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刘孙三人在讨伐董卓时的惊艳表现,从这时起,奠定了未来的三国

曹刘孙三人在讨伐董卓时的惊艳表现,从这时起,奠定了未来的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34 更新时间:2024/2/17 3:38:02

公元189年,董卓入主洛阳,废立皇帝,滥杀无辜,在东汉国都推行了一系列恐怖统治,引发天下震怒。

当年十二月,东郡太守桥瑁为了能够号召天下义兵讨伐董卓,谎称自己接到了京师三公送来的求救书信,顿时将整个讨董事业推上了高潮。

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等纷纷起兵,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讨董联军。

史书上关于各路诸侯所筹集到的兵马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写道“众各数万”,意思是或一两万、或两三万。

十几路诸侯最少也能聚集十几万的军队,这个数字绝对不算少。

要知道,董卓进京时身边只有几千亲兵,加上董卓在洛阳兼并的禁军、卫戍部队,大概也只有几万人可用,面对数倍于己的联军和全天下士人的讨伐,任凭董卓有三头六臂,也是不够砍的。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联军声势浩大,但在战场上却表现平平,几番交战下来,却未伤董卓分毫,就如同贾谊在《过秦赋》中写的那样:“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让人不由好奇,这时的十八路联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此时的曹刘孙又分别在干什么?

良莠不齐的“十八路联军”

事实上“十八路诸侯”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叫法,在真实的历史上,讨伐董卓的诸侯只有十三家。

真正凑齐十八路诸侯的不是袁绍,而是当年的项羽刘邦,项羽刘邦灭秦之时,当时各地诸侯数量正好为十八路,正因如此,通常情况下“十八路诸侯”指的不是汉末,而是秦末。

或许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只是为了叫着顺口、好听,才又加了五路,这五路分别是:“北平太守公孙瓒、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上党太守张杨、以及西凉太守马腾”。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此时的公孙瓒正忙于与北方的乌桓、鲜卑交战,孔融则忙于对付当地的黄巾军残余势力,根本无力参与讨董联军。

而陶谦和张杨,事实上属于亲近于董卓一方的派系,讨董开始之后,陶谦非但没有讨伐董卓,还主动向董卓所控制的朝廷示好,并因此得封为徐州牧。

张杨当时只有一支几千人的弱旅,既谈不上是一方诸侯,也没有固定地盘,虽然前期曾经投靠过袁绍,但后来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张杨便顺势退出了。

西凉的马腾,那就更不可能讨董了,早在几年前,马腾就已经开始反叛,西凉与中原隔着十万八千里,马腾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去为了维护汉室而加入联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见,讨董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在当时它并不是一种主流思想,天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诸侯,是在静观其变的,不愿参入其中。

哪怕真正参与联军的十三路诸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混战功的心思,并非与董卓拼命。

十三路诸侯聚城组成联军以后,浩浩荡荡,但是当时的绝大多数诸侯只是在战线上驻军,而并未出战。

诸侯军队分别驻扎在酸枣、河内、鲁阳,这些人名义上都是为了讨伐董卓光复汉室,心里却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此时汉室已经颓微,人人都知道天下即将动乱,到了那个时候,谁手上有兵,谁就能够称霸一方,甚至有可能重建新的王朝。

讨伐董卓,只是公益事业,而称霸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切身利益,这个抉择,几乎是个人都明白,正因如此,他们更不舍得用自己的士兵去救一个已经颓败的汉室了。

十几路诸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要把这帮人黏合在一起,本身就是困难的。粮草、军械怎么分配,战斗任务谁来指挥,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研究半天,而袁绍本人的才能又十分有限,这就使得诸侯更加难以形成合力。

在经历过短暂的众志成城之后,没用多久便进入到了各自推诿的状态中,联军事实上已经失败。

十八路诸侯时期的曹刘孙

但十八路诸侯里是否有人真正想要救汉室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刘、曹、孙三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让天下人惊艳的表现。

