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为节约书写成本而使用文言文,宋朝后也使用白话文

古人为节约书写成本而使用文言文,宋朝后也使用白话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85 更新时间:2024/1/15 18:28:58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用语,初用文言文是为了节约书写成本,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书面语言。探究文言文的缘起,其实是因为先秦时期没有纸张,人类需要在龟甲、兽壳、竹简等物品上书写,在书写的时候,难度非常大,人们需要寻找、制作一系列的物件才能为文字的书写做好准备。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在青铜器、石碑上雕刻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书写成本都非常高昂,更何况材质有限,人们无法把文字完全写下来,只能精简文字,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语意。据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刘知几在进行史书编纂梳理的时候,特意研究了古人使用文言文的原因,他认为在物质水平低下的年代,人们使用文言文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省句、省字,意在节省成本。

如《左传》中记载晋景公作为一代君主,有一次做了一个不好的梦,便找算卦的来解梦,算卦的人说晋景公活不过今年麦收时期,晋景公一听便十分生气,就叫来那个算命的把他杀了。没过多久,晋景公就喝了新麦做的粥,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去上厕所,不小心掉进了厕所里,而《左传》仅用八个字概括了这件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左传》

如此复杂繁琐,又极其重要的事件,竟被记录得如此言简意赅,可见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时代,用文言文写作真是惜字如金,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中国文化讲究传承,书写文言文这一传统也经过文人士大夫的传承,逐渐成为一种书面规定。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需要经过专人注疏,到了唐宋时期,为了贯通古今语言的意义,国家专门规定文人进行入仕时使用文言文,以达到与祖先的文章共通,实现文本意义上的沟通。

既然文言文的使用是为了节省成本,更在于文化传承,那么古人是如何使用白话文的呢?

许多奏折中使用白话文,内容真实又贴切,与现代语言极其相似

我们经常看到皇帝批阅奏折时回复一个“准”字,却不曾想到,其实古代的皇帝经常使用白话文批阅奏折,如倭寇来侵犯,地方官员顿时手足无措,皇帝朱元璋便下了一道圣旨,圣旨中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在看这道圣旨的时候,可以发现首句的“奉天承运”是一句固定语句,用以显示皇权的威严,而中间的内容却十分符合现代的白话文,“这帮家伙来了”一句更是体现出白话文的简单易懂,调皮可爱。明朝时期,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用白话文颁布圣旨,其后代更是在圣旨中,将白话文用得生动活泼,如朱棣颁布的圣旨中写道:“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朱棣的这道圣旨中更是缺少了皇家威严,更多的是部门领导微服私访时,对手下官员没有办好差事的训斥,其中“你怎么不肯买办”一句话更是戳中现代人的笑点,圣旨里的俚语、俗语如此明显,可见皇帝们对白话文的使用真的是得心应手。

爱新觉罗·胤禛

此外,清世宗更是经常使用白话文,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再如清世宗在年羹出征的时候,因收到年羹尧说战事紧张的奏折,更是因战事闹得十几天没睡觉,很是殚心竭虑,清世宗批阅奏折后回复年羹尧时说:“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朕实在不知怎么心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

这种真实又直白的奏折,就是一边说着白话文,一边模仿着古时的文言文。

如此看来,古人真的是不仅仅使用文言文,对白话文的使用也是一番常态,而我们现代人以为古人对话都是文言文,着实是一种误解啦!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人开始使用文言文了呢?应该是宋朝时期。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使用,为何会在宋朝时期成为分水岭?

如此看来,文言文其实就是先秦时期的口语,如同孔子《论语》中常用的“之乎者也”,两汉时期,在汉高祖刘邦的推崇下,出现了文言分离的现状,使得古人日常交流与文章术语分离开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雕版印刷书的发展使书写更加便利,同时也带动了说话、杂剧、影剧、诸宫调等各种艺术的迅速崛起,同时,我们在大量的唐宋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共用,如宋代词人柳永在《定风波·自春来》中写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词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大胆的革新,改变了唐朝绮丽高雅的语言,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副词“恁”、“怎”、“我”、“当初”等,动词“免”、“坐”等反复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证实古人将文言文与白话文交织在一起的别番意境。

铁木真

如果说,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分水岭在宋朝,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富足给语言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那么元代语言的发展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文言文的使用逐渐淡化,白话文的使用日益得到肯定。据记载,成吉思汗曾写给丘处机一封诏书,写道:“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诏书作为一种官方书写体裁,本应该遵循文言的写作方式,而元朝皇帝竟用白话方式进行书写,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冲击,带来了文言与白话的融合发展。

自此,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白话小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均出现于此期间,皆以半文半白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纷争,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胡适在其著作《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正式提出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此后,白话文成为我国通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也就是说,古人并不仅用文言文,也会使用白话文,而不是像现代人想象的那样,古人只会之乎者也。同时,当我们了解了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我们也逐渐明白:文言文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白话文的出现更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变革过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狄仁杰死后,他儿子在遗物中发现一道奏折,暴露与武则天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狄仁杰结案写的奏折,武则天让婉儿宣读奏折

