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明朝戚家军最后的辉煌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明朝戚家军最后的辉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77 更新时间:2024/1/25 1:18:16

元年,3月12日,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前去围攻沈阳城。固若金汤不是白叫的,后金这一会依旧是难以有什么成果,但是明朝的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为贪图军功,竟然带着人马出城迎敌了。

之所以明军靠着边城,能够几次三番的抗击八旗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军是接着坚固的城池,和猛烈的火炮,在城墙上积极防御而完成的,比起实力来说,明军大部分都难以和八旗兵对抗,此番出城迎敌的结果,也没有什么悬念。

出城部队被消灭后,后金又一次对着沈阳发动了攻击,在沈阳城中,出来明军之外,还有数万人的蒙古百姓,他们,可都是饿了几天了。蒙古饥民和后金的军队里应外合,将落桥放下,很快,一天时间内沈阳全部被后金攻占,城中的7万军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

沈阳城破,但是明军支援还没有赶到,先头的急行军,是川军和戚家军。

来到了浑河南岸,看着北岸的八旗兵们,大家心中都落上了一层阴影,此番已是进退两难了。前面的城池中,已经是八旗军的天下了,支援已经不可能了,撤退?人数差距之大,援军也还未到,贸然撤退,只会被追着打,溃败不说,迟早还要全军覆没。

将军们坐到了一块,开起了军事会议,最后商量了很久,大家终于是统一了部署,支持了由总兵陈策和童仲揆两个人的意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血战待援!”

这一批先锋部队,人数不到万人,分成两支,发动了对后金的“自S式”进攻,川军的两个年轻将领-周敦吉和秦民屏两人,带着3000余人着北岸八旗军冲杀。另一支,戚家军由戚继光的侄子,这支军队的主帅戚金指挥,在南岸摆开“车阵”,防御冲击骑兵,并提供火器的支援。

大家知道,川军是在用生命,拖着八旗军,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只要援军到来,或者固守到夜晚趁着夜色,大家就可以撤退了。

头也不回的川军将士3000余人,冲入八旗军中,先后将正白、正黄旗兵军团冲垮,击杀八旗军二千余,但此时沈阳城上,是投降将领永芳,在指挥着向川军开火,靠着火炮掩护,八旗军随后一拥而上,川军终于被击垮了,除了少数几个人撤回了南岸,其余全部殉国。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这是戚家军的最后辉煌,也就在此一战中,戚家军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光芒。

靠着人数优势,八旗军包围了戚家军,从左侧发动了攻击,摆好阵列的戚家军从容不迫,靠着火力消灭冲击的骑兵,冲击到跟前的八旗军,也被其“铁狼筅”刺杀倒地。

冲击持续了两波,后金损失人马三千余,双方僵持了起来,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戚家军中,明军的3万援军,在“白塔铺”附近,被带有几千人马的皇太极打跑了,戚家军的援军,没有了。

绝路,戚家军的面前,已经是一条绝路了,另一边,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八旗军开始了轮番的进攻,双方又一次陷入了防守和进攻的循环中。明军不利的是,火器,是需要弹药的。车阵终究支持不住了,戚家军迅速摆出了鸳鸯阵,开始了和八旗军的肉搏。

虽然消灭了很多的八期军,但是寡不敌众,包围圈被打的越来越小。总兵“陈策阵“,在斩杀了十余人后,力竭而死;总兵“童仲揆”看到局势后,欲撤出战场,但统帅戚金拉住了他的马,对他吼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听完,“童仲揆”转身又一次杀入了战场。战斗持续到了傍晚。

戚家军拼到了最后几十个站着的人,将戚金和童仲揆围到了中央,依旧保持着“鸳鸯阵”,四方的八旗军,已经没有敢上前肉搏的了,后退几步之后,一阵箭雨。这一场战役中,明军不到万人,拼光后,消灭八旗军上万余人,在有的史料中记载,称光在火炮射击时段,就已经射杀了数万人八旗军。

清朝的《明史》,或者是明朝的《明实录》,都对此一役中,血战的川浙军团表示出了无比的赞誉。幸存的几个突围或者是辽阳幸存的戚家军,明朝朝廷派人前来慰问,但这些士兵们都没有要朝廷的重赏,他们唯一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去战场上,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辽阳之战”后,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都牺牲在了此役中。

浙兵出自浙江,但连年的招募,此地的男丁已经非常少了,多地的县令上书奏明此事,终于,明朝也下令,不再此地在招募士兵了。从此之后,浙兵,戚家军,还有他们的战法,武器,也都随着消失在了历史中。纵观戚家军,从嘉靖38年成军,到最后几人战死在的辽阳之战中,一共歼敌大约20万人,平倭寇,镇蒙古,征朝鲜,东亚之内,百战无败,一败无军。