刘备在此次作战中的记载不多,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留下一句话:“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当时的刘备身份低微,但哪怕如此,他也依然第一时间响应,参加联军。刘备此时名义上的官职是高唐尉、高唐令,是朝廷承认的高唐县的地方官,然而高唐县在此前已经被盗贼攻破,刘备只得投奔自己的好友公孙瓒,在公孙瓒身边当一个别部司马。

刘备人微言轻,在当时也是没有什么兵的,但是他听到了讨董之事,还是义不容辞地率领自己的几百人参加了联军。虽然刘备在整场战争中,寸功未立,但要知道就连公孙瓒本人,也是没有参加联军的,刘备的这份勇气难得可贵。

其次便是曹操,这时的曹操地位不算高,曹操本来的职务只是骁骑校尉,能掌管独立部队,统兵5万,但问题在于曹操本身是没兵的,只不过是和袁绍一样,是在董卓入京以后,从洛阳仓皇逃出的京官罢了。

袁绍本身家族强大,有人有地,才能够凑齐兵马,并成为诸侯之首。

曹操就没有这层背景了,史书记载,曹操逃出洛阳以后,来到陈留,在卫兹的帮助和散尽家财的情况下,才算凑齐了五千义军加入联军。

《三国志 魏书 张邈传》曾经记载:“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大概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曹操尚且不能归为诸侯之列,最多也只是附属于张邈的一小势力。

在进入联军以后,曹操得到了“行奋武将军”的封赏,虽然好听,但没什么实际意义。

“行”的意思是临时担任,而“奋武将军”则是一个杂号将军,总的来讲,此时的曹操只是一个张邈麾下的临时杂号将军,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虽然曹操当时的实力孱弱,但他可以说得上是诸侯里唯一一个真正愿意出兵的人。

诸侯军队驻扎在酸枣、河内、鲁阳时,距离洛阳只一步之遥,当时的董卓担心防守不住,便决定焚烧洛阳城,迁都关内的长安。

曹操曾经强烈建议趁着董卓大军转移之际进行追击,必然能够大获全胜。

然而,他的建议居然没有任何人支持,只有济北相鲍信愿意支持,鲍信本身也是真心讨董的,在当时他就认为联军早晚有一天会彻底崩溃,想要真正讨伐董卓,必须依靠曹操这样的人。

最终在鲍信的支持之下,曹鲍两军发起了对董卓的追击。

只不过,这场追击最终没有成功,董卓早就预料到了,联军会在自己撤离的时候追击,因此,他事先派了大将徐荣在荥阳汴水一代埋伏。

等到曹鲍两人赶到时,正好中了徐荣的埋伏,双方激战一天以后,曹操大败,不但曹操、鲍信两人负伤,鲍信的弟弟鲍韬,以及曾经资助曹操起兵的卫兹,都不幸战死。如果没有曹洪在关键时刻挺身相救,曹操本人也有可能当场命丧黄泉。

就这样,诸侯联军对于董卓的第一次实际战争以惨败而告终。

曹操败退回联军大营时,看到了诸侯们正在“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十分愤怒,因此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今日天下兵马齐聚起义,但是却各有私心不肯前进,这是辜负天下人的期盼,我为诸君感到耻辱呐。

只不过虽然曹操痛心疾首的发出了斥责,可诸侯们还是各自所乐,没有一人理会。

讨董之战中的璀璨将星——孙坚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此时的曹操感到安慰的话,那便是姗姗来迟的长沙太守孙坚,长沙距离洛阳是最远的,因此孙坚抵达联军也是最晚的。

虽然来的晚,孙坚的贡献却一点都不少,他并没有像诸侯一样静观局势,尚未到战场他就杀死了意图投靠董卓的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

来到战场以后,孙坚的军队又是驻扎在最前沿的鲁阳。

董卓撤离长安之时,曾经派遣大军在各地进行抢劫,有一次,董卓军数万大军出现在了孙坚的面前,而当时的孙坚正率领军队在城外,无险可守。

孙坚此时的态度却异常淡定,他一边坐着饮酒享乐,一边命令士兵不可妄动,董卓军看见孙坚的士兵行伍整齐,居然不敢动手。

后来孙坚又进军梁东,与董卓大将徐荣、李蒙发生遭遇战,由于缺乏援军,这场战争最终以孙坚的落败而告终。

孙军大败后,孙坚麾下无数兵将惨遭俘虏,或许是为了杀一儆百,董卓对这批俘虏采取了极其恐怖的手段处死,孙坚下属李旻被活活烹死,其他士卒则被用布包裹,再用热油灌杀,唯独孙坚与数十骑侥幸逃脱。

