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谏官的发展,唐朝到达顶峰,为何到宋代逐渐衰败

中国古代谏官的发展,唐朝到达顶峰,为何到宋代逐渐衰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24 8:38:28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谏议化与谏议行为的出现

,然而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并未设置专职的谏官来进行谏议活动,是通过氏族中的成员氏族首领提出意见的形式行使谏议权力,且每位氏族成员都享有这项权利。

上古时期参与谏议活动的人非多,没有固定的谏官群体,其参与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没有形成谏官制度。

先秦时期谏官制度开始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大的诸侯国为了争霸,小的诸侯国为了生存,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十分重视征询各阶层的建议,以得到百姓的拥护,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一时期周礼崩坏,礼乐制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君主统治的需求,但社会上进谏风气浓郁,诸子百家的文人志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向君主进谏。

君主为了增强政治势力积极纳谏,纷纷采纳诸子百家的建议并设置谏官,但当时的谏官大多是因时而设,没有形成完备的谏官制度。

如:齐国设置“大谏”为专职谏官、楚国设置“箴尹”为专职谏官、赵国设置“司过”30为专职谏官等。

这些诸侯国都十分重视提取各阶层的谏议,以维护自己的统治。除此之外,其他的贵族阶级、士大夫等朝廷重臣甚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随时向君主谏言。

根据史料记载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履行谏议职责的官员大多以君主的近臣为主,以诸子百家中的文人为辅,其所设置的官职也未被后世沿用。

因此,在先秦时期谏官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确立,只处于萌芽阶段,存在谏议文化与谏议活动。

秦汉时期谏官制度得以确立

秦统一六国后如制约君主权力进入大家的视野,

秦朝逐步建立各项制度以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

,这其中就包括谏官制度。

秦朝的谏官制度处于初创阶段,发展并不完备,但对后世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谏官的官职都由秦朝首创,如: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秦朝设置了专门的谏官职位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郎中令,官员人数没有固定的数额,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人,其职能为议论朝廷之事,侍奉于君主左右。

谏议大夫一经设置,就被安排在君主左右,这既便于谏官观察君主的言行并及时的向君主提出谏议,履行自己的职责,又便于君主采纳谏言,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符合中国古代谏议文化中“近臣谏”的传统习惯。

然而秦朝虽设有言谏之官,但秦始皇却在实际上很少受到谏官的制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汉朝时期沿袭秦制,并有一定的发展完善。

跟秦朝相比,两汉时期设置的专职谏官种类更多,对设置的谏官进行了初步的员额和品级规定。

武帝时期设置谏大夫为光禄勋下属,至光武帝时期增“议”字,称为谏议大夫,均专职的谏官,其职责是在皇帝左右,匡正君非,直言进谏。

秦汉时期设置了专门的谏官,虽然在当时该制度对君主的影响依赖于君主个人的修养,谏议大多流于表面形式,但它在此后的朝代兴替中被继承和发展下来,逐渐被完善,形成良好的制度。

因此,秦汉无疑是谏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源头,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专职中央集权下专职谏官制度的先河。

魏晋南北至隋朝谏官制度调整完善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虽有短暂的统一,但整体上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可谓是“乱世”。但这一时期却是谏议机构和谏官制度调整完善的关键阶段。

不但承袭了秦汉时期谏官制度,同时也扭转了秦汉时期谏官官职单一,制度不成体系的局面。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均承袭汉制设置了谏议大夫的职位为专职谏官。

如《晋书》曾载魏国文帝时期“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司,掌规谏,不典事。”为专职的谏官,隶属于侍中。西晋时期,仍设有谏议大夫、侍中做为专职谏官,除此之外散骑常侍也负责进谏,同时门下省逐渐开始取代侍中的地位。

东晋时期,谏官制度在西晋的基础上变得的更为简洁,门下省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与侍中省的职权合为一体专掌侍从谏诤,审议政令,从体制上确立了门下省的谏议职能。

至南朝时期,统治者继续沿用东晋时期的谏议制度,谏官隶属于门下省或集书省。门下省和集书省的形成扭转了秦汉以来谏官制度体系模糊的局面。

隋代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大一统国家的政治稳定进行了大规模的官职改革。虽然隋政权是取代周政权而建立的,但是隋代并没有继承北周的官制,而是沿袭了汉、魏时期的官制。

但是这一时期政权不稳定,皇权衰落,政治文化受到玄学逐渐兴起的影响,生活于这一时期的人追求个性发展,惜身保命,直言进谏与冒死进谏的臣子相对于其他朝代少之又少。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谏官制度得到了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但由于动乱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因素,谏官制度的发展仍具有局限性。

唐代谏官制度发展至鼎盛

唐代谏官制度在沿袭隋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得

谏官制度在唐代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至鼎盛时期。

这种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谏官的品级和员额基本确定,构成专门的谏议机构

。唐代时期谏官的官职员额较前朝而言配备更多,中书省和门下省皆设有谏官,包括:左右谏议大夫和左右散骑常侍。

至武后时期又增设了左右拾遗与补阙的专职谏官职位。除此之外还设有给事中、起居郎等职位。

2.谏官的职权较前朝大大增加。

谏官在履行谏议职能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官员的限制,可通过随宰相入廷朝议,在监督议政过程可以面呈君主、直言得失;

也可通过秘密奏疏的形式向君主进谏,共同促使谏官的职能发挥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3.谏官的选拔、设置、管理、考课等相关的运作机制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如:《贞观律》、《唐六典》、《唐律疏 议》等都对此有具体的规定。