明朝的统治者, 一直都没有看出来,戚家军的善战,不是因为浙兵的善战,他们之所以强,是靠的严明的军纪,是靠的长久的训练,还有一颗不畏生死的心,明朝士大夫们,他们不懂这些,“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明末的局势,很乱,但又很明白。

标签: 明朝辉煌兵怂怂

更多文章

  • 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能两度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俘虏,当上,两度

    在明朝的历史上,朱祁镇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皇帝,因为他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在朱祁镇第一次当皇帝的第十四个年头,也就是公元1449年,为了彰显明朝的威严,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可是让朱祁镇意外的是,这次却打了个大败仗,自己也当瓦剌的俘虏。为了保

  • 朱厚熜:是永乐大帝朱棣后代,都继承了哪些优良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永乐,大帝,后代

    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孙的孙子,兴献王朱祐杬之子,生于1507年,卒于1567年,即明世宗属于明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于公元1521年崩驾,因无嗣,朝中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和商量,由其堂弟朱厚熜继承其位。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税等,开创了“嘉靖中兴”局面,为后张居正改革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其执政后

  • 明朝嘉靖帝朱厚熜被宫女行刺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行刺,嘉靖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皇帝的地位是最为尊贵的,但同时皇帝也是最容易受到觊觎和被刺杀的人。就比如说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一帝”的秦始皇,在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了他的命。在唐朝,皇帝李显也是被自己的妻子和非常疼爱的女儿联手下毒毒死的。在明朝时期,嘉靖帝朱厚熜也曾被宫中的一众宫女们联手刺杀,不过最

  • 有勇无谋的大明王爷朱高煦,一生都在觊觎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明,有勇无谋,都在

    大明皇朝在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来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开始稳定,皇朝慢慢进入正轨。到了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越发强大,而作为成祖朱棣的儿子们自然成了这个大王朝的直接受益者。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有传统,一旦继承者即位,就要尽早议立太子。而作为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希望能成为王朝的未来接班

  • 盘点历史上著名的起义军都用的什么口号 朱元璋起兵的口号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口号,起义军,起兵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起兵口号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封建王朝时期,每当到了朝代交替的时候总会有起义军的出现,但是想要起兵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成的。首先就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说清君侧,反清复明等等。其次就是要取一个响亮的口号了,而由于起义军首领的个人性格、学识等的差异,口号也有不同

  • 劝朱棣造反的两位谋士都是谁?朱棣造反的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造反,谋士,两位

    我们昨天讲朱棣的时候提到他的两个谋士,一个是和尚道衍;另一个是相术大师袁珙。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道衍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他本名叫姚广孝,是长洲(今苏州)人。姚广孝1335年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他们家在当地也非常的有声望,毕竟悬壶济世、救人于疾病之中的医者在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姚广孝对行医问药不

  •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怎么葬送掉大明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明朝,是怎么

    说到崇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1644年春天,京城里一片兵荒马乱,因为,李自成率军攻进了紫禁城。之后,崇祯亲自敲钟,但却没有一个大臣来上朝,使得绝望的他带着一个随从爬上了北边的万岁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伴随着崇祯皇帝的逝世,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结束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

  • 明朝开国将领汤和为什么没能善终?汤和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善终,是怎么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资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汤和的故事,在明朝历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开国将领,名叫汤和。说起汤和,很多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因为此人的故事,实在是太过传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农民军起义,就是因为汤和介绍的原因。后来明朝开国之后,汤和亦凭借军功,逐渐受封为信国

  • 嘉庆皇帝被宫女勒死的真相: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嘉庆,勒死,宫女

    宫内关系错综复杂,宫中常住人口就是皇帝、皇帝的三千妃嫔、宫女、太监。至于皇宫的守卫,都不是常住人口。此次我们的主角是宫女和嘉庆皇帝,嘉庆皇帝从此以后也不是皇宫的常住人口了。这场刺杀,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因为根本不会去想。这个压根不该发生的事,历史上真的发生了,还发生在历史上奇葩皇帝最多的明朝,所以这件

  •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究竟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还是朱元璋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害死,是怎么,朱元璋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资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军师刘伯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刘伯温当时因为要杀李彬,所以就得罪了李善长,李善长和胡惟庸当时领导的淮西集团就把京城一直不下雨的责任推给了刘伯温,他们一直给皇帝上书要弹劾刘伯温。刘伯温见此状,就赶紧主动请辞,打算回到老家,隐姓埋名了。但是刘伯温到底能不能全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