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石亭之战:阴谋与阳谋完美结合的经典战役

三国石亭之战:阴谋与阳谋完美结合的经典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4/2/5 15:03:54

一、石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端的策略,致力于和蜀汉达成和解,使双方重新回到联合抗曹的轨道中来。同时“乃与魏绝”,拒绝继续向曹魏俯首称臣,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曹魏一脚踢开,断绝了外交上的往来。

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军事政策的调整,东吴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和曹魏争夺江淮地区上。石亭之战前的几年间,魏吴之间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222年9月,魏文帝曹丕兵分三路伐吴,双方在洞口、徐陵、濡须等地多次交手;223年5月,吴国降将晋宗被魏国任命为蕲春太守,数次侵犯吴境;226年7月,孙权乘曹丕驾崩之机围攻江夏;227年,魏将曹休进攻皖城,斩杀守将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率众投降。这几次军事冲突大多是曹魏主动挑起,东吴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为了改变不利的态势,孙权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歼灭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主力,以夺取江淮战场的主动权。

到了228年春天,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率领下从汉中出兵,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起初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迫使魏明帝亲临长安坐镇以安众心。蜀汉发动的军事进攻,牵制了曹魏大部分的力量,这对东吴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此时选择进攻,既能利用西线曹军无暇东顾的情况狠狠捞上一笔,又能拖住东线的曹军,以达到履行盟约、策应蜀汉军队行动的目的。

孙权谋划军事进攻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东吴政权此时已经完成了江东化的进程,内部各种势力基本完成整合,登基称帝就成为孙权霸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孙权既没有曹魏代汉“禅让”的合法程序,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合理身份,想要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孙权迫切需要一场重大的对外军事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为称帝制造强大的舆论声势。

因此,无论从军事上、外交上还是政治上,东吴都迫切需要在东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二、石亭之战前的智斗

孙权的计划是,将魏军主力吸引至地形复杂的皖城地区,再集结重兵予以歼灭,但魏军远在扬州、合肥一线,想让他们乖乖地按照自己的部署钻进口袋并不容易,而且魏军统帅曹休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军中“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命其统帅亲军虎豹骑,重点加以培养。此后曹休屡立战功,逐步升迁至大司马、都督扬州,并受魏文帝曹丕遗命成为辅政大臣。曹休精通兵略,心思缜密,曹操称赞他“此吾家千里驹也”,下辨之战,曹休大败蜀汉名将张飞和马超的组合,洞口之战,又一举击溃东吴大将吕范,成为曹魏最擅于用兵的将领之一。

为了引诱曹休上钩,孙权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费尽心思玩弄了一个阴谋,采取的还是老办法——诈降。赤壁之战时老将黄盖用此计成功地骗过曹操,目的是创造实施火攻的机会,此番孙权又要故伎重施,目的却是要诱骗曹军南下。孙权让鄱阳太守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想让他们实施诈降,引诱曹休前来接应,但周鲂认为山越宗帅的地位低贱,对曹休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而且忠诚度无法保证,一量泄密将前功尽弃。因此,周鲂主张用鄱阳郡当作钓饵,亲自实施诈降引诱曹休上钩,这一建议被孙权采纳。

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鲂答,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七条以诱休。——《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于是,孙权和周鲂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周鲂先后给曹休送去了七封言辞恳切的密信,声言自己无端受到孙权的责难,害怕性命不保,愿意将鄱阳郡献出以求归顺曹魏,请求曹休派兵到对岸的皖城接应。为了使这出大戏更加逼真,孙权开始不断派出使者前往鄱阳郡,追查周鲂在军政方面的种种过失,周鲂便剪光了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打扮成一副罪人的模样,到鄱阳郡城门处向孙权谢罪。

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周鲂卖力的表演最终让曹休信以为真,在他看来,不战而得到鄱阳郡,就等于在长江南岸锲入一枚钉子,可以将吴国荆、扬二州的联系拦腰斩断,这个风险值得一冒。在征得了魏明帝的同意后,曹休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入了吴军预定的战场。为了以防万一,魏明帝又命建威将军、豫州刺史贾逵向东关进军,司马懿向江陵进军,以保障曹休的侧翼安全。

三、石亭之战的过程

曹休如期而至,孙权方面也做好了相应的部署,他以陆逊为主帅,大将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率三万人向石亭方向秘密开进迎击曹军。石亭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西依大别山脉,南临长江北靠巢湖,地势复杂险厄进易退难,是用兵的绝佳地方。吴军的动向让曹休意识到自己中了诱敌之计,但他自恃兵强马壮,决定将计就计,与吴军进行一次正面硬杠。

