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29 更新时间:2024/1/25 20:05:56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来了,今天我们来写写和这人生第四喜相关的唐朝科举制。

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

相信我,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01

一提起唐代科考,大家可能会纷纷举手抢答:

我知道,我知道!分明经和进士两科!

不错,那么多诗词人物志没白看。

不过,我还是要给大家泼上一点冷水:恭喜你,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严格来说,唐代科举分两大类:制举和常举。

所谓“制举”,就是由皇帝下诏、以招“非常之才”为目的而不定期举办的非常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全看皇帝的用人需求。

比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16岁就考中幽素科做了官,这个科目就是制举考试的一种。

有唐一代,设立过的制举科目大概不下百种(史书记载“无虑百数”),比较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能言极谏科等。

此外,还有很多花里胡哨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科目:

比如什么志烈秋霜科;

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这是在招敢死队?);

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名称这么不吉利谁会考?);

手笔俊拨超越辈流科(考书法还是考形体?);

哲人奇士逸沦屠钓科(招来陪皇帝侃大山的?);

……

一个个名称浮夸到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朝廷正儿八经的招考科目,只能说当皇帝就是好,科考这么严肃的事儿,也能搞得如此任性。

当然,制举考试毕竟只是人才选拨的一种补充方式,类似咱们现在的艺体特招生。

真正的重头戏,还要看常举。

所谓常举,又称贡举,就是定期举行的常规性科目。

唐代常举每年一次,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算(算数)等五十多种科目。(也真够多的……)

其中秀才科等级最高,但因为巨难考,设立不久就废除了。(不要被“穷酸秀才”这个词给骗了,那是明清时候)

其他明法、明书、明算之类,都不咋受待见,所以常科的重中之重就是明经和进士了。也就是之前咱们讲诗词人物志时提到最多的两科。

那这两科究竟有啥区别呢?

02

首先考试难度不同。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中明经已经算高龄考生,而五十岁进士题名却依然可说是年轻有为。

因为明经易考,主要考“帖经”,就是抽取经典古文,遮住关键字句,让考生补充填写。跟咱们小时候做的填充题一样,纯靠死记硬背。

进士难度就大多了。

因为,重点考诗赋。

诗、赋都是对韵律有要求的文体,诗要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赋要文辞华美,骈骊顿挫。还要应题而作,临场发挥。

这就要求考生有相当的文学才华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因为个个才华满格,几乎都选择考进士。

唐代的诗赋考试一般放在第一场。出题范围十分广泛,什么历史故事、四季节令、描写风景等都有。

有时,甚至是主考官现场即兴选题。

比如,有一年考试,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新栽了一颗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

同学们,今天就以这颗松树为题作诗吧。

所以,这一年的诗赋题目就叫做《贡院楼北新栽小松树》。

堂堂国考,竟然随性到这种程度,放在八股取士的明清时期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不仅考官随性,考生随性起来更夸张。

开元年间,有一名叫祖咏的考生,诗赋考试才开场15分钟,他就突然起身,将诗稿往主考官的案前一放,拎着文具袋扬长而去。

刚出考场没两步,主考官就举起考卷,扶着门框,大声呼喊:

嗨!这位同学,你还没写完呢!交什么卷!

祖咏同学停步,转身,微微一笑很倾城,回答了主考官两个字:

意尽。

说完便飘然而去,留下主考官风中凌乱。

主考官为何说他没写完呢,因为唐代考诗歌有篇幅要求,必须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区区四句就走人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下这首有唐三百年来最为个性的应试之作: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整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且清新明朗,朴实自然,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而且,的确已然“意尽”,多一个字都显画蛇添足。

清朝王士祯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在今天,八百字的高考作文你写两百五,估计只能得零分。而人家祖咏同学却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被主考官破例录取,成为一段有名的科场佳话。

03

一不小心扯远了,继续说回明经和进士的区别。

因为考试难度不同,顺理成章,学历含金量也就不同。

如果说明经相当于现在的函授本科,那进士就是985、211,甚至对标清华、北大也绝不为过。

在当时的科考风气中,存在着一股明显的鄙视链:

进士出身的瞧不起明经出身的;甚至还没考中进士的也瞧不起明经出身的。

典型例子就是李贺得罪元稹的故事。

李贺十几岁时,因受到大文豪韩愈青睐,名扬京洛,据说当时已考中明经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和《莺莺传》的作者)对其也十分仰慕,还曾亲自登门拜访。

结果李贺接过名片一看,鼻子里一声冷哼:

明经及第,何来谒我!

意思是,你一个明经出身的人,也有脸来见哥?!——差点没把元稹同学气到原地爆炸。(该!)

