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其实秦王的话是一语双关,自问自答!秦王问自己,吕不韦对秦王有何功劳?秦王答:是的,有大大的功劳,所以秦王分封吕不韦!秦王又问自己,吕不韦和秦王亲近吗?秦王又自答:是的,非常亲近,所以秦王称他为仲父。秦王又问自己:可是现在该如何对待吕不韦呢?秦王纠结万分又自答道:唉,不忍心杀,还是把吕不韦和家人发配到蜀地吧!吕不韦看信后,思绪万分,对自己说:大事已成,自己留在世间为难秦王为难家人,生不如死,再见世界!
吕不韦毕竟是商人。不懂得进退,只考虑自己利益。 吕不韦适合统一后治国,不适合现在处境。 如果吕不韦早放权,秦国统一后、可能不会二世而亡。吕不韦死的早,他所做一切也确实为了大秦,但是权利越大越胆小越没了灭六国勇气。导致最后这个下场。
[var1]
秦始皇已经给足了吕不韦面子了,没有诛其族,吕不韦这个掌控秦国大权多年的人可以说就是秦王了,这个人绝对不能活着,活着就是很大的威胁,所以吕不韦也知道秦始皇的意思干脆自己死了算了,要不然连累全族,秦始皇够意思了!吕不韦的初衷不过是要改变自己商人的地位,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业,不是为了要帮秦国强大,统一六国。但却歪打正着,给秦国送去了一个有能力统一六国的秦始王,如果没有吕不韦这一切还真难说,也许其他王子也有这个能耐,也许没有。
如果吕不韦不死,秦朝不会二世而亡,李斯赵高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如果按吕不韦的部署,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哎,天不假年历史不容假设,哎,啥也不说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var1]
秦始皇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别小看古人,可精着呢!嬴姓皇族那么多人对王位虎视眈眈,哪怕有一丝对嬴政血统的怀疑都不可能让他当上秦王。异人在赵国当质子,其实就是驻赵国的外交官,再怎么不济与赵姬结婚生子这等大事嬴姓皇族必然是知晓承认的。而且正史记载赵姬怀嬴政是足月才生下来那就更能说明问题。始皇帝死后六国遗留的王族为了师出有名,肯定拿这事儿使劲儿黑,嫌疑最大。
看看八年时间吕不韦的行为:开启灭国举动,文人学士准备,将军猛士留好,剪除二王威胁,毁掉太后摄政。他为嬴政铺好所有的道路,甚至于吕氏春秋那种把秦国从军政到和平框架都写好了。真是当时商鞅变法后最伟大的人,却因为军国军功思维没有软着路,秦亡!汉朝可是学了不少东西的,时值当下吕氏春秋都有学习学习的。
[var1]
秦始皇的前期统治事实上就是吕不韦赵姬为代表的秦国王室氏族派+外来士族势力,与华阳夫人和成蛟代表的楚国韩国后宫势力的角力,秦始皇跟吕不韦的矛盾在于最高权力应该归属王还是归属于相,华阳夫人等只是利用了秦始皇必须从吕不韦手中夺回最高权力的时机,趁机在年轻的王与野心勃勃的相决战时分到了一杯羹。
吕不韦是必须要死的,他是秦始皇亲政大权在握之后唯一还能威胁到始皇帝权柄的人,你不死谁死?还有就是始皇帝扫除嫪毐叛乱之前,秦国军政大权其实一直都是在外戚(华阳夫人代表)与关东人士(吕不韦)手里的,虽然两方相互掣肘,但这对雄心勃勃的始皇帝来说无疑是他集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一旦亲政,必然是要拿来开刀的,第二也是为了拉笼关中贵族阶层,不至于在大刀阔斧之下出现动荡,毕竟关中士族才是秦国的根本!所以,吕不韦是必须要死的!!!
[var1]
功成名就,隐身退,为千古名人名士活命唯一策。吕不韦给后世做了个榜样。明朝刘伯温就深谙其理,可惜朱元璋就想要他命,没退成。自古能从高处退到底处,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身不由己,想在名人身上蹭热度的人忒多。秦王为国之大计笔伐吕不韦,未必就是对吕不韦没有感情。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孤身亦受之。吕不伟如不甘心,出任他国宰相并非没有可能,还是应为心中的执念,要成就大秦一统天下。能一统天下之帝王喜怒哀乐只能深藏于心,使命高于一切,只有权集一身,方能指点纵横兵马于天下。必须要杀一个自己爱戴并且尊重的人,哪是天下人所能理解并真正知道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拥有千亿身家,习惯于繁华烟云时,自然不屑于门前清冷,种菜烧饭的日子。人性使然而已!但不可否认,吕不韦对秦国的重大贡献。私以为甚于李斯!李斯甚于吕不韦之处,不过善察人心耳!假使嬴政灭六国后能用吕氏之策,何止于二世!诸子百家各有优缺,因时因势而宜用,然吕氏春秋集各家之所长,固本安民治世之用也。诬陷嫉恨同窗韩非,“具五刑论”,吕不韦尚有自知之明,然则迟矣!
[var1]
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家好好研究一下《史记》和《资治通鉴》或者说离秦朝最近的人更确切清楚前朝的事,比如我们更清楚清末民国和当代的人,而以后的子孙只能是痛或书记了解以前的人和事。后人没有话语权。两部历史巨著都点名了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子,而我们后人所谓的史学家非得说不是。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说的是你吕不韦功高盖主位极人臣。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说的是你吕不韦与嬴政关系不清不楚。因为这两个原因,吕不韦或者嬴政的皇帝当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吕不韦必须死。始皇说的是对大秦有什么功劳,不是对他个人。太从私心了,没赢政的肚量。还有仲父是恩,他搬开查吕不韦后查出了他的问题不是施恩而是乱秦。内部问题一大堆,都是吕氏搞的不安宁。又外放中搞鬼,不老实,狂妄的很。
[var1]
看这段历史,都是以马马迁的观点为主。看来司马迁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把秦始皇以及与秦始皇有关的人的事迹记录,参入了非常常浓的个人好恶,夹杂着个人感情。尽管他和儒生把秦始皇记录为一个暴君 ,也掩盖不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历史性贡献!
吕不韦已是无憾而终了,把自己的儿子送上统治天下的最高位置,在历史上留下了一部《吕氏春秋》,任何一个凡人实现这二个目标后,人生还有什么可遗憾的。锦衣玉食到终老只是平庸之辈的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