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之洞的墓为什么四次被挖?

张之洞的墓为什么四次被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27 更新时间:2023/12/8 6:43:57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观点。

张之洞不仅被评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还是晚清时期里为首的汉官重臣,一生官运亨通。

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学识和为官之道,被清廷授予了很多高官要职。这里,谈及张之洞的死,他是因病去世的,在公元1909年,七十二岁高龄的他与世长辞。可以说,在生前张之洞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幼儿园,以及其它一些教育机构。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大力修建铁路、发展炼钢、纺织、冶金等工业,所以,张之洞对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晚清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越来越强大。到公元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回来一年之后,宣布了“预备立宪”。但是,在张之洞看来,这却是极其不靠谱的行为。

因为,他希望清廷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从而,削弱敌方势力。于是,自公元1908年溥仪继位之后,醇亲王就被封为了摄政王,开始了“满族集权”制度,导致各地纷纷排斥汉官,而袁世凯便是被排挤的目标之一,甚至,清廷准备秘密处死袁世凯。

但是,清廷此举却遭到了张之洞的反对。

公元1909年,清廷以袁世凯身体不佳为由,让他去河南养病。同年六月,张之洞生病,在他去世之前,依旧心系百姓。于是,请摄政王等人到塌前商议国事,他多次叮嘱摄政王等人:国家的根基就是百姓。当摄政王告诉他:我“大清无需害怕,有八旗兵保护”之时,张之洞彻底失望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及过关乎民生之事,而张之洞也在七十二岁时病逝了。其实,临死之前的张之洞,已经知道了大清国运将亡的现实,虽然病重,但是,他却依旧心系大清。可是,大清还是让他太失望了,以至于,他大为感叹“国要亡,运已尽”,所以,与其说是张之洞病故,不如说是他抑郁而终。

光绪三十五年,张之洞去世,谥号文襄。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也许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也许是张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

甚至,在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的一支部队经过了双庙村,其中,一个湖北籍的连长,他竟然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当地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临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是,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按说,中国人的一贯思想就是“入土为安”,人在去世后应该长存在地下得以安宁,可是,张之洞却被恶劣对待。大动乱时期,他的墓地被挖了。因为,他的后人成为了日伪政府的官员,是卖国者,所以,才有了掘墓之事。据当事人回忆:在被人发现时,张之洞的坟墓已经被挖得不成样子,尸体也被侮辱过。

可以说,从公元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是当时清廷政权的主旋律。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高举洋务运动的大旗,有不少反对洋务运动的官员则会散布谣言,用以打压支持者。他们认为:“说到底,这是清廷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出卖国人利益的行为,看似是换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实则是在血腥镇压当时的人民起义,借以保护清朝的统治。毫无疑问,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一个反动、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整体评价走低,支持运动的大臣也遭到了非议,连张之洞都没能幸免。这位晚清支持洋务运动的大臣,最终,被冠上了“卖国贼”、“走狗”等难听的字眼。从公元1950年1970年末,数十年间涉及批判张之洞的论文就高达数十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那十年灰暗时光,出自工厂工人的理论组,以及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的笔下。

因为,张之洞的形象越来越差,所以,他的墓地出现的不是凭吊之人,相反的,则是一些对他的墓地宝物有所图谋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的墓地一点点的被破坏,直到后来,他的墓地彻底被掀开。

相传,张之洞的坟墓被挖开之后,还多次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盗墓贼惊诧的发现他宛若活人一样,甚至,还有几丝胡须飘洒在胸前,只见他头戴管帽,嘴里喊着一颗大珠子,身上盖了好几层被子。随葬品也有四十多件,基本上是文人的“玩意儿”,比如:鼻烟壶、字画、金银等。

有人说:是因为盗墓贼的疯狂举动,才把张之洞的尸体拉到了地面上,也没有人敢为其收尸,所以,张之洞的尸体遭受了狗啃的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之洞夫妻二人的尸体,被卫兵抬出后,在坟东边曝晒数十天之后,尸骨荡然无存了。原来,是因为遇到了好心人,将他们的尸体偷偷的埋了起来。

南皮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王玉良回忆说:“扒坟时,自己并没有在现场,当时还是农民的他是得到消息后跑去看的,‘只见张之洞的尸骨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黄色破布。”当时光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直到2007年时,其尸骨才被安排重新下葬。

虽然,他们的尸体现已发现,但是,那段屈辱的时光,还是切实存在的。

在不足百年里,张之洞的尸首被大时代所影响,共经历了四次被挖掘再安葬。直到举办第四次下葬仪式时,张之洞的孙女表示:“虽然,坟墓可以一次次被修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被称为屈辱的历史。”