这个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唐人眼里明经和进士声望之悬殊却由此可见一斑。

04

看到这,大家可能想说,唐代的科考还是很美好的嘛。

考题范围辣么宽松,答题“半途而废”也能金榜题名;虽然明经不受待见,那就一门心思写诗考进士呗。

呵呵,如果我再告诉你,唐朝考场内还能交头接耳、讨论试题(是真的),你是不是羡慕得立马想要穿越回去了?

别急,讲完唐朝科举的可爱之处,我要开始可劲黑它了。

唐朝科举的第一个黑点是:进士录取率极低。

终唐一代,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超过25人,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所谓物以稀为贵,高中进士在唐朝的尊崇荣耀程度,鲜有其他事项可比拟。

比如,有人登第后曾赋诗曰:

元和天子丙甲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进士及第的喜悦如同成仙升天,新科进士们的快意之情与世人的追捧艳羡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唐代,整个官僚体系内貌似都有一种神圣的进士情结。

比如一个叫薛元超的宰相,说自己生平有三大恨:

一非进士出身,二没娶到五大望族之女,三没能修国史。

(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王姓女,不得修国史)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君临天下的皇帝(唐宣宗)都对进士题名心向往之,不能参加科考,就在禁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过把瘾。

然而,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进士之路,背后却不知铺垫了多少落榜考生的血与泪。

因为录取率极低,唐朝甚至产生了一种专门的诗歌类型,叫“落第诗”,且看一首孟郊同学的:

《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哎,啥也不说了,光看诗名(《再下第诗》)就够忧伤了。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儿子温宪也是屡试不第,笔下也有类似诗篇:

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诗人顾况的儿子考了三十年——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

写下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人曹松,一直考到了七十多岁,才因年老被特放及第……

当时很多外地学子,为博得一个进士出身,滞留长安多年不得归家。饥无食,寒无衣,有的父母死了,只能卖身为奴办丧事,有的夫妻分别十几载,相见时几乎不能相认……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果断从时空飞船上跳下来了?

别着急,还没完。

05

唐代科考的第二个大黑点:

考试不糊名,且行卷、通榜之风盛行。

不糊名,主考官想针对某个考生放水那就太简单了。

而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应考的举子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装订成册,然后奔走于各大王公贵人的门庭下自我推荐。如果得到权贵赏识,向主考官力荐,那就极可能直接内定名次,即为通榜。

比如王维、杜牧,都是这一类的幸运儿。

但如此种种,对出身平凡、没有靠山的考生们,就显得十分不公平。

比如韩愈,因无人举荐,一连考了四次才中进士。还有李商隐,也是到了第五次,终于得人举荐方才登科。

晚唐诗人杜荀鹤,同样是诗名远播却屡试不就,只能无奈感慨“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贵在朝中”。

接下来,再看唐朝科考的第三个大黑点:限制考生身份。

唐代民众大概分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只有“士”与“农”的子弟允许参加科考。(请火速对照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分)

而农家子弟大多贫困潦倒,没什么条件读书,有资格考也白搭。所以归根结底,几乎所有唐代进士都出于官僚阶层。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咱们的老熟人李白同学了。

为啥他的家世永远是一团迷?为啥他从不在诗文中说起自己的父母兄弟?

答案就是,他家极有可能是经商的。(郭沫若甚至推测他家是在长江上做物流生意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太白兄从不参加科考,才高不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资格啊!

他对家世向来讳莫如深,可能也是怕泄漏了家庭成分,经人举荐的道路也会走不通吧。

哎,写到这,再次心疼下我李大哥。

(李白:老子爱喝酒,那是有原因的……)

除以上外,唐朝考进士还是逐级淘汰制,每场定去留。第一场诗赋通不过,后面的帖经和策问直接没资格考。

《下第》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

你看,晚唐诗人黄滔第一场诗赋就被涮下来,回到旅馆哭成狗:

哎,回家怎么跟父老乡亲交代啊……

最后,唐代进士虽然被吹上天,但是考上却不!包!分!配!

还得继续通过吏部筛选才能当上公务员。

而吏部的面试环节,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有关系有后台的世家子弟会再次占尽优势。

有才如韩愈,因出身普通,居然三选吏部而不得,中进士后又整整做了十年的布衣百姓……

就问你坑不坑爹,颤不颤抖!

06

好了,看到这,是不是发现古代科举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尤其唐朝,还处于科举的初级阶段,看似一朝登龙门的进士考试,其实只是上层社会少数人才能玩的游戏,还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对我们劳苦大众比较友好:

不限出身,不用行卷,考试看总分,录取率还高!

