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宦官是什么意思,宦官就是指太监吗?

宦官是什么意思,宦官就是指太监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688 更新时间:2024/1/28 12:51:26

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

现在的热播历史电视剧大都将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经常会出现“谅他一个小小太监有何能为,自古宦官无成事”之类的台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误认为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古代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只要一提到阉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宦官或太监。其实,在中国古代,它们之间截然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载有“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据《后汉书· 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当时用“阉人”充当宫廷服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后宫女眷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发生秽乱宫帷的丑事。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时期“敛财弄权乱汉宫”的张让。而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而且,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女宦官,出土的汉代彩绘女宦官陶俑就是明证。

唐代以后,随着世风日下,民间官僚富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当时政府将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并设“中御太监”“少监”之职。到了辽代,“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据《续文献通考》记载,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不过这时的“太监”是一种官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太监”。因为是官职,所以“太监”也多有世袭。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明代时,“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来担任。官级小的称为“少监”、“中监”,官阶高的称为“太监”。虽然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明廷规定,“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中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难,上级的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比如有名的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莲英既可制约满朝文武大臣,又可与太后同吃一个灶,他的家乡居然有地三十六顷,金银财宝无数。袁世凯称帝时,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太监全部被赶走,“太监”就此终结。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成为一体。而太监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本不应混为一谈、鱼目混珠。

宦官太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扭曲的社会群体。“老无所养,死无与殡。”一部宦官、太监史,浓缩了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压迫和剥削史,更是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性的历史。

宦官是什么意思

太监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型产物,是封建王朝极端残忍、极不人道的具体表现。太监一般都是贫苦出身,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入得皇宫去侍奉皇室成员。作为太监,不仅要饱尝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摧残,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封建社会最低层的可怜人。

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几位“幸运”的太监,像魏忠贤、李连英等,他们因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了。

古代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只要一提到阉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宦官或太监。

那么什么是宦官?什么是太监?

其实,在中国古代,它们之间截然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来揭秘吧考察《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

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

据《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

唐代以后,随着世风日下,民间官僚富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而且,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女宦官,出土的汉代彩绘女宦官陶俑就是明证。

“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当时政府将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并设“中御太监”“少监”之职。到了辽代,“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据《续文献通考》记载,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金、元时期因袭辽代制度,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朝,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必是宦官,但明代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朝开始的。

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难,上级的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比如有名的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莲英既可制约满朝文武大臣,又可与太后同吃一个灶,他的家乡居然有地三十六顷,金银财宝无数。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成为一体。而太监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本不应混为一谈、鱼目混珠。

清代太监之间也是等级森严,仅从他们的服饰上可看得很分明。按照规定,不同品级的太监的服饰也是不一样的。太监的服饰华丽考究,二品太监,头戴红顶花翎,蟒袍补子为仙鹤;三品太监为正蓝顶花翎,蜞袍补子为凤凰,无品太监,一律穿紫色绸缎袍,补子为蟠龙花和五蝠捧寿的吉祥图案。其他充当杂役的太监均穿紫色布袍。

在等级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等级的身份和地位,承担和享受不同等级的义务和权利,付出不同等级的劳动,也要换来相应等级的回报。宦官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全体,但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正常人能够从社会得到的一切,宦官也能够得到。为皇家效命,无论皇室贵胄,亦是公卿大员,都能领带俸禄,那么,服务于内廷的宦官们应该也不会例外。宦官们辛劳的为皇室奉献着服务,不会都是“义务劳动”吧?

作为宦官,即使生在等级社会,即使身份比较尴尬,但也是凭劳动吃饭,出卖劳动,换取报酬,拿取俸禄,是非常自然的事。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是由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

但是,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正四品官员每年俸禄约合白银144两,而太监由于不用养家荫子,所得俸禄按规定不及正四品官员的1/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来说,宦官们的俸银还是比较少的。尽管太监的俸禄少,但是明朝的很多手握重权的太监非常富有,例如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死后炒家时,查出“金银六十余库,与盘白,珊瑚高二十余尺者二十余株”,另有数处装潢富丽、重檐深阁的宅第,数万匹马和田地万顷。

此外,武宗时期的太监刘谨、熹宗时期的太监魏忠贤等也都是家财万贯的大富豪,如果这些人只是按月领取朝廷的俸禄,根本无法积攒如此硕大的财富。由此可见,贪污受贿等不法手段是太监们积累财富的方式,他们也不会在意每月领取的微薄的俸银。

清代对宦官的约束要比明代严格的多,因此宦官专权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直到清后期,随着女主们的执政,尤其是慈禧执政以后,太监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并一定程度的掌握权势,例如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他们的家产也就随着权势一路飙升,每一个都坐拥着万贯的财宝,万顷的良田,这些也不可能是俸禄所得。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智商是多少,爱因斯坦的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智商是多少爱因斯坦的智商是多少,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爱因斯坦的智商有160,有的说爱因斯坦的智商有130,虽然关于爱因斯坦的智商有多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爱因斯坦的智商超乎常人。爱因斯坦是德国犹太人,德国犹太人里出现了很多高智商的人物,一些专家认为德国犹太人智商高是因为

  • 黄昏恋是什么意思,黄昏恋子女应该怎么面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黄昏恋,此词一般是指那些丧偶的老年人再次结婚或者是寻找自己的属于老年人的爱情的行为。黄昏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青春时代未解决好个人问题,到中年遇到合适的才谈恋爱;另一种是中老年丧偶或离婚后再成家进行的恋爱。依法维权再婚自由“现在的年轻人都崇尚自由恋爱,为什么他们对老年人的再婚选择却那

  • 隋文帝杨坚生平简介,杨坚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

  • 国民党在孟良崮战役失败原因,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可以扭转国民党被动局面的战役,国民党派出了精尖部队参与此次战役,可最终国民党在孟良崮战役中以失败而结

  • 张啸林是汉奸吗,张啸林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啸林(1877年一1940年8月14日),原名张小林,浙江慈溪人,是旧上海青帮头目,贩卖鸦片,逼良为娼,与黄金荣、杜月笙并称“上海三大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37年日寇发动八一三事变,张啸林公开投敌,沦为汉奸。大肆镇压抗日救亡活动

  • 归有光简介生平,历史上对于归有光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 董鄂妃怎么死的,顺治为何专宠董鄂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问世间情为何物,为了爱抛弃江山,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女人如果能让一个男人爱她爱到没了她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那这个女人一定是厉害得不得了了。如果这个男人再是皇帝,一个国家的头头,那她就更是了不得了。这里就有这样一个了不得的女人,她就是清顺治的老婆董鄂妃。董鄂妃原是内大臣鄂硕之女,18岁入宫,顺治对其宠爱有

  • 韩非子是怎么死的,韩非子的人物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

  •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真实存在的吗,佘太君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北宋仁宗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皇祐三年(1051),北宋文豪欧陽修就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陽永叔集》卷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大约从这时开始,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在人们的传说中日

  • 《四十二章经》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四十二章经》里真有什么宝藏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熟悉金庸大师《鹿鼎记》的人一定对《四十二章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其整个故事正是以各路人等争夺这些经书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在文中,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最后真相大白后才发现,原来众人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书上的经文,而是隐藏在其中的宝藏。那么,《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