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3/12/13 3:58:31

什么是中微子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用符号希腊字母v表示。

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

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称为宇宙"隐身人"。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中微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中微子的发现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发射是不连续的。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

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奇怪的是,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β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总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尼尔斯·玻尔据此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在β衰变过程中,除了电子之外,同时还有一种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与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放射出去,带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因此出现了能量亏损。

这种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以至仪器很难探测得到。未知粒子、电子和反冲核的能量总和是一个确定值,能量守恒仍然成立,只是这种未知粒子与电子之间能量分配比例可以变化而已。

1931年春,国际核物理会议在罗马召开,与会者中有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泡利在会上提出了这一理论。当时泡利将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子”,最初他以为这种粒子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

1931年,泡利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场讨论会中提出,这种粒子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而是衰变产生的。泡利预言的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发现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泡利的“中子”正名为“中微子”。

193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引力和电磁力以外,还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β衰变就是核内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他的理论定量地描述了β射线能谱连续和β衰变半衰期的规律,β能谱连续之谜终于解开了。

美国物理学家柯万(Cowan)和莱因斯(Reines)等第一次通过实验直接探测到了中微子。

他们的实验实际上探测的是核反应堆β衰变发射的电子和反中微子,该电子反中微子与氢原子核发生反β衰变,在探测器里形成有特定强度和时间关联的快、慢信号,从而实现对中微子的观测。他们的发现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有什么作用?

其中可能的应用之一就是中微子通讯。由于地球是球面,加上表面建筑物、地形的遮挡,电磁波长距离传送要通过通讯卫星和地面站。

而中微子可以直透地球,它在穿过地球时损耗很小,用高能加速器产生10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穿过地球时只衰减千分之一,因此从南美洲可以使用中微子束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

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就可以使其包含有用信息,在地球上任意两点进行通讯联系,无需昂贵而复杂的卫星或微波站。

应用之二是中微子地球断层扫描,即地层CT。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截面随中微子能量的提高而增加,用高能加速器产生能量为一万亿电子伏以上的中微子束定照射地层,与地层物质作用可以产生局部小“地震”,类似于地震法勘探,可对深层地层也进行勘探,将地层一层一层地扫描。


以上关于中微子的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可以点击章下方的标签查看。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海洋里的淡水究竟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世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汽车尾气的排放,现在世界各地大气环境都变得很差了。这些问题,导致了世界产生了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同时,世界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像非洲一些缺水的国家更是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星球上的水,又占了我们星期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只可惜这些都是海水,里面含有大量的盐分,喝起来又

  • 海平面真的是平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平面简介海平面(Sea level)是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海平面的相关定义有“全球海平面”、“本地海平面”以及“相对海平面趋势”等等。全球海平面指的是所有地球海平面的平均高度,我们经常提及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指的就是

  • 海洋结冰的原因和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洋会结冰吗每年冬天来临,世界上许多江河湖泊会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结冰和冰封等现象,可是海洋依然波涛汹涌。因此,海水给人的印象是不会结冰的。海水为什么不会结冰,而江河会结冰呢?海水含盐度非常高,使海水的冰点在零下2℃,比淡水的冰点0℃要低。即使达到结冰的温度,由于海水上下层密度不一、对流强烈以及受洋

  • 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洋酸化简介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CO2),使海水正在逐渐变酸。工业革命以来,海水pH值下降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洋酸化原因海洋与大气在不断进行着气体交换,排放到大气中的任何一种

  • 潮汐形成的原因 潮汐的利用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什么是潮汐?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我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潮汐是怎样形成的?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

  • 洋流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洋流简介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洋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

  • 赤道逆流的成因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赤道逆流简介在大洋中赤道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支庞大的海流,它们自老家大洋东部开始万里“西征”,到达大洋西部后,又各自有一部分“辞别”主流,“会师”赤道附近,然后转向东流,再万里迢迢地返回东部老家,这就是赤道逆流。赤道逆流形成原因赤道北部的低纬度海洋长年吹刮的东北信风将表层海水带动起来,从大洋东部一路浩浩

  • 沧桑之美——奇特的海蚀地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蚀简介海蚀,为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所形成的一种作用。一般常见的如:海崖、海蚀凹璧、波蚀棚、海蚀洞、海蚀门、海蚀柱,如遇地形抬升还会形成海阶等海岸地形。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般的海蚀通常伴随着潮汐,周期性的潮汐引起海水向陆地的水平流动,进而对陆地边缘产生侵蚀作用,而其中又以波浪的侵蚀力最大,前冲

  • 海底断裂带的分布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底断裂带简介在海底有许许多多的断裂带撕裂着地球的地壳,仿佛地壳下面有一股巨大的拉力。海洋底部断裂集中呈带状分布的破碎带,称为海底断裂带。海底断裂带的分布大西洋中脊是断裂带分布集中的地方,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裂缝,即裂谷。其中一条最大的裂谷叫中央裂谷,位于大西洋中轴位置,宽达30千米,深2.8千米

  • 海底火山的类型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底火山简介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海底火山喷发的溶岩表层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却,有如挤牙膏状,但内部仍是高热状态。绝大部分海底火山位于构造板块运动的附近区域,被称为中洋脊。尽管多数海底火山位于深海,但是也有一些位于浅水区域,在喷发时会向空中喷出物质。在海底火山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