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婚礼中的“闹房”起于何时 闹洞房是不是陋习

婚礼中的“闹房”起于何时 闹洞房是不是陋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510 更新时间:2024/4/11 11:16:20

中国传统上一直把人们的婚姻大事看得十分重要,“金榜题名诗,洞房花烛夜”,一向被视为人生之大乐事。中国婚姻又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一般要结成婚姻的男女必须经过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亲迎后还须在男方家中举行成婚仪式,然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合房使整个婚礼达到高潮。

但在婚礼的高潮中,却常常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其往往发生于新房中,故称为“闹洞房”或“闹新房”。在“闹房”时,亲戚朋友群聚宴饮,可以对新郎新娘肆意加以戏弄,这当然是一种陋俗,那么这种陋俗起源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婚姻习俗的学者常常引用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疾谬》中的记载:“蹙以楚挞,系脚倒悬,酒后酗,不知限齐,致有伤瘀血流、踒折支体者。”这段话对当时闹新房严重的程度作了典型的记述,因而有学者认定“闹房”这种陋俗有可能起源于晋代。但是葛洪的这段话仅仅说明当时闹房产生伤筋动骨恶果的严重程度,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闹房”的起源。

综观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婚礼依然是十分肃穆和程式化的。孔子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曾子问》)这反映出了当时婚礼的淳朴严肃和庄重气氛。

有学者认为,“闹房”陋俗起源于汉代,春秋战国后,秦统一中国,四海一统,但是秦的苛政使民不聊生。秦亡后,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安定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使一些居民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了世俗的喜庆色彩,仪式侈费,“颓风日下”。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说:“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

其依据就是《群书治要》引汉末仲长统《昌言》的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婬佚于广众之中,显陰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婬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也有人举《汉书》中记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举止,以为笑乐”为“闹房”陋俗起源于汉代的依据。

从一些历史材料来看,我国古代闹房陋俗在早期有两个特点,一是为我国北方所有,二是被闹者为男子。这大概和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相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戏闹可以证明这个男子是合格的丈夫。

唐代段成式在《西陽杂俎》中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娘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风俗通》也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闹新房甚至闹出了人命,可见闹房在当时普遍和严重的程度。

《北史》中记载了北齐文宣帝娶大臣段韶之妹为昭仪,婚礼之夜,段韶之妻元氏用民间的“弄女婿法”戏弄文宣帝。文宣帝为此大怒,衔恨发誓要杀死元氏,元氏十分恐惧,害怕文宣帝的报复,藏匿于娄太后宫中,不敢再见文宣帝。闹房中由“弄婿”逐渐变成戏弄新娘,看来也发生在南北朝,随着闹房习俗的普遍,新娘也变成了被“闹”的对象,而这种“闹”带有明显的性色彩。

如南朝刘宋以来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婚后第二天,人们毫无顾忌地询问新娘昨晚洞房之事,话语不堪入耳,倘若新娘羞于回答,则被鞭子抽打,或被倒挂起来。这种粗俗怪诞的作法,不仅禁而不止,反而历代相传,衍流成俗。

明代杨慎著《丹铅续录》中说:“世俗有戏妇之法,……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竟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近人胡朴安所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不乏闹房记载,如浙江湖州有“新郎新娘,合卺回房之后,至三朝,众来宾时赴新房闹房,或涂脸扮女,装成妖丑之态,戏弄新人。”江苏淠淮一带“以新妇未过三朝,无分长幼,团聚欢呼,毫不为怪”。

江西吉安一带“当闹新房之夜,无大小长幼之别,每呼一声,新娘即须向之下跪,受者可不回礼,闹新房者以此为乐,而新娘之腿苦矣。”《燕京旧俗志。汉官之婚礼》也记载了旧时北京的闹房陋俗,“撒帐己毕,全福太太退出,斯时预备闹房之亲友等,哄然而至,肆行种种闹房之滑稽怪剧矣,”可见“闹房”陋俗已在全国流行,南北皆然。

这种陋俗有违道德,有的已成为实实足足的恶作剧,在“闹房”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悲剧,因而它又为历代有识之士所否定、反对。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两国交战为什么不斩来使战争本来是残酷的,反人性的,为什么还要给战争制订规范?你看那时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内斗,都是在周天子的统一领导下。既是一家人,所以能谈就谈。因此用规则来处理争执,其实是最好的方式。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使臣是两个国家之间沟通调节的纽带,对于避免战争是很有帮助意义的

  •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富豪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英国人胡润在中国搞富豪榜,引起很多热闹也给不少人惹下麻烦。其实这玩意咱们中国古已有之,就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文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述其创业经过,致富之术,财产规模,十分耀眼。重视经济活动、民生日用,这表现了司马迁卓绝的见识,但列述富豪事迹,应该也有契合大众好奇心理的一

  • 日本人切腹自尽不容易 一个有讲究和条件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做了个令官兵们很震惊的举动。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一件一件扔向官军,这被认为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藤原义当时设计的这一死亡方式,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死的骇异而已。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种切腹自杀,在他死后几百年,居然成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从而成为

  • 中国历史上第一宗有记载的贪墨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礼记》有言告诫说:“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敖”通“傲”,“从”通“纵”,大意是说:傲慢的念头不可滋长,邪恶的欲望不能放纵,求善的志向不可自满,享乐的行为要适可而止,总之,作为人,必须适当地控制本性,驾驭本性,尤其是“性恶”的一面。欲壑难填这个成语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落入法网的“

  • 在古代韩国的正统文字竟然是汉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国在历史上使用汉字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2世纪战国时期,汉字遍传到了朝鲜半岛,经历了借用汉字标记、汉谚混用以及韩汉混用三个阶段。虽说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但是作为高度繁荣的汉文化载体,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秦汉时期开始,乃至唐代开始形成规模,明代以后逐渐确立了现代意义的"汉

  • 湘西赶尸为什么不是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僵尸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湘西赶尸了,传说湘西地区有着独有的赶尸文化,属于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赶尸的目的是为了把死在异乡的人带回他们的家乡,让他们能入土为安。那到底赶尸是不是真的呢?说法一:“赶尸”就是个大骗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尸体是活人乔装打扮的,而真正的尸体已经通过人力或畜力驮运的方式,秘密

  • 古人如何解决光棍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发展问题,比如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中有一个现状非常的突出,就是“光棍危机”,其实就是因为男女比例的失调,导致男生的数量要比女生的数量多很多,因此男生结婚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男子结婚困难的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社会才有的,在古代也很突出。古代社会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也很严

  • 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都是单眼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兵马俑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兵马俑都是单眼皮呢?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各个都是单眼皮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在现代人的审美中,大眼睛、双眼皮算得上美女帅哥的标配了,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眼睛的审美又是什么标准呢?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 日本:东方的日耳曼 集体主义下的尚武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比日本与西欧,欧洲的文明核心是以日耳曼蛮族的原始性在基督教以及希腊文化的包装下所生成的。而日本的核心是神武道,武士精神,在儒教以及佛教的包装下所生成的。所以说日本是东方的日耳曼,外儒内武早已经流淌在了血液之中。那么明治维新成功是否就是必然,军国主义也是必然,日本其实不是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圈内人?首先

  • 揭秘:姜子牙钓鱼台的位置和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语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宝鸡市东30千米处的渭河岸边。姜子牙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太公望。传说他的祖先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故又叫他吕尚或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