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乱世里,刘备一生错过的三位帅才,每人都不输诸葛亮

三国乱世里,刘备一生错过的三位帅才,每人都不输诸葛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91 更新时间:2024/1/26 11:30:03

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便体现出了刘备对待有才之人的谦逊与爱重,面对当时并无举世才名的诸葛亮,在吃了两次闭门羹之后,他也能保持着同样尊敬的心情前往拜访。

面对刘备的诚心诚意,诸葛亮也为这份珍重的诚意给予了最好的回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成为三雄之一,乃至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着平庸的刘禅,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的崛起无疑是有诸葛亮这位能臣帅才的辅助,但也有人这样说,刘备曾经错过了三位才能堪比诸葛亮的帅才,如果能够招揽这三位入麾下,那么蜀国的结局绝对不会是史书上记载的那样。

长寿的田豫

我们要讲的第一位能臣就是三国时期的田豫,熟读过三国的人应该知道,田豫效忠于曹操,为魏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田豫这一生素行节俭,据说他在任期间从不奢侈行事,就连朝廷的赏赐和其他人送来的礼品他也会分发给手下的部众们。而田豫本人家境贫寒,联想他的慷慨大方,更是难得。

既然说田豫是刘备错过的一位帅才,那么田豫的优点就不止于他的品行了,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凡是田豫任职的地方都会得到妥善的治理,民众安居乐业,无人不称赞田豫的仁政。

不仅如此,田豫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为魏国镇压了北疆的游牧民族。在魏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为了整顿边防平定动乱,魏文帝任命田豫为持节,作为守疆大吏田豫立下了汗马功劳,连他的儿子田彭祖也承袭父亲衣钵,成为了大魏不可或缺的臣子。

那么为什么说是刘备错过了田豫这个能臣呢,原来,在三国争霸的最初,田豫就是跟随着刘备想要干一番事业的。

而田豫离开刘备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并不是因为二人决裂,而是田豫在跟随刘备时期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为了母亲他才选择回到家乡,所以才不能跟着刘备一起光复汉室。

刘备也多次为田豫的离开而叹惋,就像田豫离开时刘备曾经说过的那句“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田豫没有跟随刘备,怕也是刘备心中一直郁闷的事情了吧。

仁臣袁涣

这第二位则是曹操手下以敢谏直言而著名的文臣袁涣。

袁涣出身于陈郡袁氏,其父是东汉时期的司徒袁滂,父亲身任要职,袁涣从小便耳濡目染,有自己的为臣之道。他在任期间,曾多次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向曹操谏言,且他言辞恳切,有条有理,让曹操也不禁为之动容。

在他的主持下,魏国推行礼仪,普及普通民众,又处处施以仁政。国之根本为民,袁涣一系列举动正是为魏国发展打下了根基。

袁涣去世后,曹操悲痛不已,泣泪多日,赏赐诸多珍贵之物给其家人,就连后来魏文帝曹丕继位后也对这位开国功臣数次给予加封。

而袁涣这一生最感激的人却不是他的君主曹操,而是刘备。

袁涣早年的仕途并不如后来那般顺利,而他的转折点就是刘备在任豫州牧的时候推举了袁涣做秀才,所以这一份恩情一直被袁涣铭记在心。

在投奔曹操之前,一直跟随在吕布的麾下,一次吕布因刘备受挫,所以想要袁涣帮他辱骂刘备。

面对袁涣的拒绝,吕布大怒,甚至用性命要挟袁涣。袁涣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劝解道:“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

面对这一番言语,吕布深觉羞愧,可见原袁涣品行之正直。

所以人们也经常感叹,主张仁政的袁涣,若是与以仁德著称的刘备一起兴复汉室,恐怕三国时期又会出现不一样的政治格局。

刘备的拜把子兄弟牵招

这第三位帅才或许没有前两位的名气那么大,他就是很少为人注意到的大将牵招。

和前两位一样,牵招也同样是曹魏的一名人才。

“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这是魏国的陈寿曾经对牵招的评价,可见作为将领,田豫对魏国的贡献不可谓之不大。

这样一位人才,他和刘备的渊源却很深,很多人都想不到,他其实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疑惑了,桃园结义那么出名的剧情,刘备不是只有关羽和张飞两个结拜兄弟吗?

