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56 更新时间:2023/12/12 13:47:12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第一个解释来自于司马迁的记载,顺利逃脱勾践屠刀的范蠡在离开越国时给文种留了封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这是从越王勾践本人的性格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其会在灭吴后会将屠刀伸向功臣文种和范蠡。

第二个解释是杀功臣并不只是越王勾践才做的事情,历代帝王杀功高震主的功臣多了去了。如刘邦杀韩信,明初的大规模杀功臣等,主要原因在于防止这些功臣的功绩和威望会对自己及后代的统治造成不利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讲,上述两种解释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可能有更为根本的原因使文种和范蠡存在必死或必离开越国的理由,而这需要从春秋后期的特定的制度约束讲起。

越王勾践在灭吴后,具备了称霸的实力,而称霸需要杰出谋臣的辅助,文种和范蠡在灭吴过程中的表现证明他们具有不亚于齐桓公时期的鲍叔牙管仲、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晋文公时期的狐偃先轸等人的才能。如在灭吴后能继续得到他们的辅助,勾践或者讲越国的霸业应该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作为试图称霸的勾践应该非常清楚的知道,秦国在霸主秦穆公死后,“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造成秦国的霸业无法持续的问题。因此,富有政治抱负的勾践心里应该明白,如果在灭吴后杀文种和范蠡,会对越国的霸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这样,勾践为什么还要杀文种和范蠡呢?

原因就在于在越王勾践时期,处于三家分晋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礼坏乐崩”的时期,在该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而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支撑性制度,即郡县制和官僚制,仍处于萌芽发展状态。

如果是在封建制度运行良好的时期,可以利用裂土封侯的政策酬谢文种和范蠡对灭吴的功绩,但晋国有六大夫把持朝政,鲁国有三桓凌驾于国君之上,齐国的田氏代齐也在逐步进行之中。

这种种现象表明,在封建危机严重的春秋末期,如果用裂土封侯的形式酬谢文种和范蠡两位功臣,越国也极有可能出现其他诸侯国出现的大夫实力强于公室的情况,这对于勾践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如果在此时,君主具有绝对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已经发展成熟,勾践也能通过不裂土封侯,而是封赏爵位和官职的形式重用文种和范蠡,实现酬谢文种和范蠡,并使其继续为越国称霸服务的目的,勾践也不需要背上残杀功臣的恶名,但因君主中央集权制仍处于萌芽阶段,勾践无法选择既不裂土封侯,又能酬谢文种和范蠡的方案。

为此,将需要酬谢的对象,即灭吴功臣文种和范蠡进行肉体的消灭,成为越王勾践的唯一可行选择。

总结而言,从勾践的角度看,尽管杀文种和范蠡会对越国的霸业造成不利影响,但不杀文种和范蠡对越国的伤害会更大,因此,杀文种和范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越王勾践的理性选择。推而广之,个体的行为是复杂的,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历史上个体的行为时,既要考虑个人特征,也要考虑行为人选择所面临的约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叶公超:原名崇智,字公超,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叶公超,外交家,历史解密

    叶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崇智,字公超,英文名乔治(George),字公超,祖籍浙江余姚,籍贯广东番禺,出生于江西九江。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1981年11月20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77岁。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

  • 李世民十分看重魏征,为何要在他死后推倒其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唐朝,历史解密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常对身边的侍臣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何李世民还要推到魏征的墓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

  •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第一:帝陵的时间差异。清朝帝陵基本都是分布在河边遵化清东陵以及河北易县清西陵这些地方。清东陵始建是在顺治十八年时候,直到慈禧定东陵建完,延续二百四十七年,而清西陵是从雍正八年开始建,一直到光绪崇陵修建完,差不多有一百八十五年

  • 明朝藩王有哪些恶行丑闻?他编写的《御制纪非录》是否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藩王,历史解密

    为了警示子孙,希望藩王们能约束并匡正自己的行为,朱元璋将汉朝到明朝藩王所作的恶行记录下来,编成《御制纪非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册封子侄二十多人为藩王。这些藩王养尊处优,在封国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做了很多恶行丑事,令朱元璋大为头疼。朱元璋为

  •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

  • 古人戴冠、帽、巾都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春秋时期开始,戴帽子就已经成为了中原文化区别于蛮夷文化的一种标志了,虽说经历了战国动乱的时期,但是行冠礼和对冠服的重视却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即使到了清初都还保留着这些文化,因为清朝开始剃发易服才导致逐渐丢失了这项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总是看电视,认为只有书生才会戴帽子,其实不是的

  • 安史起义军最开始有多少人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起义军最开始有多少人马?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安史起义军在平定叛乱中的变动,就是战争中两国谋略的最直观体现。安史起义初期的军队在大唐叛乱之前,整个国家的兵力达到了574千人。再说了,安禄山又是闲役使,又是陇右军的牧羊,所以他才能将所有的好马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安禄山能有这样的实力,

  • 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很像汉武帝时的卫青,居功却不自傲,位高却不自负,虽备受乾隆恩宠,却从不恃宠而骄,知分寸、懂进退,这就是对傅恒最贴切的评价。看完急报后,乾隆皇帝大惊失色,当即下诏,用严厉的口吻,命令傅恒火速班师回朝,并且还在上谕中强

  • 武则天一生忌惮的三人,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生忌惮的三人,结局分别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第一位:薛婕妤薛婕妤是唐高祖李渊的妃子,她是隋朝襄州总管临河公薛道衡的女儿,这个薛道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所以她的女儿薛婕妤也是一个才女,做过唐高宗李治的老师,很受李治尊敬。当初武则天在后宫争权夺势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薛婕妤,因为

  • 揭秘:萨都剌为什么被称为雁门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萨都剌,元朝,历史解密

    萨都剌是谁?从名字来看,萨都剌是少数民族人。了解萨都剌简介之后,便可得知萨都剌是谁了。在记载元代诗人的书籍资料中,都有提及萨都剌的诗歌作品以及萨都剌是谁。萨都剌生于公元1272年,卒于公元1355年,享年83岁。萨都剌的祖先是西域人,西域落败后,萨都剌的父母迁至山西代县定居生活。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