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航海家郑和,埋葬地成谜,直至“真身”被几名精神病人发现!

大航海家郑和,埋葬地成谜,直至“真身”被几名精神病人发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23 更新时间:2024/1/27 1:50:17

那你知道在蒸汽轮船发明前,历史上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地点登陆的哪个舰队吗?

不是哥伦布、麦哲伦,也不是达·伽马。

而是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的舰队。

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他的舰队在当时可以航行到世界任何地方,登陆任何地点。

郑和舰队规模,是其他国家航海家舰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个记录,一直到明末清初才被郑成功的十万北伐舰队所打破。

郑和是全球八大航海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航海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郑和七下西洋,创下轰轰烈烈的壮举,甚至改变了一个朝,直到现在仍然影响深远。

每年7月11日的中国航海日,就是因为郑和而制定的,因为这一天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首航日。

关于郑和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但他身上却始终有个秘密,至今没能破解清楚。

那就是,他死后埋葬在了哪里?

1、南京牛首山,到底是不是郑和的埋葬地?

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已经59岁的郑和决定第七次下西洋,这次他准备充分,带了两万七千多人,准备探寻交流大西洋周边的20多个国家。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已经完成六次下西洋壮举的伟大航海家,却在返航的途中,倒了下来。

最终在公元1433年,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62岁。

郑和的死,对世界影响是巨大的,明朝彻底断绝了下西洋的计划,当时的明廷也再次慢慢走向封建闭塞。

这些都与郑和之死,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但郑和死后埋在哪里却是个谜,一直搞不清楚。

有人说是海葬,有人说葬在了印度,等等。

直到几百年后的新时代,郑和最终的归宿之地,才被查证是南京的牛首山。

从牛首山景区西门进入,右边不远就是郑和文化宫和郑和墓,这也是我们游玩牛首山主景区的第一站。

为什么牛首山被认定为郑和的埋葬之地?

因为后世的种种佐证,以及郑和与南京牛首山的渊源,都更趋向于这里就是真正的郑和之墓。

从历史来说,郑和和南京一直有着紧密联系,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是郑和的主要任职地,郑和航海宝船的主要制造地,也是他下西洋的策源地。

如果除去郑和儿时和下西洋的经历,他生命中绝大多数时光都在南京度过,加起来算一下,他在南京生活了30多年。

南京南部著名的大报恩寺,就是在他的监督下建造完成的。

大报恩寺里有很多西方的奇花异木,都是当时郑和下西洋后从海外带过来种下的。

郑和对牛首山这座佛光兴盛的风水宝地,也一直十分相中的,曾多次亲自到牛首山观赏风景,去附近的佛寺拜会,并主动捐资修寺,捐赠经书等。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部下,洪保、罗智、王景弘、杨庆等太监,他们的墓地都埋在了南京牛首山附近。

可以说,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

而且,法国人伯希和曾在《郑和下西洋考》中说:“郑和墓在南京”。

而清朝时期的《江宁县志》就明确写出:“牛首山有郑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

按照县志,郑和并没有埋在异国他乡,而是遗体被带回南京,赐葬在了南京牛首山。

郑和墓在郑和文化宫入口处的左边,爬过长长的石阶,就能看到全貌。

郑和墓不大,却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令人无比钦佩的时代传奇。

而郑和文化宫里除了一篇篇关于郑和的辉煌事迹,还有当时郑和下西洋船只中的一些遗迹,比如木锤、石球、木桩,以及与一些国家的友好界碑。

透过这些沉寂的古文物,都能看到鲜活的历史。

2、七下西洋的郑和不姓郑,被两个地方的后人奉为祖先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郑和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受到了后人长久的簇拥和纪念。

在牛首山西面不远,有一个小村子,叫做郑家村,里面的人都姓郑,他们先辈在明朝时期便以郑和家奴的身份居住在这里。

这份守护世代传承,直到现在,郑家村里的人,仍然会在每年清明、年关的日子,到牛首山为郑和祭祀。

据村里人说,这份传统已经延续了600年。

但其实,郑和不姓郑,而姓马,是云南人,叫马和,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里。

他的父亲马哈只,也不是真名,而是因为他父亲曾远渡重洋去麦加朝圣,因此得到了“哈只”的称号。

郑和的家族,是虔诚的穆斯林信奉者,所以郑和从小也是一名穆斯林。

现在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供奉郑和的庙宇,据不完全统计一共有14座,其中印度尼西亚有6座、马来西亚有4座。

他们所建造的庙宇,大多都是以“三保(宝)太监”命名,很少用郑和的本名。

因为这个名字和伊朗语中“萨保”同音,在穆斯林的家庭中很常见,是一种表达尊重的名字。

既然姓马,为什么后来又姓了郑?

这不是郑和自己改名的,而是和明成祖朱棣有关。

郑和很小的时候,就因被明军俘虏而离开云南,跟随明军北上。在一次战役中,他意外救下还是燕王的朱棣。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便让他做了官居四品的内功监太监,并赐他姓郑,从此马和改成了郑和。

这也是为什么郑和又被称为马三保。

所以在郑和的后裔中,便分出了两个姓,南京的姓郑,云南的则姓马。

牛首山在民间有个旧称,被当地群众称为“回回山”,而山里的郑和墓,也一直被他们叫做"马回回墓”。

尽管如此,外界很多专家仍然认为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只是郑和的衣冠冢,真身并没有埋葬在墓穴里。

郑和的一些后裔,也始终认为郑和的真身所葬处,是在牛首山顶弘觉寺塔下的地宫。

3、郑和“真身”埋葬地,竟被几名精神病人发现

为什么牛首山的郑和墓,被很多专家和他的后裔认为并不是真正埋葬地,只是衣冠冢呢?

