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新五代史·宦者传》
译文:
张居翰打开诏书看,诏书写着“诛杀王衍一行人”,张居翰认为杀害投降的人是不吉利的,就把诏书放在贴在柱子上,涂去“行”字,改为“家”。当时,蜀国投降的人和王衍一起东行的有一千多人,都因此活命。
听说过不少更改文字获得好处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隋朝末年,魏公李密下达诏书“不赦南牢李世民”,结果徐茂公和魏征想了个办法,在“不”字上竖出了头,下面添了一横,把“不”改成了“本”。
“本赦南牢李世民”,结果龙游大海。
一个是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遗诏“传位十四子”,四阿哥胤禛在“十”字上添一横,下加一勾,把“十”改成了“于”。
“传位于四子”,结果雍正登基。
事实上,这两件事都是出自胡编乱造的野史或者小说。
第一个故事,李密和李世民根本没有交集,李世民也没有做过李密的俘虏。
第二个故事,清朝诏书是满汉双语的,改了汉字,满文怎么改?再说“于”的繁体是“於”,没法改啊!
所以,赞叹一下这些奇思妙想就好,别当真。
真正敢于更改皇帝诏书,并且付诸实施的人,历史上还真有。
这个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太监张居翰。
让我们从头说起。
唐朝中后期,是太监的黄金时代。
太监奔赴各大军区担任政委(监军),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的,张居翰是其中的一个,去的地方是北京。
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也算是一方枭雄,但是跟张居翰相处很融洽。
有些人得势的时候,张牙舞爪,鼻孔朝天,四处拉仇恨;有些人牛逼的时候,不张扬,不越界,小心翼翼。
张居翰明显是后者。
当皇帝要把张居翰调回中央的时候,刘仁恭没有像一般情况下摆出送瘟神的架势,而是向皇帝要求张居翰留任。万一张居翰走了,来个不靠谱的咋办?
后来,朱温开展全国性的太监大屠杀时,刘仁恭更是随便找了个罪犯的脑袋交差,而把张居翰藏了起来。
在那次大屠杀中,全国太监死了九成九,侥幸逃生的有名的太监,只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