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克努特大帝是如何打造他的海盗帝国的

克努特大帝是如何打造他的海盗帝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566 更新时间:2024/3/12 10:25:14

说起维京人,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这个词语早在中古英语中就已经出现了,意思是“劫掠者”,指的是欧洲沿海地区一带的劫匪,并不是哪些绿林强盗。而在罹遭斯堪的纳维亚人袭掠的其它国家,人们并不使用这个词语,当时的西方观察者对这些侵袭者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

除了带有贬义的“异教徒”,或者因为惧怕而称其为“巨人”之外,在《爱尔兰编年史》中,人们常常认为他们与本地居民迥异而称他们为“噶依尔”或“外乡人”。

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则根据这些人大体来自哪里而称其为“北方人”或“丹人”,不过在使用这些称呼时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并未考虑其实际的起源之地。

最后,或许是因其作为较引人注目,他们被称为“海盗”(撒克逊人通常这样称呼)。

及至11世纪,“维京”(viking)作为词根,才出现于古诺尔斯语(斯堪迪纳诸国的古语)之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侧重的意义有所不同。

在《克努特挽歌》中,作者称克努特的军队为víkingar,以突出其凶猛;该词亦在11世纪的如尼石刻上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在海外劫掠、在家乡受到尊崇的勇士(不过,当地的小混混也偶尔能够混上这个称呼)。

到了13世纪,在《冰岛人萨迦》中,该词被用来指海盗,但这个词在西欧中世纪献中的使用并不普遍。19世纪,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维京人”一词才在斯堪的纳维亚得以广泛使用。

1807—1808年,近代英语中才第一次收录了这个词;1828年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推出《海盗》一书,此后该词再度流行开来。

现在“维京人”这个词汇,已经脱离的古早时期的略带贬义的色彩,成为一种描述勇猛强悍、富于冒险精神或者放浪恣肆生活状态的代名词。

而这个变化的产生,则与一个人——克努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克努特:极少数被冠以“The Greet”称号的统治者

“The Greet”是加在西方统治者名字前的一种称号,翻译成中文,一般可以称其为“某某大帝”。

在历史上,获得过这种称号的西方君主虽然不说是屈指可数,但也是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取得过确立民族、开创国家之类的伟业,才能被冠以此称号。

比如:查理曼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等等

北海之克努特,就是这样一位“大帝”(KnudThe Great),而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称谓,主要功绩有以下四点:

1.维护了先辈打下的“丹麦—英格兰”疆域稳定,若干次凭借政治、武力手段将叛乱掐灭在萌芽阶段。

2.开拓了疆土,将挪威、瑞典南部地区纳入了丹麦的统治,建立了庞大的北海大帝国。

3.颁布并严格执行了《克努特法典》,从自己做起约束国王的权利,创造了良好的商贸条件。

4.其在位期间,基督教在北欧国家更加深入地传播,克努特亦因此获得欧洲其它国家认同。在克努特的统治下,北海大帝国成为了当时北欧地区的霸主,整个北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包括诺曼贵族(北欧海盗罗洛的后代)、法兰克卡佩王朝在内的西欧国家,都与其建立过协约以保证不被其侵犯,同时也与其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往来。

北海大帝国:丹麦最辉煌的高光时刻

有关11世纪海盗时代的历史记载留下的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丹麦王国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丹麦王室的第一位君主是老王戈姆(Gorm the

Old),他在10世纪上半叶统治丹麦,958年葬于日德兰半岛东部的耶灵(Jelling)。

他的儿子“青齿王”(又名“蓝牙王”,因为爱吃蓝莓导致牙齿被染色而得名,现代蓝牙技术以他的名字命名)哈拉尔德一世(Harald the

First)继位后亲自率领海盗船侵袭周围一些国家,不仅统一了丹麦,而且征服了挪威,成为丹麦、挪威两国的国王。

从公元950年起,哈拉尔德逐渐改变了丹麦人信仰奥丁神的习惯,使丹麦人皈依了基督教。他在耶灵立下了一大一小两块墓碑,分别用来悼念自己的妻子和父母。

其中,较大的一块墓碑上刻着如尼文字如下:

“哈拉尔德国王下令为纪念父亲戈姆和母亲翠拉而立此碑。哈拉尔德征服了整个丹麦和挪威,并使丹麦人成为基督教徒。”