    史书中曾这样评价狄仁杰,“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敢于犯颜进谏”。意思就是,狄仁杰是一位非常正直,敢于向皇帝提出谏言的人。但是我们对于狄仁杰的印象还停留在“神探”这两字上面,因为我们对狄仁杰的认识大多都是从影视剧中接收到的。认为他是一个破案奇才,就像是西方的福尔摩斯一样。但是真正的历史中,狄仁杰虽然办过

  • 宋徽宗有多好色?被俘后依然贪恋女色,在金国生六子八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贵族是拥有极高权力和特权地位的人物,他们通常享受到其他普通民众无法想象的权力和待遇。宋徽宗也不例外,他与他的皇帝前辈一样,享受着来自所有权力和财富的好处。然而,宋徽宗的私人生活却相当引人注目,即使在他被金朝俘虏的困境之下,他仍然保持他对女色的渴望。 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是一个极为好

  • 次子武力争夺太子之位,确实为唐朝后期的动乱埋下了祸根,同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固然是雄才大略,不过玄武门之变却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之后唐朝历代皇帝很少有嫡长子成功登基。比如李世民登基之后,最早立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按道理说李承乾是长子,而且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没有他那样的战功,李承乾的地位应该是相当稳固。可是偏偏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储位而明争暗斗,最终

  • 1139年金国主动把中原还给南宋,岳飞为什么坚决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金国为什么最忌惮岳飞,南宋与岳飞的关系,岳飞攻打金国的历史意义

    金太宗完颜晟在位期间,金国坚持依靠武力扩张的国策,频频发动对外战争,并在靖康之变中一举灭掉北宋,抓走徽钦二帝。但到了金熙宗在位期间,这种局面有了微妙变化。新任皇帝金熙宗,采取了与前任大不一样的对外国策。金熙宗完颜合剌幼年时,曾经拜汉人大臣韩昉为老师,跟着韩昉学习中原汉人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 祥云浮动、衣带飘舞:唐代“飞天”形象是中国经典文化符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最能代表唐朝的花纹,中国古代飞天的例子,唐代飞天的特点

    唐代“飞天”艺术形象自自两汉以来,佛教在中国不断的传播和蔓延,佛教艺术中西交汇,融合南北,在唐代完成了本土化进程,也达到了佛教艺术的全盛。唐代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是封建时代的顶峰,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寺院、石窟和其他艺术品也大量产出,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唐朝盛世风范和自由完善的精神气

  • 1418年,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去世,为何百年后嘉靖却将他移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为啥没杀姚广孝,姚广孝为何帮助朱棣造反,姚广孝杀朱棣后来怎么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对臣子冷酷的皇帝却是一个很好、很慈祥的大家长。在他的安排下,每个儿子都受封为王,有军队保卫,有官吏照顾生活,后世子孙的待遇更是下了明文,一一安排妥当,事无世细得甚至连后世子孙应该起什么名字都想到了。可朱元璋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死后还不到五年,他生前安排好的一切就全都被推翻,国

  • 灭亡的最冤枉的王朝,派100万人远征此国,此人对唐太宗说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唐朝,人人都觉得唐朝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其实不然,唐朝的繁荣离不开隋朝的根基。我们不能因为隋朝存在的极短就否定它的强盛。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明君,他改革军队,隋朝的兵力强盛,被突厥尊称为圣人可汗;他重视农业发展,老百姓也因此富足安康。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刚上位的时候,全国上下有四百万户,而在短短的

  • 科举制历经1300多年,哪个省份出的状元最多呢?隋文帝做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科举制度十大状元,中国最牛的古代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一共出了多少状元

    等到北宋的时候,北方产生了28位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毕竟那个时候北宋首都可就是在河南汴梁,自然经济文化都格外发达,状元的人数当然也就水涨船高。不过由于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北方遭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经济中心逐渐开始转移到南方,南方其实也出现了24位状元。据统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辽国、金国和元

  • 欧阳修:青年狎妓、中年“乱伦”,老年“扒灰”,一次次被诬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深陷诬陷乱局,一次次被人指点其生活作风问题,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青年欧阳修的喜好 如果说唐诗贵在其豪迈和雄浑,那么宋词就巧在烂漫与忧思。宋代终结了自唐末经五代十国的动乱,统一了中原大地。然而宋代的官员、士大夫阶级和文人却继承了前者的享乐态度,对于吃喝玩乐兴趣盎然。在这种大

  • 盛极一时的唐朝,为何突然走向衰落?唐玄宗墓前一样东西揭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一张图看懂唐朝的兴衰,唐玄宗发生什么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到底有多强凭什么被称为巨唐

    对于唐朝衰败的原因,后人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那么盛极一时的唐朝,为何突然走向衰落?唐玄宗墓前一样东西揭露真相,事实上,唐朝的衰落,与唐玄宗墓前一件东西有着莫大的关系。唐玄宗死于公元762年,葬在今天的陕西省金粟山附近,唐泰陵初建成时,规模之宏大令人震惊。远远望去,陵墓如同城郭一般整整齐齐,令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