仗虽然败了,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展现出来的勇气是惊人的。

后来孙坚又收复了散兵,聚集了数千人,驻扎在阳人继续与董卓抗衡。董卓派大将胡轸和吕布进攻,但孙坚临危不乱,沉着守备,最终在城防战中大败董卓军,眼见敌人败退,孙坚乘胜追击,斩杀华雄,立下了反董战争的第一次大胜。

然而可惜的是,孙坚的胜利非但没有引起支持,反而引起了袁术的猜忌。当时为了不让孙坚率先得到洛阳,袁术便停了给孙坚的军粮支援,

孙坚和袁术官职分别是南阳太守和长沙太守,属于平级,但人家袁术还有着后将军的头衔,而孙坚的头衔只是乌程侯,从地位上来看,袁术是要超过孙坚的。

但孙坚根本没有害怕,得知自己的军粮被袁术给断绝以后,孙坚骑上马就连夜冲到了鲁阳,指着袁术的鼻子破口大骂,袁术毕竟理亏,只得交还孙坚的军粮,而孙坚也没有废话,拿到军粮以后,当夜便又返回到了阳人,仅用一天的时间便解决了问题,继续守备董卓。

孙坚的镇定自如,不单单是体现在军事上,更是体现在内政与外交上。

董卓军与联军交战数日,早就摸清了联军虚弱的底子,很多联军在面对董卓军时都是一触即溃,无从反抗,例如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军队就是在津北被董卓军大破,近乎一边倒的屠杀。

但唯独孙坚,能够做到与董卓打得有来有回,因此此时的董卓已经将孙坚视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为了拉拢孙坚,董卓曾经试图派人游说,说想与孙坚和亲,对此孙坚当场表示了拒绝,并当着使者的面大骂董卓。

后来董卓亲自带兵盗挖皇陵时,孙坚得到消息还带兵出击,面对董卓集团最为核心的精锐,孙坚未落下风,反而大胜董卓,使其仓皇逃窜。

再后来孙坚乘胜追击,击败吕布,进入洛阳城,更是立下了震惊天下的功绩,成为了此次联军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将星。

所以说孙坚以后能够成大事,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从这时起,他就展现出了与寻常诸侯不同的一面。

刘备,曹操,孙坚原本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所能管的也只有自己的几百几千人,既当不上盟主,也指挥不了诸侯,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绝无仅有的勇气。

在别的诸侯还在饮酒作乐、相互内斗时,他们已经酝酿出了以挽救苍生的信念。或许直到多年以后,当魏蜀吴三国鼎立华夏大地时,昔日那些鼠目寸光的诸侯才能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无论你的血缘多么崇高,来自何等样的世家,在这场乱世纷争中,都将失去意义,乱世需要的是真正的英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死囚即将问斩,朱元璋:你姓啥?死囚:姓范!朱元璋:免死五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有一个御史犯下死罪,不日将被斩首示众。在行刑前,朱元璋兴致突起,询问罪犯的身份来历。犯人范从文乖乖答道,自己姓范,是苏州吴县人士。听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什么,急着问他可是范文正公的后代,范从文答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沉思。在经过思量后,朱元璋随即表示刀下留人。既然他是忠臣之后,就免他死罪,未来

  • 此人被抄家时,锦衣卫无不落泪,后被冤杀,百姓一时间泣不成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对于明王朝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年份,明英宗听从太监王振的话,率兵20万出征,最后于土木堡被全部歼灭,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命于此,皇帝被俘,消息传到京城,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迁都,有人建议议和,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发声”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于谦过人的勇气下

