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当代杰出的诗人,他有首诗《沁园春·雪》,可谓家喻户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一个档次,都没有文采和风骚。其实许多人在读这首诗时候也曾经比较过,这四位究竟谁的历史定位更高一些?无独有偶,历史上比较他们功绩的人还真有,那就是旧唐书的作者刘昫。他就比较过汉武帝和唐太宗。
汉武帝刘彻的历史功绩主要在武功上,可以说只有他在继秦始皇之后让中原民族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傲气,直至与将匈奴人赶出亚洲,跑到欧洲。最后非常有名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要不是有汉武帝的封狼居胥垫底,根本就是一句口号。
其实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基本上就被打残了。
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力强盛,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
西汉版图东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了汉地范围;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阗、扜罙、犁轩等诸国,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中最远到达的犁轩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这是汉朝使节到达的最远地区,欧亚非的丝绸贸易就此成型。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战打出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并西迁。 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战争,比如远征大宛,车师之战,楼兰之战,龟兹之战,莎车之战等等,基本平定西域地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还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统治范围。
汉武帝还将长期处于半割据状态的东越、南越地区归属汉朝,南边的疆域到达今天越南的南部。还开拓了西南地区,基本上将西南夷地区纳入大汉统治范围。
当然还干了别的,比如加强中央集权搞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世民评价:“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孙中山评价:“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主席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李世民的历史功绩也在武功上。
贞观二年,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但是这次倾国之力的打击给日后李治成功击灭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年,灭薛延陀。
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当然李世民还有其他功绩,比如大开科举,休养生息等等。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勒内·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