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大事年表

秦国大事年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79 更新时间:2024/1/17 3:47:17

秦国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

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

公元前703年(出公元年):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

公元前678年(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宣公四年);与晋大战河阳,获胜。

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穆公元年):伐茅津戎,获胜。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伐晋,战河曲。

公元前651年(穆公九年):送晋公子夷吾归国,晋许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穆公十年):晋背约,不给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穆公十三年):晋发生灾荒.向秦借粮,秦兴“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穆公十四年):秦发生灾荒,向晋借粮,晋拒绝。

公元前645年(穆公十五年);与晋战于韩.虏晋惠公.晋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穆公十六年):在河东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穆公二十年):灭梁、芮。

公元前638年(穆公二十二年):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穆公二十三年):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穆公二十四年);送晋公于重耳归晋,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穆公三十年):秦助晋攻郑,后秦单独撤兵。

公元前628年(穆公三十二年):秦发兵越晋攻郑.

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郑未成,灭滑,晋于殽大败秦军,虏秦三将。

公元前625年(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晋,战彭衙,不利,归。

公元前624年(穆公三十六年),秦伐晋大胜,取王官及鄗,封殽尸而还。

公元前623年(穆公三十七年):晋伐秦围邧;秦伐西戎大胜,“开地千里”,天子使召公贺以金鼓。

公元前622年(穆公三十八年):秦取鄀。

公元前621年(穆公三十九年):穆公卒,以一百七十七人为殉。

公元前620年(康公元年);秦送公子雍归晋,晋败秦师于令狐。

公元前619年(康公二年):秦伐晋,取武城。

公元前617年(康公四年):晋伐秦,取少梁。

公元前615年(康公六年):秦伐晋,取羁马.并败晋军于河曲。

公元前608年(共公元年):晋侵宋,求成于秦,秦弗许。

公元前607年(共公二年):伐晋围焦。

公元前601年(桓公三年):晋伐秦,杀秦谍。

公元前594年(桓公十年):秦伐晋,战于辅次。

公元前593年(桓公十一年):与楚、宋、陈人盟于齐。

公元前582年(恒公二十二年):与白狄伐晋。

公元前580年(桓公二十四年):与晋夹河而盟,归而背盟,与翟谋攻晋。

公元前578年(桓公二十六年);晋率各国兵伐秦.秦军败走,至于麻燧。

公元前564年(景公十三年):秦伐晋。

公元前563年(最公十四年):晋伐秦。

公元前562年(景公十五年):使庶长鲍伐晋救郑,败晋于栎。

公元前561年(景公十六年):与楚伐宋。

公元前559年(景公十八年):晋会请侯伐秦,败秦师于棫林,

公元前550年(景公二十七年):至晋会盟,旋即背盟。

公元前541年(景公三十六年),秦公子鍼逃至晋,后又归秦。

公元前506年(衰公三十一年):楚国申包胥至秦求兵伐吴。

公元前505年(哀公三十二年):秦发兵五百乘救楚,大败吴师。

公元前476年(厉公一年);蜀人来赂。

公元前471年(厉公六年):楚人来赂。

公元前470年(厉公七年);义渠戎来赂,緜诸乞援。

公元前467年(厉公十年):庶长将兵拨魏城。

公元前463年(厉公十四年);晋人、楚人来赂。

公元前461年(厉公十六年):伐西戎大荔.取王城。

公元前457年(厉公二十年):厉公率兵与緜诸战。

公元前451年(厉公二十六年);左庶长攻南郑。

公元前444年(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41年(躁公二年):南郑反。

公元前430年(躁公十三年):义渠戎攻秦,至渭南。

公元前425年(怀公四年):庶长鼂与大臣围怀公迫其自杀,立孙灵公。

公元前418年(灵公七年):与魏战少梁。

公元前417年(灵公八年):修城于河频。

公元前415年(灵公十年):城籍姑.补庞城。

公元前413年(简公二年);与魏战,败于郑下。

公元前412年(简公三年);魏围秦繁庞。

公元前409年(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魏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08年(简公七年):初租禾。魏伐秦至郑而还。