因为在牛首山顶弘觉寺塔下的地宫里面,发现了郑和的牙舍利。

1956年,牛首山附近有一家精神病院,那时候管理松懈,经常有精神病人跑出来到牛首山上玩耍。

有一次,几位精神病人跑到了弘觉寺塔下面玩,打闹过程中不断用脚跺地面,路过的僧人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这几位精神病人每次跺脚,地底就会传出空旷的回音,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塔地宫被发现。

考古人员在里面出土了很多文物,比如瓷器、铜器、玉器等,其中有一颗牙舍利,很惹人瞩目。

起初,都以为是寺院里某位高僧的牙舍利,后来调研发现都对不上号,随后有专家对这块牙舍利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破译。

15年后,一个重大发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颗牙舍利,是郑和的牙齿。

也就意味着,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的真身埋葬地。

因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备受争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世纪之谜的真相,竟是被几个“精神病人”给揭开!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说法有很多,寻找建文帝、宣扬明朝国威、为了军事战争,等等。

但不管孰真孰假,出于何种目的,郑和下西洋都创造了一个古老的航海奇迹,给每次下西洋都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意义。

无论如何,郑和下西洋都促就了中国和世界一次伟大的相遇。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文化宫院内有一个郑和石像,这座石像庄严肃穆,但在文化宫中的历史诉说下,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纪念了。

郑和是中国开放和海域界定的先驱者。

牛首山是郑和归宿最合适的地点,而这座郑和文化宫和郑和墓则包揽了他一生的辉煌,透过它们,你能阅尽一个大航海家的史诗旅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读资治通鉴26:为何老好人总是被毫无顾忌的欺瞒?被奸臣蒙蔽的汉元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

  • 元朝西僧的交往范围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西僧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头衔,与上层统治者关系密 切。宗王家族供养上师是从阔端系开始。窝阔台时期,公元1235年分 封西夏故地于窝阔台次子阔端,从此阔端家族镇守西北安置在河西凉州。从阔端供 养上师萨迦班智达开始,阔端家族与藏传佛教西僧之间关系密切。窝阔台时期“蒙 哥汗与止贡派。阔端与萨迦派,忽必烈与蔡巴

  • 宋仁宗最重视的3个女人,两个爱上宦官,另一个却死于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与他的政绩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幸福:身为帝王,妻妾成群,生前却与两个正宫皇后感情不睦;一生3子、13女大都早亡,只存活了4个女儿。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两个皇后郭皇后、曹皇后,和他最宠爱的大女儿——福康公主都与宦官纠缠不清,给后世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郭皇后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皇后曾经

  • 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选择朱允炆,背后原因令人震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棣晚年与允炆见面,牛人允炆和朱棣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留给朱允炆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普遍遵循的原则,这样可以确保政权稳定延续,保江山永固,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儿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孙为接班人。太子朱标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标去世时不到7岁。所以15岁的朱允炆和14岁的朱允熥就成了选择对象。而

  • 成吉思汗去世后,送葬大军为何一路上见人就杀?原因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吉思汗下葬方式,成吉思汗死因大揭秘,成吉思汗死后葬到了何处

    第一是他的死对蒙古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因为这一位让人闻风丧胆的统治者突然去世,不仅会使得蒙古内部产生动乱,而且会给其他征服地区以可乘之机。于是蒙古内部便打算将成吉思汗秘密安葬,希望不要被任何人察觉和知晓。因此导致后来给成吉思汗抬棺的人见人就杀不留活口,目的就是斩草除根,以免留下任何祸患。第二是为了

  • 崇祯皇帝,不好色也不享乐,却仍然成为亡国之君,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与这些人比起来,真的不像亡国之君。他登基后,勤于政事,厉行节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一心为了大明王朝的复兴在努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不好色也不享乐的皇帝,却仍然成为亡国之君,这说明了什么?崇祯的确是不好色,不享乐。可是,崇祯的问题也不少。他个人的能力比较欠缺,而且刚愎自用。在位期间,他频繁的更

  • 北宋皇室漏网之鱼,为何能够力保大宋半壁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赵构这个皇帝还是被人诟病的,他在位期间,奸臣当道,还和奸臣秦桧合伙杀了主战派岳飞,一心求和,委曲求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让大宋延续了下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相比之下,大明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在崇祯死后,新建立的南明并没有挺下来,走向了灭亡。那么,北宋皇室漏网之鱼,为何能够力保大宋半

  • 同唐朝和五代时期相比,北宋前中期监察使职,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职务高低与权责轻重不相匹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监察使职才开始有和后世相似的含义。唐代建立之后,监察使职也并不是作为一类专门的官职进行授予,而是作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兼任职务。唐朝监察使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即监察使作为监察地方的官员,在初期并不列入地方行政系统,只是作为中央官员的兼职存在。直到中晚唐时期,原本

  • 中国古代谏官的发展,唐朝到达顶峰,为何到宋代逐渐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谏议文化与谏议行为的出现,然而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并未设置专职的谏官来进行谏议活动,是通过氏族中的成员向氏族首领提出意见的形式行使谏议权力,且每位氏族成员都享有这项权利。上古时期参与谏议活动的人非常多,没有固定的谏官群体,其参与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没有形成谏官制度。先秦时期谏官制度开始萌

  • 他生于唐朝死于元朝,活了443岁,长寿秘诀靠这一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菜篮公”陈俊活了443岁。(图/翻摄自百科词条)陈俊(公元881年-1324年),字克明,福建永泰人。据《永泰县志》中记载,陈俊是福建永嘉县山区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死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其寿命长达443岁,所以人称“小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