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
秦王族不仅通过占有神圣物诸如“玉”等来建构自己的神圣王权,也通过对自身的“神化”而达到同样的目的;诸如用“受命于天”、“受天命”等一些词强调自己政权的来源,也用“天子”、“祖龙”以及“皇帝”等一些称谓来称呼自己。《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每一纪都提及“天子”如应时而动,他的行动保持着与太阳运行方位同步的变化。
《吕氏春秋》中将“始皇帝”称为“天子”,而“天子”则往往是“受天命”的君主,始皇帝在传国玉玺上所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即是明证。而秦在早期就有了僭越之心,“受天命”这样的字样也屡次出现在青铜器物上。着与太阳运行方位同步的变化。
而将君主与“天”或“神”联系则不只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许多早期的国家社会皆同意宇宙秩序的存在,生活的幸福安康、世界及人类社会的存续皆有赖于此。他们也认为统治者——不论是法老、皇帝或国王——皆具有一个特殊的角色,亦即神所指定的身份、地位,为了试图维持这个位阶及确保其利益,必须使其子民感受到他(或她)是位神授的领导者。这样,通过与“天”和“神”联系,“天子”便具有了上天赋予其的“神性”。
除了被称为“天子”之外,帝王还将自己比附为“龙”,从而有了“真龙天子”一类的说法,如始皇帝就被称为“祖龙”。
“始皇帝”被称为祖龙可能并非空穴来风,最有可能的是始皇帝以“龙”自称,由此民间才有称呼“始皇帝”为“祖龙”的说法,而“始皇帝”的“始”与“祖龙”的“祖”在字义上完全对应似乎也有着一定的提示。
[var1]
“充满神奇色彩”的始皇帝
“帝”一词在早期是带有神话色彩。《吕氏春秋·古乐》出现了两个帝,一个是“帝尧”,另一个则是“上帝”。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帝尧是人王,与黄帝、颛顼、喾、舜等构成五帝的世系之一。而“上帝”则往往与“昊天”等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属于“神”的系列。
除此之外,按照吕思勉、冯时等学者的说法,“帝”字最初的含义是指“花蒂”,引申为宗祖神。“原始的以花蒂之象的‘帝’作为宗祖神的观念无疑来源于古人以植物的干枝本末比附宗族繁衍的奇妙想象。而花蒂连接本干,为生花生果的根本,所以‘帝’有根本的意义。”而随着宗教观念的加强,“帝”也由表示“宗祖神”开始向指代“天帝”演化的趋向。
帝由人祖而提升为万物之祖的至上神,意味着人祖与至上神之间具有嫡系血缘关系的观念从此便建立了起来。这种宗教观一旦形成,当然不可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泯灭,相反,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切新生人王必然认祖于帝,且诩为天神上帝的直系子孙,从此造成了一种人王受命于天的独特天命观。
天神称帝,而先祖死后必将升天,可以配帝,并侍于天地左右,也能同帝一样降福作祟于殷王,当然仍可以沿袭帝的称号,既然天神与人王都可以称帝,于是殷人在天帝的帝上加一个‘上’字,在人帝的帝上加一个‘王’字,用来区别天神与人王的不同。”
徐旭生先生则认为在原始公社时代的末期,宗教势力很庞大,专名前面加一‘帝’字,很恰切地表明他们那半神半人的性质。帝就是神,单称帝’或加一字作‘皇帝’,而下面不系专名的,均指天神,并无真实的人格。
可是帝下带有专名的却是指的人神,他们虽说‘神’气十足,而人格却并非子虚。这种带有人格色彩的“帝”则往往能与历史相联系,进而在历史上构成了不同的派系。
《吕氏春秋》中即有两种不同的帝王世系:第一种五帝体系是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第二种帝王世系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皇”也往往能与历史相联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即提到古时候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秦始皇认为他自己统一天下这种丰功伟绩远胜于“三皇五帝”在世时的功绩,于是便将传说中的“三皇”与“五帝”的名号合并。
[var1]
“记录神化历史”的宗庙祠堂
神话与历史,在现今的学科建设中是两个分属于不同门类的学科。然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是不分学科的,诸如神话与历史,在现实就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分清彼此。陕西、山西两地民间中流传的扶苏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扶苏因为劝谏而被贬于上郡(今陕西绥德)一带监军。公元前二百一十年,始皇帝出巡至沙丘病重。驾崩前,“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而“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赵高、李斯担心扶苏即位后于己不利,便怂恿胡亥即位并伪造诏书,后杀扶苏,登临人极。扶苏在秦时就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代代口传之下,扶苏的故事则更多地带有了神话色彩。
祠堂,一般是供奉逝去的“人”(包括祖先、英雄等)的地方,古代文献记载的祠堂与明代以后出现的祠堂,在皆为祭祀场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含义又有所不同:古代的祠堂主要是指名人祠堂,明代以后的祠堂主要是指宗族、家祭祀祖先的场所。总之可以概括的说,祠堂是供奉祖先或者先贤的地方。而神庙则顾名思义,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同一个历史人物,在民间文化中,有时被供奉在“祠堂”,有时也被供奉在“神庙”。前者更多的是将扶苏当作为历史人物来看待,而后者则更多的将扶苏视为“神明”。
神话是所有文化的源头。从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所有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是从神话开始的。而《吕氏春秋》则处在一个神话氛围比较浓厚的时代,这也对《吕氏春秋》文本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