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资治通鉴26:为何老好人总是被毫无顾忌的欺瞒?被奸臣蒙蔽的汉元帝

读资治通鉴26:为何老好人总是被毫无顾忌的欺瞒?被奸臣蒙蔽的汉元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49 更新时间:2024/1/21 23:24:06

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爱的朋友们,跟我一起带着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每天只读1个小故事,积累生活的智慧吧!

1、今日问题:

为什么老实厚道人容易被人欺负?正在于毫无底线的妥协!

今天打开《资治通鉴》,看到汉元帝被奸臣所误的前因后果,方知老实人的可怜可恨之处。

2、《资治通鉴》同样情景历史人物的应对:可怜人汉元帝,被奸臣蒙蔽令人叹息

弘恭、石显等了解萧望之平素气节高尚,不可能接受下狱的屈辱,因此建议说:“萧望之侥幸没有牵连进前案中去,而又得赐爵位封邑,他不悔过认罪,反而满腹牢骚,教唆儿子上书,把过失推到陛下身上。自以为是陛下的师傅,无论怎么都不会治罪。如果不用监狱的痛苦压制萧望之,阻止他的怨恨,那么陛下就再也无法施厚恩于臣子了!”

元帝说:“萧太傅素来性情刚烈,怎么肯去坐牢?”石显等人说:“人所最重视的是性命,而萧望之被指控的,不过语言上的轻罪,必定不会有什么可担忧的。”元帝于是同意奏请。冬季,十二月,石显等把诏书封好,交给谒者,命令让萧望之亲自拆封。同时下令太常迅速调发执金吾所属车马,赶来包围萧望之住宅。谒者到达萧宅,召萧望之。

萧望之就此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是崇尚节操之士,劝萧望之自杀。当时,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立于将相之列,而今年纪已超过六十。这么老的年纪被关进监狱,去苟且求生,岂不鄙贱?”遂呼唤朱云的字说:“游,快把药和好,不要延长我等死的时间!”于是饮下鸩酒,自杀身死。

元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拍手说:“我本来就怀疑他不会去坐牢,果然杀了我的好师傅。”这时,太官正呈上午餐,元帝不肯进食,泪流满面,悲哀感动了旁边的人。于是召石显等责问,石显等承认当初判断错误,都摘掉官帽,叩头请罪,过了很久,事情才算了结。元帝追思哀悼萧望之,不能忘情,每年四季都派使节去他坟墓前祭祀,直到自己去世。

司马光都忍不住评论道:元帝这位君王,太容易受欺骗而又难以醒悟了!弘恭、石显诬陷萧望之,其阴谋诡计,诚然有时候很难分辨。至于他开始怀疑萧望之不肯入狱,弘恭、石显却说必定不会出现意外,不久萧望之果然自杀,则弘恭、石显的欺诈,已经很明显了。属于中等智慧的君王,谁不情绪激动,勃然大怒,给奸邪的臣子以惩罚!而元帝则不然,虽然以痛哭流涕、不进食来哀悼师傅,却终究不能杀掉弘恭、石显,只不过使他们脱下官帽谢罪而已。如此,奸臣怎么惩治呢?这正是导致弘恭、石显肆意妄为而不再有忌惮的原因。

3、今日箴言

老田看来,汉元帝在发现被奸臣蒙蔽之后竟然选择无动于衷,无异于为虎作伥,那奸臣作恶之时还有何忌惮可言?所以对于奸臣邪恶该处罚就要毫不手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朝西僧的交往范围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西僧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头衔,与上层统治者关系密 切。宗王家族供养上师是从阔端系开始。窝阔台时期,公元1235年分 封西夏故地于窝阔台次子阔端,从此阔端家族镇守西北安置在河西凉州。从阔端供 养上师萨迦班智达开始,阔端家族与藏传佛教西僧之间关系密切。窝阔台时期“蒙 哥汗与止贡派。阔端与萨迦派,忽必烈与蔡巴

  • 宋仁宗最重视的3个女人,两个爱上宦官,另一个却死于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与他的政绩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幸福:身为帝王,妻妾成群,生前却与两个正宫皇后感情不睦;一生3子、13女大都早亡,只存活了4个女儿。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两个皇后郭皇后、曹皇后,和他最宠爱的大女儿——福康公主都与宦官纠缠不清,给后世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郭皇后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皇后曾经

  • 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选择朱允炆,背后原因令人震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棣晚年与允炆见面,牛人允炆和朱棣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留给朱允炆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普遍遵循的原则,这样可以确保政权稳定延续,保江山永固,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儿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孙为接班人。太子朱标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标去世时不到7岁。所以15岁的朱允炆和14岁的朱允熥就成了选择对象。而

  • 成吉思汗去世后,送葬大军为何一路上见人就杀?原因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吉思汗下葬方式,成吉思汗死因大揭秘,成吉思汗死后葬到了何处

    第一是他的死对蒙古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因为这一位让人闻风丧胆的统治者突然去世,不仅会使得蒙古内部产生动乱,而且会给其他征服地区以可乘之机。于是蒙古内部便打算将成吉思汗秘密安葬,希望不要被任何人察觉和知晓。因此导致后来给成吉思汗抬棺的人见人就杀不留活口,目的就是斩草除根,以免留下任何祸患。第二是为了

  • 崇祯皇帝,不好色也不享乐,却仍然成为亡国之君,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与这些人比起来,真的不像亡国之君。他登基后,勤于政事,厉行节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一心为了大明王朝的复兴在努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不好色也不享乐的皇帝,却仍然成为亡国之君,这说明了什么?崇祯的确是不好色,不享乐。可是,崇祯的问题也不少。他个人的能力比较欠缺,而且刚愎自用。在位期间,他频繁的更

  • 北宋皇室漏网之鱼,为何能够力保大宋半壁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赵构这个皇帝还是被人诟病的,他在位期间,奸臣当道,还和奸臣秦桧合伙杀了主战派岳飞,一心求和,委曲求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让大宋延续了下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相比之下,大明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在崇祯死后,新建立的南明并没有挺下来,走向了灭亡。那么,北宋皇室漏网之鱼,为何能够力保大宋半

  • 同唐朝和五代时期相比,北宋前中期监察使职,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职务高低与权责轻重不相匹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监察使职才开始有和后世相似的含义。唐代建立之后,监察使职也并不是作为一类专门的官职进行授予,而是作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兼任职务。唐朝监察使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即监察使作为监察地方的官员,在初期并不列入地方行政系统,只是作为中央官员的兼职存在。直到中晚唐时期,原本

  • 中国古代谏官的发展,唐朝到达顶峰,为何到宋代逐渐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谏议文化与谏议行为的出现,然而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并未设置专职的谏官来进行谏议活动,是通过氏族中的成员向氏族首领提出意见的形式行使谏议权力,且每位氏族成员都享有这项权利。上古时期参与谏议活动的人非常多,没有固定的谏官群体,其参与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没有形成谏官制度。先秦时期谏官制度开始萌

  • 他生于唐朝死于元朝,活了443岁,长寿秘诀靠这一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菜篮公”陈俊活了443岁。(图/翻摄自百科词条)陈俊(公元881年-1324年),字克明,福建永泰人。据《永泰县志》中记载,陈俊是福建永嘉县山区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死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其寿命长达443岁,所以人称“小彭祖”

  • 五分钟了解《党项族》成为唐朝藩属后来建立“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强。唐朝时,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唐中央多在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