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棣靖难时绕过城池取胜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曾经有一个悬案......
燕王朱棣在靖难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山东困局,还一度陷入到痛苦的攻城战中,而且他本人也差点被千斤闸给压死。
但是,姚广孝却告诉他:拿下南京不一定要攻破山东坚城,可以直接单刀直入夺南京。于是就有了后来传奇的灵璧之战,朱棣一举攻破南京城,大明朝就这样换了主人。
对此,很多人就形成了一种错误印象,电视剧里面那种拼命攻城是不可取的,大家都应该绕开思维的误区,要学习燕王朱棣直捣黄龙。
所以不少人调侃,当年的洪都保卫战陈友谅就是个傻子,朱文正也只是侥幸成名。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的战争中,我们遇到有城墙挡路,真的能够绕开吗?
首先给出结论:无论是燕王朱棣还是陈友谅,其实遇到一座城池打不下来的时候,他们是可以绕开这座城池的。
毕竟,历史上燕王朱棣的确是成功的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旅过游,在参观古战场遗迹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一座城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夸张。
虽然会比较大,但它们并没有直接占据道路,士兵们可以直接畅通无阻的穿过去。
所以,如果拿不下城池,的确可以从旁边通过。
当然这里还有不同的分类,例如著名的温泉关,还有“奇迹之一”的长城,那是属于把路彻底给堵死的类型......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内部作战遇到的城池,一般都只是建在交通要道旁边。
二、位置与后方安全的重要性(以阵性为例论证)
那既然答案是可以绕过去,那么为什么大家不都学一学朱棣呢?偏偏要一座座城池打呢?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吴楚联军的主力硬磕一个梁王,然后放任周亚夫率领中央主力消灭了其他诸王,然后轻松回师灭掉吴楚联军。
这绝对是历史上有名的上头行为,他们怎么就这么蠢呢?
——其实,事情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内部作战的时候,城市的确不能像长城一样封住道路,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绝不简单,凡是兵家必争之地,必定有其独特之处。
我们就以襄阳为例,历史上三国都拼命的围绕该地区争斗,就是因为襄阳作为交通要道,既可以北上进攻曹操,也可以南下掌扬州,而且还可以入川。
虽然我们可以直接绕开该地区去往任何一个区域,但请记住:古代作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军队,而一支军队往往存在一个特征,即:有首有尾......
说到这里,古代攻城的第一个原因就出来了 :后方安全。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中国古代军队特别讲究阵法,例如诸葛亮的八阵图,戚继光先生的三才阵和鸳鸯蝴蝶阵,甚至国军也特别喜欢用的一字长蛇阵......
在各种小说里面,这些阵法更是神乎其神,似乎能带给普通人力量的增持,其实,哪有这么回事,所谓的阵法纯粹就是为了应对无法掌控庞大人力的一种比较呆板的手段。
因为中国古代人口虽少,但全民皆兵,所以动辄就万人方队。
而事实上,仅掌控3万人的军队就很麻烦,大家思想不一,语言不通,传达个将令都很麻烦。因此,包括孙武、孙膑等军法大家,就想出以呆板的阵法来控制这庞大的军队。
即:每一个人按照阵法作出固定的动作,这样就能使得将军更好的掌握部队,战场就可以进行有序的厮杀,而不至于队形崩溃导致的突然溃败。
这样就确保战斗的胜负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以及对阵法的掌握力度。
历史上所有的以少胜多,全都是因为意外的突然袭击,或者对敌方中军的进攻,导致敌方阵型的溃散,阵型一乱,几万大军就崩了。
说这么多不是啰嗦,而是强调中国古代作战的特色,要害就在于阵型不乱,更在于首尾和侧翼的安全。
因此,古代作战绝对不可以在后方留下一个隐患,如果直接绕过城池前进,那么就在后方留下了“一把刀”......
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尾随偷袭,万一与前方敌人战至正酣处,敌人突然来一个前后夹击怎么办?只要阵型一乱,军心一乱,多强的阵型都会崩溃。
——详情可参考淝水之战,只是往后面撤了几里,就直接崩了90万大军,更何况是这种情况。所以古代的将军不敢赌,只能挨个挨个的往前面打,即使显得很蠢。
三、后勤保障与城池设计
1、后勤
而且,说到后方安全问题,我们又不得不提到后勤。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个共识——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战争可是一个十分烧钱的操作,10万人每天消耗的粮草非常恐怖,其后勤更是压力山大。
——为何诸葛亮失去街亭,就不得不退兵?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的粮草受制,后勤难以得到保障。只要后勤遇到危险,强如诸葛丞相也不得不退兵。
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有一支10万人的部队,在无法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直接就绕了过去,那么请问他的后勤该怎么办?