与哈拉尔德与其父亲的和睦关系不同,其子斯文与其关系到最后势同水火。父子之间的矛盾,最后演化为为战争,哈拉尔德被暗箭射中身亡。

斯文(Svend

Forkbeard),历史上被人称为“八字胡王”,他首先再次打败了挪威人,然后连续几年西方派遣人手。1013年,斯文彻底征服了英格兰,占领了伦敦。但是好景不长,次年他便因为从马上坠落身亡,英格兰人再度夺回了王位。

1016年,斯汶之子卡努特(Knud the

Great)率领丹麦人和挪威人的200支舰船组成的联合舰队征服了英格兰全境,登上了英格兰王位,他的兄长则继承了丹麦王位。

1018年,其兄丹麦王哈罗德死后无嗣,1019年卡努特即丹麦王位。1028年击败挪威和瑞典,成为挪威国王,并占领瑞典南部地区,至此,卡努特建立起包括丹麦、英格兰、挪威、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

在克努特大帝死后,他建立的北海大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虽然在12世纪中叶之后,丹麦在瓦尔德家族的治理下再次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信仰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劫掠转为商业贸易),其很难再像克努特建立的北海大帝国那般,成为左右整个北欧,乃至影响整个欧洲的一方霸主。

可以说,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大帝国,是丹麦历史上高光时刻的巅峰。

海上铁木真:制度改革与创新,克努特的胜利法宝

纵观克努特大帝的一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波澜壮阔。

他先是解决了丹麦王国的分崩离析的风险,而后又扩展了帝国的版图,同时还立下了法典规范臣民的行为,为后世丹麦变成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丹麦这个原本由维京海盗,或者可以称作“海上游牧民族”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从酋邦制度下凝聚成了一股力量,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雏形。

通过类比成吉思汗——将“住在毡帐中”的草原游牧民,转化为一个团结的蒙古族,并且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所做的一些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克努特也是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下,才成就了北海大帝国的伟业。

原本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中古时代建立的一些王国一样,丹麦虽然顶着“王国”的名号,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松散的酋邦制度。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首领们,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那里收取贡赋,反过来又通过向扈从馈赠礼物赢得社会地位,获得他们的拥戴。

如果礼物不好筹措,首领们便会武力掠夺。在后来的萨迦文学中,强悍的首领被刻画成“赠镯者”,他们赠送银镯给他们的扈从,以此确保和酬谢他们的忠诚。

在这种制度之下,缺乏中央集权,国王必须要和诸如“Jerl”、“Eerl”(类似于“伯爵”)之类的领主们搞好关系,才能够在夏季集合起足够的力量,驾船出海进行武力掠夺。

克努特从即为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舍弃了丹麦的继承权,同意前往正处于动荡之中的英格兰,继承王位。

只因为,英格兰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适宜耕种。同时定居在该地已有200余年的维京人,或从事农业、或进行商业贸易——有着比较稳定的谋生手段。

凭借占据英格兰,克努特选拔并且训练了一批几乎完全脱产的战士,拥有了一只忠于他的“禁卫军”,正是倚靠着完全由职业战士组成的军队,他才能够在日后取得建立北海大帝国的伟业。

同时,为了削弱各地领主的权利,除了推广“一神教”的基督教信仰取代崇拜奥丁、索尔、弗雷等北欧神明的“多神崇拜”之外,克努特还将原先的“领主赠镯制”进行了改造,演变成了一种在后世(12世纪)被称为“莱当”的、具有中央集权特性的军事徭役制度。

“莱当”又可以被称为“莱当船”,因为“莱当船”本身就是国王治下农民的徭役。而且每个村落的农民不但要交付船只,还要配齐26名桡手,一起到军队之中服役。

在人口方面,克努特奉行的是“开源节流”理念,选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他设立了法典,将私斗、谋杀等行为定性为犯罪,并且定义了犯罪的处罚标准,以期望减少民间人口的损失。为了维护法典的权威,他在教堂圣坛前杀了企图叛乱的乌尔夫伯爵(他的妹夫)后,向教堂和他的妹妹支付了一大笔罚款。

而为了鼓励人民修养生息,在其统治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英格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丹麦人前往土地肥沃的英格兰殖民居住。同时,他建立的北海大帝国同西欧许多封建统治者缔结了合约,以放弃掠夺为代价,换来了商贸的繁荣。