标签: 张之洞

更多文章

  • 张之洞死后惨遭挖坟抛尸,为何遗骸99年后才被安葬入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入殓,遗骸,安葬

    导读:张之洞死后惨遭挖坟抛尸,为何遗骸99年后才被安葬入殓张之洞(1837年~1909年),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擢两广总督,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后调湖广总督,设广东水

  • 慈禧太后也曾遭遇“代笔门”,偏爱附庸风雅,真实水平不敢恭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代笔,附庸风雅,也曾

    慈禧是清朝末期的实际掌权者,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甚至达到了祸国殃民的程度,却偏爱附庸风雅,没事喜欢舞文弄墨,作画写诗,但是真实水平不敢恭维。慈禧太后油画慈禧(1835~1908),民间百姓俗称“西太后”。慈禧太后除善弄权术外,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的“御笔”书画,并在字的右上端盖上“慈禧皇太后

  • 爱新觉罗·奕纬为何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原来是被父皇踢中下半身不幸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爱新觉罗,英年早逝,半身

    导读:爱新觉罗·奕纬为何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原来是被父皇踢中下半身不幸身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爱新觉罗·奕纬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有很多人说清朝无昏君,就是说清朝与别的王朝相比较,皇帝们对于工作都是努力的,就算是在工作上没有什么成绩,那也

  • 张之洞是何人?为何说张之洞晚年时被载沣气死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之洞,何人,晚年

    导读:张之洞是和人?为何说张之洞晚年时被载沣气死得?张之洞晚年入值军机处,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因此说他位高权重。其实,正是因为张之洞晚年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才有资格与时任摄政王的载沣一同商讨朝廷要务,在此过程中二人冲突不断,每一次的争论都是对张之洞身体的重大打击。所以通常的说

  • 张之洞儿子为什么投靠日本人?张之洞儿子亲日是什么缘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之洞

    导读:张之洞儿子为什么投靠日本人?张之洞儿子亲日是什么缘故?同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后代由于良好的家风,个个优秀之极。张之洞的子女极多,有记载的嫡子就有五个,但是还有很多未记载的庶子。他的儿子张仁乐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极端派系的蛊惑,十分亲日。回国后,虽然父亲张之洞的关系,在天津的政场上担

  • 晚清名臣张之洞有几个儿子?张之洞后人都有什么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都有,张之洞,晚清

    导读:晚清名臣张之洞有几个儿子?张之洞后人都有什么成就?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也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子孙众多,基本都活跃在政治、学术两个领域。令人叹息的是,在他的众多子孙中有1位当了并被处死。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张之洞这位晚清名臣的5个嫡子及其子女。1、长子:张仁权(1859-193

  •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何只纳妾不娶妻?因为命格太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纳妾,晚清,娶妻

    导读: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何只纳妾不娶妻?因为命格太硬?张之洞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所造出来的枪炮大家一定是知道的。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大臣,有希望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正是他们四人保住了大清最后几十年的统治,为大清朝廷续了命,但这四个人的生活都十分稀奇古怪,各有各的不同。其

  • 张之洞是如何死的?揭秘晚清举足轻重人物张之洞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之洞,晚清,死因

    张之洞晚年入值军机处,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因此说他位高权重。其实,正是因为张之洞晚年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才有资格与时任摄政王的载沣一同商讨朝廷要务,在此过程中二人冲突不断,每一次的争论都是对张之洞身体的重大打击。所以通常的说法是张之洞是被载沣气死的,细究之,应该说张之洞之死源

  • 晚清重臣张之洞墓地:一代名臣,终能安静长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重臣,晚清,长眠

    导读:晚清重臣张之洞墓地:一代名臣,终能安静长眠1910年12月,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2010年前后,在河北省南皮县城西南角的绿色墓园成为重臣张之洞永久的安息之地。朱漆门框,上方有王蒙题“张之洞墓园”大字牌匾。两侧有厚木雕成的联牌悬

  • 中国哪位皇帝第一个与外国使节握手?中国封建皇帝与外国使节行握手礼,始于清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使节,中国,握手

    我们都知道,古代见到皇帝要行三拜九叩之礼,那么在外国使者接见皇帝的时候是要行握手礼还是行跪拜礼呢?这是一个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它的转机出现在光绪皇帝这里。1898年5月24日,光绪帝载湉于北京接见德国亲王亨利,作为光绪帝师的翁同龢,有着记日记的习惯,他记下了当时的情形。光绪帝当时,德国亲王亨利来华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