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一剪梅》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作品特点创作背景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作品特点创作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22 更新时间:2024/3/29 3:04:04

清照诗歌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一剪梅》原鉴赏及其作品翻译等内容吧!

李清照诗歌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品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代表作品《一剪梅》诗歌赏析:作品有哪些特点?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明宗和世瓎简介生平经历介绍和世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明宗和世瓎的人物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和世瓎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来看看吧!元明宗和世瓎简介: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瓎(là):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长子、元文宗的大哥。1329年正月~八月在位,同年八月死于天历之变。蒙古汗号忽都笃汗,死后庙号明宗,谥号是翼献景孝皇帝。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瓎",因为是生僻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弃疾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原文及其作品翻译等内容吧!辛弃疾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鉴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创作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清照诗歌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及其作品翻译等内容吧!李清照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鉴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简介生平经历介绍怎么死的元朝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位帝王,元朝在他手上是怎么被灭亡的?妥懽帖睦尔的结局怎么样?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吧!元顺帝妥懽帖木尔简介: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 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创作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清照诗歌作品《武陵春·春晚》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武陵春·春晚》原文鉴赏及作品翻译等内容吧!李清照诗歌作品《武陵春·春晚》原文鉴赏: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作品翻译:恼人的风雨停歇了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其作品翻译吧!辛弃疾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鉴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及其翻译等内容介绍吧!辛弃疾著名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鉴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 杜仁杰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介绍杜仁杰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诗人杜仁杰留存了哪些诗歌代表作品?杜仁杰的生平经历如何?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元朝诗人吧!杜仁杰简介:杜仁杰(约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元代散曲家。《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他由金入

  • 元朝历史为什么短揭秘元朝历史短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只存在了不到100年。那么元朝的历史为什么那么短?元朝历史短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小编为你解答。元朝的历史为什么那么短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也经历了不少浩劫,五胡乱华期间汉族差点就被灭族,任何文明在传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只有经历磨难的文明才能更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作品翻译诗歌赏析创作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轼《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水调歌头》原文及其作品翻译吧!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