  • 马邑之围:汉武帝出动30万大军,却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王朝在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后,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策略,转而对匈奴实施打击。为此汉武帝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安排,并在公元前133年发动了马邑之围,也即调动30万大军来埋伏匈奴。一具体来说,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

  • 此人娶了成吉思汗女儿,第二天他就决定造反,原因让人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吉思汗娶了多少个女人,成吉思汗全180集电视剧,忽必烈与成吉思汗的关系

    成吉思汗的这个女儿,名字叫做布亦赛克公主,据说是成吉思汗正妻生下来的,成吉思汗虽然之后取得了很大的功绩,但实际上成吉思汗在最开始成为可汗的时候,周围布满了敌人,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所以他只能够通过联姻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地位变得更加的稳固。当时成吉思汗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草原上另外一个大部落的贵族,

  • 李清照:生为女子却有大才,活出了魏晋名士的风流,酒色赌全不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清照个人资料,李清照古尸容貌复原图,李清照的渔家傲

    风流——是一种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状态。并不是所有活得自在的人都可以自称风流的。要成为这样的风流人物那得有才华更要莫大的勇气。李清照生为女子,却有大才,她的才情让男子都自愧不如。年少时的李清照就已经写出《点绛唇·蹴罢秋千》这样一首描绘情窦初开少女情窦初开的好词。把少女的好奇、娇羞描写得活灵活现。成亲

  • 项羽分封的临江国,相当于湖南和湖北?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垓下之战前,刘邦改立项羽所立的九江王英布为淮南王,把九江国与衡山国并为淮南国。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吴芮,迁为长沙王,遥封长沙郡、黔中郡。刘邦把项羽所立的临江国拆分了,南郡归自己,其他两郡为长沙国。经过这次分封,九江王英布遥封为淮南王,所辖郡由两个变三个;恒山王吴芮遥封为长沙王,所辖郡由一个变两个;项羽所

  • 敌国将军假装投降,大宋假装中计,绕了半天,两国双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宋抗蒙名将,北宋王朝抗旨不援结局,辽军携皇子攻打大宋

    在宋辽对峙的年月里,元昊游走在两国之间,纵横捭阖,打打杀杀,只有他玩人,绝无人玩他。但无论什么事都有例外,有一人就将元昊玩弄于股掌间。这人,就是北宋年间雄立大西北,与杨家将并称的种家将之始祖——种世衡。那么,真相是否如此呢?这故事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计谋呢?一元昊初起,以一支劲旅,打遍天下,

  • 慷慨激昂-三国蜀汉32位英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1.关羽关羽勇冠三军,威震华夏。可惜未路蹉跎,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虏,杀身成仁。2.关平关平少年老成,斩翟元、破徐商、败吕建、斗庞德、战徐晃。麦城突围时,赵累战死,关平断后,至临沮见父亲被执,奋力来救,遭潘璋、朱然围攻,力竭被俘,以身殉难。3.周仓周仓黑面虬髯,从关羽征战,折冲左右,襄樊之战,于水

  • 张献忠的宝藏找到了,那李自成的呢?李自成的更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地的村民说他拉来的金银珠宝称重也得以万斤来做单位,数目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而这笔巨资整整用了十八头驴用车才拉下,还雇佣了三十六个人用扁担来挑这些金银,到了地点埋好宝藏后,他居然把了解真相的人甚至是雇的挑夫全都杀了。那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也交代了那两个数字的身世之谜。他亲手结束了一个王朝,在逃离的时

  • 撕得了皇帝奏章,打得了朝廷命官,宋太宗一气之下,赏他五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太宗设置转运使,张廷玉烧毁奏章,古代大臣奏章原文

    和许多书画诗词名家一样,郭忠恕本有着浓厚的政治抱负,希望在仕途上一展拳脚。可是,他本性率真耿直,于是处处碰壁。他20岁那年,后汉隐帝的堂弟湘阴王久闻郭忠恕大名,邀请郭忠恕帮忙。郭忠恕慨然前往,出任徐州推官,负责司法诉讼。不久,后汉隐帝被杀,朝廷宰臣推举湘阴王即位。湘阴王很高兴,郭忠恕却很担忧。因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