公元前401年(简公十四年):伐魏,至阳狐。

公元前395年(惠公五年):伐緜诸。

公元前393年(惠公七年):魏败秦于汪。

公元前391年(惠公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

公元前390年(惠公十年);与魏战武城。

公元前389年(惠公十一年):攻魏之阴晋。

公元前387年(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

公元前385年(出子二年);秦庶长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

公元前384年(献公元年):止人殉。

公元前383年(献公二年):徒都栎阳。

公元前378年(献公七年):初行市。

公元前375年(献公十年);设户籍相伍。

公元前371年(献公十四年):与赵战高安,败绩。

公元前366年(献公十九年):战败韩、魏于洛阳。

公元前364年(献公二十一年):胜魏于石门。

公元前363年(献公二十二年):攻魏少粱。

公元前362年(献公二十三年);胜魏,虏其将公孙痤。

公元前361年(孝公元年):韩、魏伐秦。商鞅入秦。秦伐魏、伐西戎,斩戎之獠王。公

公元前359年(孝公三年):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358年(孝公四年):败韩师于西山。

公元前356年(孝公六年):以商鞅为左庶长。

公元前355年(孝公七年):与魏王会社平。

公元前354年(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

公元前352年(孝公十年):以商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

公元前351年(孝公十一年):城商塞。商鞅围魏固阳.降之。

公元前350年(孝公十二年):徙都咸阳。初聚小邑为县。开阡陌。

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初在县设秩史。

公元前348年(孝公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公元前340年(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虏公于卬。鞅封于商。

公元前339年(孝公二十三年):与魏战岸门,虏魏错。

公元前338年(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诛商鞅。

公元前337年(惠文王元年):楚、韩、赵、蜀朝秦。

公元前336年(惠文王二年):初行圆钱。

公元前335年(惠文王三年):攻取韩之宜阳。

公元前333年(惠文王五年):犀首为大良造,张仪为客卿。

公元前332年(惠文王六年):魏献阴晋,更名宁秦。

公元前331年(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30年(惠文王八年):与魏战,虏龙贾,斩首八万。魏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惠文王九年):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

公元前328年(惠文王十年):始置丞相。张仪为相。魏献上郡十五县予秦。

公元前327年(惠文王十一年):义渠君称臣。更名少梁为夏阳。归还给魏焦、曲沃等地。

公元前326年(惠文王十二年):初腊。与楚、燕、齐、魏等参加赵肃侯葬仪。

公元前325年(惠文王十三年):惠王君称王。

公元前324年(惠文王更元元年):张仪率兵攻魏。

公元前323年(惠文王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相会于啮桑。

公元前322年(惠文王更元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免相。

公元前319年(惠文王更元六年):攻取韩之鄢地。

公元前318年(惠文王更元七年):乐池为相。韩、赵、魏等五国攻秦,不胜而回。

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更元九年):司马错灭蜀。取赵中都、西阳(安邑)。

公元前315年(惠文王更元十年):取韩之石章,败赵将泥(一作英)。

公元前314年(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攻义渠,得二十五城。

公元前313年(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樗里疾攻赵,虏赵将赵庄,攻取蔺。

公元前312年(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长魏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又攻楚汉中,置汉中郡。楚攻秦兵至蓝田。

公元前311年(惠文王更元十四年):伐楚取召陵。蜀相(陈)庄杀楚侯来降。樗里疾助魏伐卫。

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伐义渠、丹、犁。诛蜀相庄。张仪至魏。

公元前309年(武王二年):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

公元前308年(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甘茂、庶长封伐宜阳。

公元前307年(武王四年):始置将军。魏冉为将军。拔韩宜阳。渡河在武遂筑城。魏太子来朝。八月,武王举鼎绝膑死,族盂说。

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元年):归韩以武遂。

公元前305年(昭襄王二年):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为逆皆诛。

公元前304年(昭襄王三年):与楚在黄棘会盟。王加冠。

公元前303年(昭襄王四年):攻韩之武遂,晋之蒲阪、晋阳、封陵。齐、魏、韩共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去。