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曹休的偏执和自负给自己种下了失败的苦果,吴军趁曹军立足未稳,兵分三路发起了冲击,曹军首战不利,被迫向后撤退。但是,吴军已经切断了必经之路夹石,曹休的军队被围困在逼仄的地形之中,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东线的贾逵根据东关的守备情况判断出吴军的主力集结于皖城地区,意识到曹休必败,便率部“兼道进军”增援曹休,击退了夹石的吴军的堵截部队,将曹休解救了出来。尽管如此,曹军还是损失惨重,被“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石亭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战后曹休羞愤交加,背疽发作而死。

四、石亭之战的胜负原因分析

如果说孙权引诱曹休是一个阴谋,那么战场上的搏杀就是阳谋的较量。石亭之战规模宏大,双方参战的兵力都达到了十万之众,但是却没有像“三大战役”和汉中之战那样旷日持久,费尽周折才决出胜负。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吴军能够一举击溃魏军,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双方在两个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第一,战前准备。战争实践反复证明,战争准备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战争双方的主动与被动,顺利与困难,胜利与失败,谁准备得更加充分,谁获胜的几率也就越大,《荀子·王霸》所说的“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吴军对石亭之战可以说蓄谋已久,从诱敌到战役的策划部署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认真分析了战局可能出现的变化。对魏军会不会败,败了会不会撤退,会从哪条路撤退,如何阻击撤退的魏军都也进行了充分的预判和推演,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部署。可见,吴军战前准备工作进行得相当细致。

反观魏军就显得仓促的多,既没有细致考察战场环境,也没有认真规划作战方案,更没有对不利情况准备预案,在战况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顿时乱作一团,缺乏有效的应对和反击措施,以至于“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这一切除了主帅临机指挥失措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战前准备的不足。

第二,主帅心理。所谓“骄兵必败”,高明的将军在战场上从来都对敌人心存敬畏,轻狂骄横者必将吞下失败的苦果。陆逊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一贯谨慎的指挥风格,对可能存在风险都有一个清醒的预估,从而做出最佳的决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战前吴军对魏军可能出现的败退反复进行了讨论,朱桓建议以重兵切断曹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夹石,一口吃掉曹休的十万大军,全面占据江淮地区。陆逊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很可能使堵截部队陷入曹军增援部队的反包围。但是,陆逊最终还是采取了一个稳妥的方案,派出小股部队阻击曹休,而且命令如遇曹军增援立即撤出战斗,后来战局的发展证明陆逊的判断是正确的。

而曹休则表现得缺乏理智,在明知中计的情况下,仍然“自负众盛,邀於一战”。曹休执意要和吴军决战,一方面是因为“耻见欺诱”,被周鲂的愚弄所激怒,另一方面曹魏四个辅政大臣中,曹真出镇关中,在街亭击败了诸葛亮,司马懿出镇荆州,旬日之间便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唯独一向自负的曹休还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他渴望趁机击败吴军,用事实向新皇帝证明自己才是曹魏最能打的将领。这种几乎偏执的自信和争于建功的心理让曹休利令智昏,做出了非理性的决断,最终将大军带入了危险的境地,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五、石亭之战的影响

石亭之战是阴谋与阳谋完美结合的典范战例,此战使魏国方面的实力蒙受了巨大损失,直接阵亡和被俘的士兵达了一万余人,甲仗兵器马匹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士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主将曹休也羞愧染病而亡。曹休之死让曹魏宗室的力量大减,不得不在军政上开始依赖外姓大臣,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崛起,为魏晋嬗代埋下了伏笔。石亭之战还导致了魏国战略的调整,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对吴采取守势,再也没能对吴国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而吴国则反客为主,由防御转为进攻,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更为重要的是石亭战后,孙权在国内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借势登基称帝,在法理上明确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石亭之战的影响还远播西面的蜀汉,诸葛亮在听闻东吴大破曹休,信心受到鼓舞,一扫首次北伐不利带来的阴霾,乘曹魏新败之机兵出陈仓,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之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多尔衮曾有三次机会登上皇位但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多尔衮曾经有过三次机会可以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是每一次他都与之擦肩而过,特别是后两次,多尔衮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动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既有实力的因素,同时也有多尔衮的那份顾全大局的责任心。一直以来,不少民间野史以及李朝的史料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说努尔哈赤临原本想要将汗位传给