如今,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高考虽已不再像古代科举一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却依然是个体改善命运相对最公平的方式。

所以,年轻人没事儿还是要多读书啊!

最后,祝愿今夏奋战科场的学子们都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标签: 高考今人看完

更多文章

  • 假如太白欧巴李白遇到唐朝的”高考“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白,高考,李白

    不得不说,唐朝是个伟大的时代,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发展。那些年轻的读书人,从小被教导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现在终于不用坐在茅庐里等着发生战乱,等着哪位明主来请了。就连当时最知名的网红群体——诗人也不能免俗。网络图片一 要是能重来,你当真要选李白李白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参加

  • 唐朝的“高考”考什么?唐朝的“高考状元”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高考,叫什么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开始了,受今年疫情的影响,推迟了一个月,往年的这个时候已经落下帷幕了。我们经常把各省高考第一名的学生称为“高考状元”,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唐代“高考状元”们的修炼手册吧!唐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即“常贡之科”,亦称常举、贡举,是面向社会、常年定期、分科进行的考试。

  • 唐朝殷开山有什么战绩,他为何能成凌烟阁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有什么,功臣,唐朝

    643年春天,此时距离李渊晋阳起兵已经过去26年。李世民综合考虑平定天下、玄武门之变和治理天下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位功臣,让阎立本为他们作画,并将其放入凌烟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一位最为特殊,他就是殷开山,为什么说殷开山是最特殊的呢?原因就

  • 朱温怎么死的?真的是被一个马夫所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温

    在历史上每个国家经常都会出现一些战乱,尤其是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名叫朱温的人,他的命运很特殊一生之中叛变了两次,还能当上皇帝。这样的人生令多少人羡慕啊,但是一般叛变的人最后的下场也是相当的凄惨,据说是被一个马夫所杀。大家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一起来看看。朱温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的帮助很大,那就

  • 王维是哪朝诗人?为什么王维被称为诗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被称为,诗人,王维

    王维有哪些诗词?王维为什么被称为诗佛?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王维诗词。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

  • 古人是如何美容养颜的?揭秘一代女皇武则天永葆青春不老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永葆青春,人是,女皇

    说起武则天,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本名叫做武曌,又名武媚,所以也被称之为武媚娘,祖籍是如今山东省文水县的,公元624年2月17日出生于长安城。早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了后宫当中,赐号为“武媚”,册封为五品才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辉煌的一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首位正统的女皇帝

  • 南唐的开国皇帝是谁?李煜的祖父李昪揭秘其传奇坎坷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唐,开国,祖父

    提起李昪,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他的孙子南唐后主李煜,一代词帝,可是无人不知,其实李昪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可不像他的孙子李煜,只会吟风弄月,正是他建立南唐,完成养子到开国皇帝的逆袭。李昪字正伦,小名为彭奴,传闻李昪家门前有一棵梨树,结了一个果子,有一升那么大,李昪的父亲与邻居一起分果子吃,剖开果

  • 隋唐大将骁勇善战的秦琼,为何晚年要装病闭门不出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骁勇善战,装病,隋唐

    我相信可以被在座各位朋友称之为童年回忆的影视剧,一定少不了《隋唐英雄传》这部,当时历史资料小编还在上小学,每到周六周天写完作业都会打开电视观看,历史资料小编当时最喜欢秦琼,认为他骁勇善战,仗义热血,并且受电视情节的影响,对那段历史也格外感兴趣。秦琼本是隋朝将领来护儿手下的一名士兵,后来来护儿战败,秦

  • 《惊鸿舞》的创始人一位生不逢时的才女,揭秘梅妃悲凉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生不逢时,惊鸿,才女

    “梅舞惊鸿”这一词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其比较陌生,其实《惊鸿舞》是中国古代唐玄宗这位皇帝身边的妃子——梅妃的成名舞。《惊鸿舞》这支舞是通过舞蹈动作来展现鸿雁在高空翱翔的优美形象。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惊鸿舞》现在早已失传了,《惊鸿舞》这一舞蹈在当时的唐朝可谓是十分的流行,并且深受唐玄宗的称赞和喜爱,由此也可

  • 野史秘闻:杨贵妃有狐臭吗?杨贵妃为什么这么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贵妃,野史,秘闻

    说起杨贵妃杨玉环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在历史上说因为长得太美,连盛开的鲜花见到杨贵妃都会羞涩的低下头,因此杨贵妃有着绣花之美一说。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来被唐玄宗看上喜欢的不得了。为避免坊间闲话、掩人耳目,就先敕书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