公元前302年(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太子婴入秦朝见。复与魏蒲阪。

公元前301年(昭襄王六年):蜀侯□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300年(昭襄王七年):攻克楚新城,杀楚将景缺。樗里疾卒。

公元前299年(昭襄王八年):齐盂尝君田文入秦为相。楚怀王被骗入秦。

公元前298年(昭襄王九年):盂尝君归齐。赵国楼缓为秦相。齐、韩、魏联军攻秦至函谷关。秦攻楚,大败楚军。

公元前297年(昭襄王十年):齐、韩、魏三国继续攻秦。楚怀王还魏河外及封陵。

公元前295年(昭襄王十二年):免楼缓,用魏冉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公元前294年(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吕礼奔魏。

公元前293年(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拔五城,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公元前292年(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拔垣,复又放弃,攻韩。

公元前291年(昭襄王十六年):攻韩取宛,封公子市(泾阳君)于宛,封公子悝(高陵君)于邓。

公元前290年(昭襄王十七年):复占垣。

公元前289年(昭襄王十八年):伐魏取六十一城。魏献河东地四百里,韩献武遂地二百里。

公元前288年(昭襄王十九年):十月,秦与齐同时称“帝”。后复去。

公元前287年(昭襄王二十年):李兑约赵、齐、楚、韩、魏五国攻秦,无功而散。

公元前286年(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韩夏山,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公元前285年(昭襄王二十二年):与赵、楚会盟。蒙武率兵伐齐,得九城,设九县。

公元前284年(昭襄王二十三年);秦与燕、赵、韩、魏攻齐。

公元前283年(昭襄王二十四年):攻齐胜,取陶。昭襄王与楚顷襄王相会。攻魏取林,军逼大粱。

公元前282年(昭襄王二十五年):与韩、魏盟。

公元前281年(昭襄王二十六年):攻赵离石。

公元前280年(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取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攻赵,取代、光狼。

公元前279年(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赵会盟渑池。白起率兵攻楚取鄢。

公元前278年(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安陆,拔楚都郢,焚夷陵,取竟陵,至洞庭。楚迁都于陈。

公元前277年(昭襄王三十年):攻楚黔中、巫郡。

公元前276年(昭襄王三十一年):楚夺回十五邑。秦攻取魏二城。公元前275年(昭襄王三十二年):攻魏,占封。

公元前274年(昭襄王三十三年):攻取魏蔡、中阳等四城。

公元前273年(昭襄王三十四年):战赵、魏于韩之华阳,赵、魏败,秦占华阳。魏献南阳。

公元前272年(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助楚、韩、魏伐燕。

公元前270年(昭襄王三十七年):客卿灶攻齐,取寿、刚,予穰侯。秦中更胡伤攻赵之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公元前268年(昭襄王三十九年):五大夫绾收取魏之怀。

公元前266年(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为相。

公元前265年(昭襄王四十二年):攻取赵三城及韩之少曲、高平。

公元前264年(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

公元前263年(昭襄王四十四年):攻太行之南阳,断韩本土与上党之路。

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四十五年):攻韩,取野王等十城。大战赵长平。

公元前261年(昭襄王四十六年):续战长平。攻取韩缑氏、纶。

公元前260年(昭襄王四十七年):大胜赵于长平,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公元前259年(昭襄王四十八年):取赵之武安、太原,并攻邯郸。秦始皇嬴政生于邯郸,初名赵政。

公元前258年(昭襄王四十九年):续攻邯郸。任王稽为河东守,郑安平为将军。

公元前257年(昭襄王五十年):魏、楚救赵。郑安平降赵。白起罪迁阴密。

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周王赧卒,周嗣绝,

公元前255年(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范雎死。

公元前254年(昭襄王五十三年):攻魏河东。魏向东攻取秦之陶。

公元前250年(孝文王元年):昭襄王卒。十月,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灭东周。攻韩建三川郡。

