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即“官商”,“红顶商人”通俗点讲就是政府里的官员,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兼具公务员和商人两个角色的人,亦即“官商”。
后来“红顶商人”被用来指称在官场和商场两面得意者;在当代,“红顶商人”一词更泛指本身不具官员身份,但与政府高层关系良好,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企业界人士。
而现在世人提到“红顶商人”就会想到胡雪岩,其实在清朝,真正的第一红顶商人正是将胡雪岩整死了的盛宣怀。
盛宣怀这人是很牛掰的,他有两个战绩,一战整死了胡雪岩,一战整死了满清朝。
咱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整死胡雪岩的。
当时的清政府分为两大派,这两派的领袖是李鸿章和左宗棠,李鸿章在商界的代表是盛宣怀,而左宗棠依靠的则是胡雪岩。李鸿章发现左宗棠能立下赫赫功勋和胡雪岩在背后为他提供充足资金是分不开的,于是制定了“倒左先倒胡”的政策。
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无可避免要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召左宗棠入军机。李鸿章和盛宣怀则抓住趁左宗棠不在两江的时机,决定打掉胡雪岩。
此时胡雪岩为打破外国人对中国蚕丝市场的垄断,出巨资高价收购了大量的蚕丝。而盛宣怀则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叫他们今年不要买胡雪岩的丝,这就导致了胡雪岩的资金链吃紧。
就在这个时候,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集的80万两借款正赶上到期,钱其实是清政府借的,但经手人却是胡雪岩,所以外国银行只管找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借款每年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
而盛宣怀就在此却动了手脚,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同时,李鸿章又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加利息的事情抖露出来,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
此后,盛宣怀便怂恿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发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的阜康银行各地钱庄的钱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这个窟窿。他认为虽然缓发,但协饷不久后朝廷还是会给他的。但是李鸿章和盛宣怀却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他们估计胡雪岩的阜康银行资金已经调空之时,就找人到钱庄提款挤兑。
挤兑先在上海开始了,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胡雪岩撑不住了。这时候他才想起了左宗棠,赶快去发电报。但是电报却被盛宣怀暗中叫人给扣下了,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胡雪岩此时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捱过挤兑风潮。不想这次风潮竟是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钱庄早已经人山人海。胡雪岩这才如梦方醒,当他知道是盛宣怀和李鸿章有意算计时,明白自己这一回是彻底完了,而慈禧对他也越来越不满,将胡雪岩革职查抄家产。
不久,胡雪岩在忧愤中死去。
而盛宣怀则依靠李鸿章,成为了中国当时最牛掰的商人,应该说是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商人。
盛宣怀指定的遗嘱执行监督人,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经过两年半的清理,最终统计出盛氏财产至1920年1月止,总额为银元1349万余两,除去偿款等,实际财产为1160余万两,要知道在这之前他曾被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两次抄家,却依然能有这么多钱,所以当时盛家有中国第一豪门之称。
不过盛宣怀不是清末最有钱的中国人,奕劻、李鸿章这些巨贪,可比盛宣怀还有钱。
在财富上,盛宣怀是超过胡雪岩的,而在清末盛宣怀是正二品工部左侍郎、后来是邮传部(北洋时改为交通部)大臣,也就是交通部部长,而胡雪岩协助左宗棠「西征」功业,获「布政使」衔,官居二品,戴「红顶」、穿「黄马挂」,可是实际官职可没盛宣怀那么高,所以说盛宣怀才是满清第一“红顶商人”。
那么盛宣怀是怎么“整死”大清朝的呢?这得从著名的保路运动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