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武中兴简介光武中兴的措施如何评价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简介光武中兴的措施如何评价光武中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667 更新时间:2024/2/12 22:02:09

光武中兴简介:光武中兴的措施有哪些?如何评价光武中兴?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光武中兴简介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

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超语)的时代。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的背景

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大封功臣,并醉心于皇帝的生活,整日饮酒作乐。此时,赤眉军另立刘盆子为帝,并整顿军队,加紧向长安进军。

当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25年六月,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称光武帝。

刘秀称帝后,基本控制了中原要地(今河北、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但各地仍然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光武帝根据形势,决定先集中力量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再挥师向西各个击破。不久,攻克洛阳,并迁都洛阳,用了四年时间,就将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在平定关东割据势力的同时,在关中开始平定赤眉农民起义军。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派邓禹在关中与赤眉军交战多次,大大削弱了赤眉军的力量,但汉军方面也损失很大。于是光武帝又派善于治军、作战稳健的冯异率军前往支援。

公元27年2月,冯异在崤底做好埋伏,引诱赤眉军深入,然后发动突然袭击。赤眉军阵脚大乱,80000多人被迫投降。接着,光武帝亲率大军,在宜阳(今宜阳西)拦截折向东南的赤眉军,将其全部歼灭,赤眉军首领樊崇等10余万人投降。

至此,光武帝终于将持续战斗了10年多的赤眉农民起义军镇压,取得了关中地区,于是开始了下一步的战略:西图陇、蜀,统一全国。

光武帝根据形势,制定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到公元36年底,光武帝彻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光武中兴的措施

一、政治

光武帝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由于连年征战,使光武帝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心,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因此,在陇中蜀地(今甘肃陇西及四川部分地区)平定之后,光武帝决定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

1、加强皇权

光武帝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

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2、仁心待人

新莽末年,群雄并起,光武帝能使天下归心,他的人为贵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不妄杀生灵,不计私怨,崇尚“人道”。

3、简化机构

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

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荆轲生平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荆轲是谁?荆轲的生平故事是怎么样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了解吗?荆轲最后是怎么死的?本文来说说荆轲的故事。荆轲简介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

  • 汉光武帝刘秀生平简介刘秀的故事如何评价刘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光武帝刘秀生平简介:刘秀的故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刘秀?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汉光武帝刘秀生平简介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 宋玉简介生平经历代表著作介绍宋玉怎么死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楚人宋玉才学渊博,现今很多典故都因他而来,宋玉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作品?宋玉最后是怎么死的?墓地在哪里?一起了解一下相关的史实介绍吧!宋玉简介: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

  • 郡国并行制的背景原因简介郡国并行制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郡国并行制简介: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什么?郡国并行制有什么意义作用?本文这就为你介绍:郡国并行制简介汉代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分封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一、汉朝郡国并行制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

  • 屈原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介绍屈原怎么死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爱国诗人屈原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最后是怎么死的?有哪些代表作品?屈原的作品有着怎样的风格特点?一起了解一下诗人屈原吧!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

  • 韩信胯下之辱简介韩信胯下之辱故事详细介绍有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胯下之辱这个故事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一起了解一下吧!韩信胯下之辱故事简介: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

  • 左丘明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介绍左丘明怎么死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先秦诗人左丘明有哪些历史影响?左丘明的作品有哪些?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晚年怎么就失明了呢?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先秦诗人左丘明吧!左丘明简介: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

  • 司马迁故事简介司马迁生平故事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以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那么关于司马迁的故事大家知道多少呢?司马迁的生平是怎么样的?司马迁一生有哪些成就呢?下面我们来说说关于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历史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

  • 韩非子简介生平经历著作思想主张介绍怎么死的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韩非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著作?韩非是怎么死的?故居在哪里?一起来了解一下伟人韩非吧!韩非子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

  •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推恩令是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推恩令简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