唐代的统治者意识到谏议与政权长久稳固之间的必然联系,十分重视谏官的作用,广开言路吸纳谏言,使得唐代的谏官制度不断地发展至顶峰时期。

代及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落

北宋初年,谏官制度仍承袭唐代旧制,履行谏议职能。至仁宗时期谏官制度开始发生变化,谏官逐渐从中书和门下两省独立出来组建为“谏院”与三省并行。

同时谏官的官职设置、发挥的职能和选任方式等较唐代相比都有较大的变动,将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谏官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谏官在宋代不仅可以向皇帝进谏,也可以纠弹宰相和其他大臣,谏院逐渐和其他政治集团产生矛盾,谏官的主要弹劾目标转向宰相,对君主和皇权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小,自此谏官制度逐步开始走向衰落。

元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不断深化、中央集权程度持续加深,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专职谏官被取缔,

谏官的职权也日趋低落至消失,这一时期谏议系统和监察系统合并,形成“谏台合一”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元代取消了门下省,谏院也被取代,御史开始行使谏官职能。给事中这一官职虽被保留,但是职能转换负责皇帝的起居,不再参与谏议活动。

明代时期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行使,同时赋予其监察和谏议双重职责。清代将科道并为一体,谏官彻底被并入监察体系,成为监察官的一部分。

此时科道官(即监察官)的谏议职能越来越弱化,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弱但对臣下的制约越来越强,君主专制越来越强化,君权逐渐集中发展至顶峰。

结语:

谏官的落寞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变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

伴随着专制统治的强化,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生于唐朝死于元朝,活了443岁,长寿秘诀靠这一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菜篮公”陈俊活了443岁。(图/翻摄自百科词条)陈俊(公元881年-1324年),字克明,福建永泰人。据《永泰县志》中记载,陈俊是福建永嘉县山区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死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其寿命长达443岁,所以人称“小彭祖”

  • 五分钟了解《党项族》成为唐朝藩属后来建立“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强。唐朝时,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唐中央多在党项

  • “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从唐诗看唐朝农民有哪些休闲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朝代,从政治、军事到社会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盛唐之下,百姓们安居乐业,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也多了起来,这些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得出结论。唐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开创了万民敬仰的唐朝盛世,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物质条件良好、社会环境安定的休闲娱乐环境,加之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国

  • 此人是文天祥的榜样,当众暴打逆臣遇害,自中唐始被列为忠烈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天祥被流放哪里,文天祥是怎么被杀的,逆臣

    大唐建中四年(783年),由于朝廷处置不当,引发了震惊天下的“泾原兵变”,唐德宗惊慌失措逃离长安。幽居在家的前泾原节度使朱泚喜从天降,乱兵们一致拥戴他黄袍加身。皇位的诱惑谁能扛得住?朱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兴奋之余朱泚想到了一个人——段秀实,要是能得到他的支持,大事可成。段秀实是谁?朱泚为何如此看重他

  • 汝窑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汝窑的产生始于唐末时期,当时中国的制瓷业由一些小工坊和私家作坊为主,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行业。而汝窑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汝窑的瓷器工艺成为一种新的风格,得到了用户的广泛青睐。汝窑的瓷器采用青瓷或白瓷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独特的烧制工艺,烧制出的瓷器以色泽素雅、质地匀净、造型古雅、透明度较高著称。汝窑

  • 朱祁镇死前一决定,被赞了五百多年,难道还不配叫英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后世质疑朱祁镇,多是因为他盲目宠信王振,导致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他也因为兵败被俘一度错失皇位。朱祁镇复辟之后又错杀于谦等人,更是落人口实。如果单看这些,朱祁镇必然配不上英宗之名,但是看人要看全面。朱祁镇复位后的一些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早起上朝饭后批阅奏章,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平定石亨、曹吉祥之乱,

  • “最有价值瓷器”:明朝皇帝朱棣青花瓷壶1100万英镑售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把装饰“五爪龙”的壶是专门为朱棣制作的。据报道,苏富比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这件极好的青花瓷器“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是御用瓷器历史上开创性时期最重要的青花瓷器之一,因为它不仅是由御用窑厂制作,而且是供皇帝个人使用的。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从1402年到1424年在位。“五爪龙”图案是皇权的象征,首次

  • 宋徽宗为何未能入选书法四大家?因为廋金体不符合审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代大艺术家,这个当皇帝不咋的,千年以来依旧受人诟病指责的人,在书法和艺术成就上却无可挑剔,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有人曾说,他是唯一一个靠书法成就盖过皇帝身份而能够让大家知道的人,甚至还有人说,虽然误国,但是好歹留下墨宝丹青。由此可见大家对他的书法的认可和推崇。宋朝是中国

  • 南宋一大官要给官妓脱籍,县令却拖着不肯办,惨遭弹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自网络)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父御史中丞周秘随宋高宗南渡,后定居湖州。他的父亲名叫周晋。绍定四年辛卯(公元1231年),周晋出宰富春,九月到任。次年5月21日,周密在富阳县衙出生。在《癸辛杂识》这本书里面,周密写了他在富阳遇到的一些事情。他说,他的父亲在富阳的时候,得罪了一个赋闲在家的大官。

  • 北宋初年的“胡将”集团:北宋与沙陀的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算是中国历史上,胡汉关系最为紧张的王朝,甚至可以说两宋的历史就是胡汉斗争的历史:北宋初年和契丹交战,中期和西夏存在长达百年的战争,到了后期又被金朝所灭;南宋开国就在金朝追击中苟活,到了南宋中后期,好不容易熬垮了金朝,结果遭遇了比金朝更可怕的蒙古人。但是即便如此,北宋初年依旧存在胡将:那就是北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