公元前248年(庄襄王二年):攻魏高都、波,攻取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三年):全占韩之上党郡。平定晋阳之乱,重建太原郡。信陵君会五国兵攻秦。五月,庄襄王卒。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尊吕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的畴、有诡。

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灾,天下疫。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骛攻魏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将卫君角迁到野王。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至蕞。

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攻赵,后反叛;秦王派兵讨伐,成蟜死。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嫪毐叛乱,即平。攻魏首垣、蒲阳、衍氏。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赵取阏与等九城。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吕不韦自杀。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将李牧大败秦将桓齮于肥。韩非入秦,被逼自杀。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赵,为李牧所败。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献丽邑,韩献南阳,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王贲攻楚。秦之新郑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设上谷、广阳郡。李信、蒙武攻楚,为项燕所败。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又攻江南,设会稽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又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秦国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秦朝内部军力空虚、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等。

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

秦朝是一个以法家理念为治国原‍‍则的国家,但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制度开始出现僵化,而秦朝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戍期,这本是一个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是秦法却不问经过,只看结果,最终迫使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

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

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战立国,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的大争之世非常有效,但却不适合于统一后的长期发展。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白字什么号什么被称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作诗仙。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 李渊为什么让位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渊让位给李世民的原因有这三个:1、形势所迫,当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李渊毫无察觉,说明皇宫已经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了。2、李世民能力强,李渊深知李世民的能力与实力,李世民在建国后平定叛乱,没有人比李世民更适合这个皇位。3、李世民拥护者多,这样李世民继位朝堂也不会有动荡。李渊简

  • 十三五期间是哪几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三五期间是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五年。十三五就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五年计划”。在短时间内制定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规划社会发展的方向,这有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过了十三个“五年计划&rd

  • 玉门关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玉门关是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的北道,出阳关为南道。玉门关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地,唐

  • 大秦帝国简史:从崛起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方将中国称为China就是“秦”的发音。“秦”进入波斯语系成了Chin,进入阿拉伯语系成了Sin。进入印度各语系,成了Cina,最后演变成为今天的China。秦统一中国只有十五年,而且这十五年基本上放弃了贸易,以秦为中国的代称,只能说,在秦统一之前,

  • 都是打坑道战,为何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而日军却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现在很多国人似乎都没有明白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国魂之战”。笼统一点概括来说:在近代历史开端之时跌倒的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役,才真正“站”了起来,才真正有了立国之威,让真正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内涵。志愿

  • 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这才是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一个“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的话题在网上火爆,不过真相可能和大家传播的不太一样。据“讲敦煌故事的播音生”数码博主@金俊音,在敦煌出土的、有上千年历史历史文献P.2622V《吉凶书仪》上,记载了当时关于婚丧嫁娶的书札体式、典礼仪注。但是,背

  • 民国政府为何两次废除了春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九一二年元旦傍晚,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读誓言后,当场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新年年”,看来,沿袭了几千年的夏历,即将被这纸通令废除。这一天是中华民国元月一日,意在彻底改朝换代,与封建王朝决裂。为与西方国家接轨,

  • 为什么隋唐不惜倾国之力,非要灭掉高句丽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吉林集安,有一座座高耸的“东方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霜,这便是高句丽王陵。高句丽国兴起于西汉末年,历经三国、南北朝,成为北达牡丹江,南至今韩国汉江流域,“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的一个大国。而就是这个大国,让隋唐两个强盛的中原王朝,多次倾国之力而征

  •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是一个遥远的时代,他距离我们已经有1800多年了,虽然这个王朝的脚步渐渐远去,但他的印记却愈发明亮,他的过去依然令人怀念,他的名字依然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这个朝代的国号为民族名,我们自称汉人,我们的文字为汉字,我们的文化为汉文化,衣服为汉服,女儿称汉女,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