成了金匮之盟的大戏,成为政治的一匹遮羞布。
赵光义的蹊跷登基
如果,仅仅是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赵匡胤死了,死于976年十月,享年49岁,虽非壮年,亦难说寿终。对于“斧声烛影”我暂且不讨论其真实性,只就事论事来讲,赵匡胤到底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需要传位给赵光义?
金匮之盟的约定到底是啥?现在难以说清,一种是单传约,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另一种是三传约,赵匡胤死后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在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昭死后再传给……,感觉都乱了套。第一种有始无终,明显有杜撰的痕迹,难道赵匡胤打下江山就为了传给赵光义,明显说不通。对于第二种,根本行不通,春秋时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惹的祸。
中国之所以为文明古国,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嫡长继承制绝对是伟大的发明。从西方的继承制度来看,之所以一直处于分封制度,而我们很早就进入大一统,嫡长继承制居功至伟。在这里我就不论证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嫡长继承制不仅仅是确保继承的顺序而已,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规矩,杜绝很多不必要的非分之想。纵观历史,虽偶有打破这个规矩的,但都是少数,因为道义自在人心,谁打破它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明成祖朱棣吃不好睡不香,一直希望找到建文帝就是这个原因,人家是合法的,自己是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