一般10万人打不下的城池,守军至少有1万到2万人,这帮人的确打不过10万大军,但对付一个五六千人的运粮队还是没问题的。
不说打赢对方,一直进行骚扰,不断的破坏路面,只要迟滞运输队,前方的10万敌军必定崩溃。这可就不仅仅只是绕开一座城池的问题了。
2、城池设计
此外,除了后勤和队形以外,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城池的设计。
在历史上,凡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城池设计点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正如前文提到的襄阳城,它就位于各大势力的中心点,谁得到了它就能够快速的威胁某一方,朝着对方运兵。
假设我们每次都绕开它,那么结果不言而喻......
我们的对手,就会借它对我们的后方,甚至是重要的战场,进行快速的运兵。古代战争可不都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这种类型,多数情况还是军队人数占优取的胜利。
而且除了运兵以外,所有的兵家必争之地,都有着重要的交通便利,可以运送大量的粮草。
正如前文所说,我方城池阻碍了敌人运输粮草,但却能够快速的帮助我方运输粮草,1正1负岂不给敌人巨大打击。
敌人唯一的选择,只有留下一部分兵力盯住这座城池,可是,若留的兵力过少,容易被城里人吃掉,留的兵力过多,那么主力部队就会比较单薄 ,还是得不偿失。
甚至,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大到宏观视角,战场上不仅仅只有一座这样的城池,而是有很多座,敌人每次都绕开了。
那么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他的前路有我方主力,左右侧有我方城池,后路还被层层截断,这是不是自投罗网和十死无生?
所以,古代城池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逃跑是不可能的。
四、朱棣成功的隐情在哪?
那么为何朱棣可以呢?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朱棣和别人不同的话题——骑兵。
在多数情况下,内线作战往往都是步兵打步兵,步兵的机动性非常差劲,而且后勤补给非常呆板,阵型也比较脆弱。
但人家朱棣是什么情况?
——他是北方的藩王,长期与北元作战,而且不止一次打服蒙古骑兵,此人后来更是挟持了宁王,得到了他手下的大批骑兵精锐。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的机动性非常恐怖,他能够灵活穿插于各军之间。
——而且这里的提一句,历史上燕王朱棣后勤其实极度困难,多数情况是因粮于敌,李景隆成了著名的运输大队长,他其实不需要担心后勤问题。
实在不行,还能三匹马配一名士兵,一匹带水,一匹带粮草,一匹驼人 ,所以其实他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朱棣还面临着巨大的困局,他虽然数次胜利,但敌人却屡败而不退,因此想要解决困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冒险赌一下,实行斩首行动,一举击垮南京城防。
因此,朱棣才会不顾所有的后方直接单刀直入,靠着骑兵的优势,甩开所有的后方追兵。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朱棣虽然甩开了山东的守军,但依旧还是被平安等明军主力追上,这才有了著名的灵璧之战。
——但比较搞笑的是,朱棣跑得快,所以先埋伏了对方一波,然后对方出现各种问题,朱棣的骑兵强的恐怖,对方的阵型乱了,朱棣大杀四方,然后从容打进南京城。
所以朱棣为何能够打破种种桎梏?关键在于他的骑兵跑得快。
但其实他也没有完全摆脱追兵,只是因为他的实力强的可怕,从开战以来就没有输过,而且不想跟别人拖时间罢了。
所以普通人学朱棣那就是一个死,该打城池还是得一个个老老实实打过去,老祖宗的智慧不会骗人的。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
汉武帝时期的长城,以及明朝末年的山海关,其实长城无法阻挠匈奴入关抢劫,山海关也无法阻止后金入关......
那么为何长城和山海关还是那么重要?
——原因很简单,只要有长城和山海关在,游牧民族只能抢一票就跑,如若不然,他们就能大举入主中原,例如后来的吴三桂开关迎敌。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城池,作用或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但没有它,在战争中还真的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