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假发是什么做的

古代假发是什么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04 更新时间:2024/2/21 1:08:45

“假发”是以真人头发或动物发制作而成,用来做爱美妇人的发髻头饰,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假发,当时称作“髲髢[bìdí]”。《诗经》记载:“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也。”

“鬒”意为又黑又密的头发,“髢”意为假发,这句诗描写的是卫国国君卫宣公夫人宣姜,有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原来竟是假发。

《周礼》记载:后有多套假发,用于不同场合佩戴,以御用发型师制作、管理,并为王后梳妆。

假发最早兴起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群体,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想要梳高高耸起的美丽发髻,就需要掺入一些假发。

《周礼》记载:“摘遗发之美者缕束之,杂发中助绾为髻。”

汉代贵族妇女追求时髦,喜欢更为高大的发髻,因此假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汉乐府诗集》有诗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三国时期,上流社会的妇女依旧流行假发挽髻,南北朝北齐时期,受胡人风俗的影响,女子假发髻趋向奇异化。

明清时期,女子的假髻“鬏[jiū]髻”样式有很多种。

《扬州画舫录》记载:清朝时期,产自扬州的假发髻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等多种。民国时期,女子发髻趋于简便,很少使用假发挽髻。

古代贵族妇女对假发需求量很大,那么假发来源何处呢?

动物毛发比较粗硬,看上去就很假,因此,更多人喜欢用真人的头发。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抛开这一点不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肯割下自己头发成全别人呢?

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古代假发多来源于犯人的头发。

古时候,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须发,这些须发就成了贵妇妇女假发挽髻的材料。

还有一个来源是贫苦穷人割下头发,卖给富贵人家的女子,换取钱财救急。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名将陶侃少年时期,家里贫穷,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突然造访的客人,不得不割下自己一头长发,编制成两套假发,换来几斗米。

假发的第三个来源出自藩属国的进贡,宋代贵族妇女也喜欢高髻,《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倭国僧人嘉因向宋太宗进献特产及工艺品,其中就有两副造型奇特的发髻。

唐朝时期,新罗国经常向宗主国进献假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新罗负责押运粮草的大将金庚信向唐军主帅苏定方赠送礼物,其中就包括三十两头发。

开元十一年(723年),新罗王向大唐进献特产,其中有头发一百两。咸通十年(870年),新罗进献的头发四尺五寸长者五十两,三尺五寸长者三百两,足可见唐朝人对假发需求量之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穿的衣服为什么那么长 他们不怕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问,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为了时尚?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古代穿长衫的人非常怕脏,他们穿长衫不是为了时尚。一、关于穿长衫与怕脏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古代什么样的人穿长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穿长衫。古代只有士族及以上身份的人才可以穿长衫,因为这些人是不需要劳动的。而那些需要劳动的人就

  • 历史上两广行政分离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先说下两广。这个广,乃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原南越国设置了交趾刺史部,刺史部治所就设在两广中心地带-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为什么要叫两广?而不是一广呢?因为他们都处于岭南地区,即五岭之南,而两广,就是把岭南分为两半。为什么要分?就是下面说的在古时候,长江以南地区

  • 古人是怎么防范蝗灾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水灾、旱灾和蝗灾,并称为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三种灾害。传统农业讲究深耕细作,同时又不得不“靠天吃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营,其中便包括如何应对蝗灾。正因如此,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最早的治蝗知识起源于中国”。大家虽然对蝗虫都很熟悉,

  • 这三大自然原因从而引发蝗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环境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

  • 古代两国交战为何不斩来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争,它残酷无情,在战场上,每一条人命的逝去都是一个家庭无法愈合的伤痛。就像是那句话说的,死亡并不只是死了一万人那样,而是一个人死了一万次。但人类只要生活发展就一直会有战争,很难相信的是,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之中却有一个温和的规则。那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意思就是,在两军战争期间,双方有互相写上的代表

  • 古代弓箭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能杀死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描写古代的电视剧里面,但凡两军交战之前,一定会放箭,两边箭如雨下,总是一下子就射倒下许多人,基本上都是一箭毙命,不少人就表示怀疑,只是弓箭而已,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居然被一箭就射死了?这感觉很多人都会有,从而就很好奇古代弓箭的真实威力,是否真的如此恐怖,实际上,古代弓箭分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人们都

  • 盘点古代那些奇葩的法律条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商鞅变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法家思想开始成为国家统治的武器。虽然在封建社会中法律不一定能完全执行,但法律对于古代人的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古代,还有一些我们现在非常难以理解的奇葩法律。秦朝:乱扔垃圾要在脸上刻字。 随地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到了秦朝,可不是批

  • 古代打仗弓箭射完还要回收的无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上少见的了,其中有2000多年都是封建历史,朝代无数,皇帝无数,其中的历史资料自然也是无数的,从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源自古人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战争频繁,不过那个时候还仅限于冷兵器,骑马砍杀就已经是比较厉害的了,而在那个时候,也有类

  • 中国古代打仗是如何处置逃兵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逃兵,这个词我想大家都是不陌生的,那么在古代,军队是如何处置逃兵的呢?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逐渐获取中原控制权。曹操将他军队中的士兵一律划为“士籍”,户口单列,世袭为兵。士兵家属集中迁居到许昌一带居住,作为人质,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为,就连带处罚其家属。士家的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在士家之间通婚。

  • 古代打仗用的粮草究竟是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粮草,我国古代的经典兵书《孙子兵法》当中曾用大篇幅介绍了关于粮草的内容,甚至就连运粮的次数都有精确限制,并且将军粮不足带来的影响都说的清清楚楚,这本起于先秦时代的兵书,不但是我国历代兵家必读读物,也被世界各国兵家公认为入门读物。这样一本兵书里如此重视粮草,可见这粮草还真是决定胜败的东西。拜古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