其实刘备和牵招两个人是发小,他们幼时便相识,所以在少年时期便已经结拜成为义兄弟。

只可惜他们长大之后便分道扬镳了,如果牵招也能像张飞和关羽那样辅佐刘备的话,或许现在的桃园结义三兄弟会变成桃园结义四兄弟呢。

这就是刘备一生错过的三位帅才了,其中比较巧的是这三位帅才后来都投入了曹操的麾下,拥有如此多的人才,或许这就是魏国能够在三国鼎立中取得优势的原因。

如果刘备能有曹操这样的手段收纳这些人才,他光复汉室的理想应该很快就会实现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书法曝光,水平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年谱,记录一代智圣非凡经历! 张晓刚 ||应邀到马来西亚宣传诸葛亮文化 历史纪录片《诸葛亮》,4集全,珍藏版! 南阳知府顾嘉蘅,五任之地话躬耕地 郭沫若五次为南阳题墨宝 于右任挥毫珍贵视频,罕见! 于右任题额“诸葛庐”:提振民族抗战士气 雨夜,岳飞,卧龙岗,奋笔疾书《出师表》! 南阳《汉张景造

  • 农妇:我有了,怎么办?朱元璋:有了来找我,后儿子和朱棣起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朱元璋和农妇的儿子,朱元璋与朱棣什么关系

    可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的。封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就是坐拥天下九五至尊之位的皇帝,皇帝作为国家的掌权者,虽然不可以随意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但是在自己的私人生活方面却不受封建标准的限制。古代普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众多嫔妃,甚至可以四处留情。历史上许多皇帝到处拈花

  • 如果生在汉朝之前赵云该称“恒山赵子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历史——《大地中国》新书分享会时间:4月7日19:00—21:00形式:线上直播嘉宾:韩茂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地中国》作者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持:陈晓珊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近一个世纪之前,历史地理学前辈顾颉刚、谭其骧先生曾经说:“历史如同演剧,地理就是

  • 别再被骗了,严子陵和刘秀怎么可能是同学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严子陵和刘秀是同班同学吗?怎么可能呢?我们来算一下啊!严子陵出生于公元前39年,刘秀出生于公元前6年。做一个简单的减法,两个人相差了33岁。33岁,当老师都绰绰有余了。严子陵和刘秀的感情再深,也不可能留三十多年级,就只为与刘秀同窗几载。《后汉书》中说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所谓游学,自然是

  • 水浒传无黑点人物,宋江都敬他三分,其实没啥鸟用,一个摆设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可惜,这么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其作为却极其简单。这从他的绰号就能看出。卢俊义被江湖好汉称为“玉麒麟”。这个绰号听起来很好,细细一想则不然。众所周知,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向来被视为祥兽。既是祥兽,自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是被摆在家里装点门面、讨个吉祥而已—从古至今,谁见过麒麟发威?谁听过麒麟伤人?同样是

  • 水浒传,如果把“武松”的名字换一下,你可能会觉得他很讨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水浒传有关武松的六个事件,潘金莲和武松第一次见面,八三版武松1至8集免费观看

    当时,武松生病,正在自己生火,柴进对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待的地方。武松还为此忿忿不平,其实你把武松当时的行为放到现在,让你身边有一个武松这样的朋友,你也不喜欢。先看看,武松是怎么来的柴进庄园。武松在跟人斗殴的时候误以为伤了人命,负罪潜逃,来到了柴进的庄园。按照武松的性格来看,寻衅滋事的事情恐怕没少

  • 曹刘孙三人在讨伐董卓时的惊艳表现,从这时起,奠定了未来的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89年,董卓入主洛阳,废立皇帝,滥杀无辜,在东汉国都推行了一系列恐怖统治,引发天下震怒。当年十二月,东郡太守桥瑁为了能够号召天下义兵讨伐董卓,谎称自己接到了京师三公送来的求救书信,顿时将整个讨董事业推上了高潮。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等纷纷起兵,共同

  • 死囚即将问斩,朱元璋:你姓啥?死囚:姓范!朱元璋:免死五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有一个御史犯下死罪,不日将被斩首示众。在行刑前,朱元璋兴致突起,询问罪犯的身份来历。犯人范从文乖乖答道,自己姓范,是苏州吴县人士。听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什么,急着问他可是范文正公的后代,范从文答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沉思。在经过思量后,朱元璋随即表示刀下留人。既然他是忠臣之后,就免他死罪,未来

  • 此人被抄家时,锦衣卫无不落泪,后被冤杀,百姓一时间泣不成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对于明王朝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年份,明英宗听从太监王振的话,率兵20万出征,最后于土木堡被全部歼灭,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命于此,皇帝被俘,消息传到京城,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迁都,有人建议议和,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发声”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于谦过人的勇气下

  • 马邑之围:汉武帝出动30万大军,却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王朝在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后,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策略,转而对匈奴实施打击。为此汉武帝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安排,并在公元前133年发动了马邑之围,也即调动30万大军来埋伏匈奴。一具体来说,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