  • 三国四大悍将排名:张飞典韦许褚位列三甲,马超哪一点不如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三国二十四名将”顺口溜肯定是根据《三国演义》来排的,为了合辙押韵,很多应该排名靠前的名将,被甩到了十名之外。比如庞德排在夏侯惇夏侯渊之后位列十六名,就显得十分不公平,庞德曾经跟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都交过手而没输:“庞德力战四将,并无惧怯,各将皆于操前夸庞德好武艺。”庞德无疑是一员悍将,但是他

  • 这两人比诸葛亮还要厉害!至死都没有出山,若出山一人可改变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之间,出现过很多厉害的人物,谋士武将层不不穷,其中,最有名的谋士莫过于诸葛亮,然后,其实还有一位比诸葛亮还要厉害的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当代公认的可以百步穿杨的枪术大师童渊。在这浩瀚的群星中,却有一位出场不多的人物,全书着墨也很少。如果对整部小说加以回顾和品味,你就

  • 140年前李鸿章创办了一家公司,如今家喻户晓,还是世界500强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的主要企业,李鸿章和他创办的企业,李鸿章创办的企业有哪些特点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中心之臣,与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一同参到了国家的科技教育,军事这些领域可谓是求新求变。虽然时间比较的短暂,但是他们却初步具备了钢铁的质量,模具的铸造,这些近代工业所拥有的能力。其实当时的北洋水师战舰,他们这一些零部件就来自于一些新办企业的工厂。后期轮船招商局的发展也拓展到了世界各

  • 三国3大名人遗言:孙策的很暖心,刘备的很虚伪,诸葛亮让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哪方的将帅之才更多,哪方获胜的几率也就更大。这些在古代战场之上就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好比是三国的魏国和蜀国、吴国。到了后期,魏国的将帅明显比蜀国、吴国的都多。因此魏国最终吞并了蜀国、吴国,最后统一了天下。由此,将帅之才,向来是被人所称道的。今天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三国3大名人遗言:孙策的很

  • 39岁的多尔衮,为何英年早逝?并非因为生病,里面大有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权倾一时的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的多尔衮是怎样的,多尔衮因何病去世

    皇太极突然去世,皇位的归属悬而未决,一方面是由于皇太极突然去世,以至于他没有时间安排继承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无法安排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将福林推上了王位。为清朝皇权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福临建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关于多尔衮死因,清朝的官方历史是模糊的,学术界也没有共识。

  •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捡漏王刘备促三国鼎立,曹操却为他人做嫁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根源就是皇权不够强势威信,而外权(外戚和宦官干政)反而钻了空子一步步地架空了皇权;不过到了东汉末期,这种局面已经由外戚和宦官之争,变成了割据诸侯之争,而天下早就不再是东汉集权的模式,而改变成为了诸侯独立状态。东汉末期,诸侯割据状况董卓之乱之后,东汉的局势变化极为迅猛,兖州地区的曹操挟持汉献帝,幽州

  • 清代时期大清铜币和光绪元宝市场收藏价值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清铜币光绪元宝所有价格表,大清铜币丁未光绪20文,光绪大清铜币5文多少钱

    我们清代时期的光绪元宝有两种材质的,一种是银材质的又,一种是铜材质的,银材质的基本上都是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版本,我们经常可以在拍卖会场上面看到一些比较珍稀版本的光绪元宝,有的价值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级别的钱币也有,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版本比较稀少的光绪元宝,即使是比较普通版的光绪元宝它们的收藏价值也是比较高

  • 219年对曹魏来说是辛苦的一年,上半年汉中之战,刘备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7月刘备的第二轮进攻就来了,关羽带着他的精锐直扑襄樊,这就是东线的拳头跟上了,曹魏没有休息的机会,从汉中拉过来的败军又在这里阻击关羽,不到一个月就被全歼。我们看一下这时候的形势,如果没有孙权,只有曹魏和蜀汉,那么曹魏显然是士气低落,西线压力巨大随时可能受到雷霆一击,而且西线部队都还是屡战屡败残兵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宝安民兵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重温“近代史第一课”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据了解,鸦片战争博物馆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该馆分为四个部分:鸦片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在博物馆内,大家参观了销烟池的木桩、木板;林则徐手书的对联、条幅;抗英时用过的武器;当年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珍贵的实物资料。听讲解员讲述了当年殖民主义者利用鸦片和武力侵略中国的罪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