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047 更新时间:2024/2/27 12:12:44

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及其作品翻译吧!

辛弃疾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鉴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品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歌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及其翻译等内容介绍吧!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鉴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 杜仁杰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介绍杜仁杰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诗人杜仁杰留存了哪些诗歌代表作品?杜仁杰的生平经历如何?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元朝诗人吧!杜仁杰简介:杜仁杰(约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元代散曲家。《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他由金入

  • 元朝历史为什么短揭秘元朝历史短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只存在了不到100年。那么元朝的历史为什么那么短?元朝历史短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小编为你解答。元朝的历史为什么那么短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也经历了不少浩劫,五胡乱华期间汉族差点就被灭族,任何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只有经历磨难的文明才能更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创作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轼《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水调歌头》原文及其作品翻译吧!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特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弃疾诗歌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原文及其作品翻译等内容吧!辛弃疾诗歌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鉴赏: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品

  •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辽的中央机构特点是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北面官掌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南面官理汉人。两套机构都由皇帝统辖。北面官设北、南宰相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机构和职官的名称。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及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长官。北宰相府长官由皇族耶律氏成员担任,南宰相

  • 辽国灭亡后契丹族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以“镔铁”自称的民族,他们就是契丹民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在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

  • 耶律楚材怎么出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代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在中都(今北京)西北香山一座豪华的宰相府中,宰相耶律履在厅堂中不安地来回走动。忽然,后面的卧室中传来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接着,报信的匆匆说:“报告老爷,是个男孩儿。”耶律履高兴极了,他对亲人说:“我活了六十多岁,才有这么个儿子,这是

  • 耶律阿保机是如何建立辽国的 耶律阿保机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阿保机全名是耶律阿保机,也就是辽太祖,小名啜里只,汉名为亿。阿保机对于契丹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他以超群的谋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完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阿保机被称为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英雄。在他出生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

  • 耶律阿保机生平简介成就和历史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耶律阿保机出身契丹的贵族阶层。他自幼聪敏过人。长大成人后,身长九尺,目光犀利,力大无比。阿保机继承伯父的职位后,开始向四周部落扩张,不久就威震一方。唐天祐三年(906年),阿保机被推选为可汗。按照传统,可汗之位三年改选一次。阿保机却希望像中原皇帝一样建立终身制和世袭制,所以他任满三年后不肯交出可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