总结

时至今日,丹麦这个国家虽然已经不再引领世界潮流,但是它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依旧数一数二,其实与这段“祖上阔过”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从一位到海外“就藩”的王子,到成为北海大帝国的君主,在克努特统治的20余年内(1016-1035),这个帝国是北欧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许多西欧沿海国家都要向其缴纳“丹麦金”来换取和平。

北海大帝国的强大,在于克努特将尚处于散漫的酋邦文明阶段的丹麦人,凝聚成了“一股绳”;而在克努特死后,北海帝国迅速衰落也与其分封的诸子,再次造成国家分裂有关系。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国家和人民只有统一,才能够强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强盛不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真是个大傻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晋惠帝仅仅因为一句“何不食肉糜”,就被后世认定为是一个大傻子,这样的判断,其实还是有些片面了,毕竟晋惠帝本身自幼生长在皇宫,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贫穷困苦的人,怎么可能会理解平民们的生活困境?只因为他这一句话就说他是个傻子,不仅片面,或许会更傻。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晋惠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晋惠帝

  • 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信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草原和中原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只了解发生在中原的历史,对于草原的认识就比较少了。那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位草原上的传奇人物,他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此后和汉朝征战百年,这个人就是冒顿单于。冒顿单于一生成就不输刘邦,而且他和刘邦的妻子吕后之间还有一

  • 法国人拉法耶特为何会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777年,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贵族踏上了一艘跨海航船,他们的目的地是北美大陆。这是一位法国的年青贵族,他抛弃了他在法国所拥有的一切,打算为一个还没被世界认可的国家的人民争取自由。他坚信北美即将诞生一个崭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将成为受到人人所敬仰的天堂,将改变整个人类。这位充满热血的年青贵族就是拉法

  • 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后为何首先选择访问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早年戴高乐带着重振家族的愿望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凡尔登战役期间,戴高乐负伤被俘,在战俘营里呆了3年3个月,而这也正式戴高乐的“空闲期”,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了武器革新对战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考军队的建设方向,并且著作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当然,“不安分”的戴高乐谋划了7次“越

  • 希特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仇视犹太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希特勒,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根据史料记载,目前达成世界共识的是希特勒是在一战结束之后就开始发表针对犹太人的仇恨言论。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希特勒当年邻居的证词了解的话,其实希特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开始对犹太人发表仇恨言论了。而这也就意味着希特勒的凡有思想比公认的起码还要早6年的时间。历史

  • 宋理宗头骨酒杯现在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理宗赵昀,作为南宋时期的第五位皇帝,据说他死后,头盖骨被别人做成了酒杯,这听起来实在是匪夷所思,毕竟是个皇帝,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下场呢?宋理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是这种结局?相传后来朱元璋将他的尸骨寻找回来安葬了,这是真的吗?宋理宗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呢?1.宋理宗简介赵昀(1205年1月2

  • 赵匡胤的心腹为何装哑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能够被称为心腹的,都是当时非常能够审时度势,而且能够为主人办很多事情的人,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心腹,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就是一个叫做杨信的人。不过,杨信在当心腹的时候却一直都是个哑巴,可是直到他最后临死之前才终于开口说话,原来他这些年一直都是一个假的哑巴,都是装出来的,这是为什么?杨信为什么要装哑巴,

  • 拿破仑与希特勒都想统治欧洲,为何拿破仑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起初小编很单纯的认为拿破仑其实与希特勒是一类人,都想统治欧洲,只不过是因为时间冲淡了仇恨罢了,再加上拿破仑确实是有一些过人之处和才华,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拿破仑是英雄。然而希特勒距离时间太接近了,时间还没有冲淡他的负面影响。直到后来小编才发现自己错了,其实两人都非常的有才华,但是区别就在于两人的思想是

  • 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杨再兴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话说他是杨铁心的父亲,那么有的人问了,那这个杨再兴是不是杨家将的后代呢?如果是的又是那位杨家将的后代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看看!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杨再兴不是杨铁心的父亲,而是杨铁心的曾祖。但是在正史中杨再兴是存在的,而杨铁心不一定存在,因为

  • 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仙芝是唐朝名将,他曾击败吐蕃、攻灭石国,一生战功显赫。值得一提的是,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从小跟随父亲入唐,20岁便被封将军。不过高仙芝最后是被诬陷导致被杀,下场令人唏嘘。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被予以副统帅之职,率军讨伐安禄山,但前线战事受阻,只能退守潼关,期间不幸遭到小人陷害。高仙芝的结局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