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十分看重魏征,为何要在他死后推倒其墓碑?

李世民十分看重魏征,为何要在他死后推倒其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56 更新时间:2023/12/6 5:33:17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常对身边的侍臣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何李世民还要推到魏征的墓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

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当时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杜正伦,是魏征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两人还是老乡。

关键是,当初杜正伦之所以能够当上李承乾的老师,主要就是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大力举荐的结果。

其次,魏征还举荐过一个人来辅佐太子,这个人叫做侯君集

大家知道,侯君集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并且,侯君集还直接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计划。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李世民便开始怀疑魏征生前很有可能早已知道太子谋反的计划,甚至很有可能已经亲自参与其中。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告发魏征,说他曾私下把写给李世民的谏书草稿,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这下直接让李世民断定魏征肯定参与了太子谋反这件事。

因为,臣子劝谏皇帝的草稿,通常都会烧掉,绝不会、也不敢随便拿给别人看;甚至,臣子绝不能让人知道,他在劝谏皇帝之前,还特意打过草稿。

更甚者,通常情况下,臣子都想要劝谏皇帝,都是私底下劝谏,绝不能公开指出皇帝的错误。

因为,劝说是一门艺术,大庭广众之下,不给对方面子,公开指责对方的错误,一脸严肃地给对对方上大课,不要说是皇帝,就是咱们普通人,都会非常不爽,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真实的历史中,一个臣子如果公开场合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对其进行批判,往往都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换句话说,这是皇帝与这位大臣通过相互之间的默契,所作的一场政治表演。这样说出去,那皇帝的形象自然就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事实上,当时魏征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也正因为此,除了魏征之外,房玄龄李靖等人,有哪个敢公开劝谏李世民?事实上,他们不仅不敢劝谏李世民,通常情况下,他们见到李世民,那就像猫见到老鼠一样,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当然,如果魏征不是有幸扮演这样塑造李世民从谏如流形象的角色,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公开指责李世民。

现在,因为有魏征这个角色的存在,他那极具夸张的劝谏风格,虽然表明上回损伤李世民的面子,但却可以让李世民形象,各种高大上起来。问题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出来给史官看,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这不相当于公开告诉大家,李世民的这番行为,其实是在表演吗?更重要的,草稿上肯定罗列了一大堆李世民的缺点和错误,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如果不是魏征的管教,李世民那就狗屁都不死。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形象,那可就算是全毁了。

本来,因为杜正伦和侯君集的事情,李世民就已经怀疑魏征可能在自己和太子这两边都下了注。现在太子一度想抢班夺权,魏征却还保留着劝谏李世民的草稿,甚至把它拿出来给史官看,这是想干什么?

如果太子抢班夺权成功,魏征的这些草稿,岂不是可以作为李世民昏庸的证据,这样太子夺权也就自然变成为国为民的好事。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自然断定魏征对自己不忠,于是愤怒之下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魏征长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约。

事实上,如果不是魏征恰好已经去世,他恐怕很难善始善终。后来,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为了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就故意说:“如果魏征还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于是,魏征才又重新被平反。

标签: 魏征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第一:帝陵的时间差异。清朝帝陵基本都是分布在河边遵化清东陵以及河北易县清西陵这些地方。清东陵始建是在顺治十八年时候,直到慈禧定东陵建完,延续二百四十七年,而清西陵是从雍正八年开始建,一直到光绪崇陵修建完,差不多有一百八十五年

  • 明朝藩王有哪些恶行丑闻?他编写的《御制纪非录》是否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藩王,历史解密

    为了警示子孙,希望藩王们能约束并匡正自己的行为,朱元璋将汉朝到明朝藩王所作的恶行记录下来,编成《御制纪非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册封子侄二十多人为藩王。这些藩王养尊处优,在封国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做了很多恶行丑事,令朱元璋大为头疼。朱元璋为

  •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

  • 古人戴冠、帽、巾都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春秋时期开始,戴帽子就已经成为了中原文化区别于蛮夷文化的一种标志了,虽说经历了战国动乱的时期,但是行冠礼和对冠服的重视却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即使到了清初都还保留着这些文化,因为清朝开始剃发易服才导致逐渐丢失了这项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总是看电视,认为只有书生才会戴帽子,其实不是的

  • 安史起义军最开始有多少人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起义军最开始有多少人马?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安史起义军在平定叛乱中的变动,就是战争中两国谋略的最直观体现。安史起义初期的军队在大唐叛乱之前,整个国家的兵力达到了574千人。再说了,安禄山又是闲役使,又是陇右军的牧羊,所以他才能将所有的好马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安禄山能有这样的实力,

  • 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很像汉武帝时的卫青,居功却不自傲,位高却不自负,虽备受乾隆恩宠,却从不恃宠而骄,知分寸、懂进退,这就是对傅恒最贴切的评价。看完急报后,乾隆皇帝大惊失色,当即下诏,用严厉的口吻,命令傅恒火速班师回朝,并且还在上谕中强

  • 武则天一生忌惮的三人,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生忌惮的三人,结局分别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第一位:薛婕妤薛婕妤是唐高祖李渊的妃子,她是隋朝襄州总管临河公薛道衡的女儿,这个薛道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所以她的女儿薛婕妤也是一个才女,做过唐高宗李治的老师,很受李治尊敬。当初武则天在后宫争权夺势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薛婕妤,因为

  • 揭秘:萨都剌为什么被称为雁门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萨都剌,元朝,历史解密

    萨都剌是谁?从名字来看,萨都剌是少数民族人。了解萨都剌简介之后,便可得知萨都剌是谁了。在记载元代诗人的书籍资料中,都有提及萨都剌的诗歌作品以及萨都剌是谁。萨都剌生于公元1272年,卒于公元1355年,享年83岁。萨都剌的祖先是西域人,西域落败后,萨都剌的父母迁至山西代县定居生活。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

  • 如果华容道杀了曹操,三国的格局会有哪些变化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三国最经典的一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一役,更是奠定了曹孙刘三分天下基础的一役。那一战,可以说几乎毁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信心。那一战,本来孙刘联军是可以诛杀曹操的,但是关羽却在华容道把曹操给放走了,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关羽的这种行为相当于放虎归山,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分析孙刘联军的

  • 淮南三叛是怎么回事?三次叛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后期的曹魏,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了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史称“淮南三叛”或“寿春三叛”。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