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七次下西洋真实目的何在?《明史·郑和传》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郑和七次下西洋真实目的何在?《明史·郑和传》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65 更新时间:2024/3/12 15:39:40

在这以后的三十年里,这支由“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特混舰队先后七次航行于东起中国的台湾省,南至爪哇,西到赤道之南的非洲东海岸,北抵波斯湾、红海及默加(麦加)的浩浩的大海上,历尽了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在时间上,他们比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公元1487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都要早上七八十年。比麦哲伦1521年环行世界到达菲律宾要早上110年。

耗时如此之长,耗资肯定也是巨大的,这样的航海远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像哥伦布等人那样攫取巨额黄金吗?答案肯定不是。看现有的史料,恰恰相反,因为每次航海明王朝都要支出无数的金帛财物,作为对沿途各小国君主的赏赐。

是为了土地吗?也不是,大明朝与他的前任元帝国不同,从来没有对海外存有领土野心。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史.郑和传》上有十二个字的解释:“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纵迹之”。这十二个字,或许可以成为拨开这段若隐若现的历史迷雾钥匙。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那个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不惜劳民伤财,就是为了搜捕建文帝朱允炆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当然知道,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他还有个哥哥叫朱雄英),在朱标薨逝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这让他的叔叔们很是不爽。

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朱允炆于同月辛卯日即位。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馋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的燕王朱棣说先发难,开始了强词夺理的“靖难之役”。

朱棣很尊敬大哥朱标,却不太瞧得起侄子朱允炆。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祖孙三人一起饮酒对句,朱允炆的对句差点没把朱元璋气个半死,而朱棣的对句,让朱元璋转怒为喜。

那次对句很有意思,朱元璋出的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偏着脑袋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对的则是大气磅礴的“日照龙鳞万点金”。

据说那天以后,朱元璋想以朱棣取代朱允炆,但是一些老臣死命谏阻,储君才没有换人。

朱棣朱允炆这对叔侄互相看着不顺眼,都恨不得一把掐死对方,所以建文帝削藩令一下,朱棣马上整顿兵马杀向了京城。

这场靖难之役打了差不多四年,最后以朱棣胜出告终,朱允炆的去向,则成了一个谜。

坊间传说,朱允炆无处可逃的的时候,一个老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前,留下了一个盒子,那个盒子只有大难临头时才可以打开——那里面有救命的锦囊妙计。

朱允炆打开箱子,里面并没有什么“锦囊”,而是僧帽、僧鞋、袈裟,还有白金十锭。在这些东西上面,有三张度牒,箱子里的盖上有两行朱书大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这正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亲笔。

出了鬼门,外面是一道深三丈,宽十丈的护城河。正在惶恐的时候,见对面驶出一条船来,从船上走下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士,他就是神乐道士王昇。

上了船的朱允炆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就成了明成祖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所以才有人说郑和七次下西洋,目的就是“踪迹建文”——这也可能是后人抹黑朱棣的说法: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出动数万人的船队,七次扬帆远航,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个家族四起四落,纵横两汉朝堂三百年,比汝南袁氏还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个家族比汝南袁氏牛,从西汉到东汉,纵横朝堂300多年,出过3位皇后、1位开国功臣、3位大将军和数量惊人的两千石高官,而且不管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是新莽末年的“群雄逐鹿”,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这个家族都有人能站出来“欲安其国”。这个家族便是扶风窦氏,即使到了南北朝后期,依

  • 汉朝时匈奴已无后顾之忧,成为西汉的极大威胁,故汉武帝必须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汉武帝却一反传统,组织了多次远征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后世史家往往批评武帝劳民伤财,可谁又认真思考过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苦衷呢?征和四年(前89年),因贰师将军李广利败降匈奴,数万汉军将士葬身异域,孝武帝刘彻颁下了这份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

  • 为啥要克制情绪?你看被朱棣和曹操处死的大臣,家人结局的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棣的老婆一览表,朱棣和曹操谁更厉害些,朱棣读di还是li

    公元1402年,打进南京城的朱棣,让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方孝孺投降,并为自己即将准备的登基称帝拟写诏书。可方孝孺拿起笔来,却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朱棣看后不禁勃然大怒道:你不怕诛你九族吗?此时的方孝孺非常激动,他张口便回道:诛我十族又何妨?朱棣可是个狠人,十族就十族。于是在父族、母族、妻族九族外,朱棣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金牌背面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善长临死为什么替朱元璋说话,朱元璋初次遇李善长,朱元璋李善长经典片段

    在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众多英雄中,虽然李善长的名气远不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但论功行赏,他被朱元璋视为第一英雄.然而,这位价值连城的英雄还是被朱元璋杀死了。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乞求一条生路。没想到,朱元璋冷笑道,你看看金牌背面写的是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获得免死金牌的李善长最后还

  • 汉朝初年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黄老思想的负面因素使儒家逐步独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汉初虽然由于统治需要而采用黄老思想,但儒学也在积蓄力量,不断发展,逐渐复兴起来,成为汉初显学。西汉开国之初,满目疮痍,城乡破碎,土地荒芜,民生凋敝,饿殍载道,整个民族在死亡线上挣扎。广大人民群众亟望安定,休养生息。要想巩固统治,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安定民心,休养民力。秦因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导致灭亡

  • 朱元璋那么残暴,为什么能坐稳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那么残暴为啥没人推翻他,朱元璋真的很残暴吗,朱元璋有多厉害

  • 汉朝为制约藩王和朝臣而引用外戚,多出幼主也是外戚常专权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外戚本来只是通过婚姻关系同皇室结成的亲属关系,原本离权力的中心很远,不过由于加强皇权的需要,皇帝们通常会将一些重要的权力授予外戚,以打压宗室和重臣,从而导致对皇权威胁最小的外戚,掌握权力之后,又成为了皇权的一大威胁。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原因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无论是何种势力的存在或是崛起,其围绕

  • 汉景帝阴毒狠辣睚眦必报但也为汉朝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二太子“互搏”名场面文帝刘恒登基后,前面代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相继以肉体死亡的方式让位,作为皇帝当下排序中的长子,刘启被群臣公推为太子。为了加强关系、联络亲戚间的感情,有一年,远在东南方的吴王刘濞派自己的太子刘贤进京进修,刘贤与太子刘启是一辈人,汉朝廷就安排他俩一起玩耍。两个年纪相仿的人很快打成一片,

  • 《水浒传》中,108好汉中排名倒数第一的人,怎么也不提出抗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水浒传里108条好汉排名,水浒传108位好汉的正确排位,水浒传108位好汉中谁排第七

    众所周知,梁山英雄有108人,第一名就是“及时雨”宋江。那么,我相信最后一个人可能知道的不多,毕竟人往往是“记好不记坏”的。其实,梁山的最后一席叫段景住,绰号“金狗”。有时候再卑微的人,也能成功逆袭。”段景住作为梁山英雄中一个没有大本事的小人物,却在乱世立下了不小的功绩,而他与梁山的缘分,也不得不从

  • 汉景帝诛杀晁错使七国丧失进兵的借口,最终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名叫晁错。晁错是汉景帝朝的御史大夫,早在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就被分派给刘启,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家令,可谓半个老师。刘启很信任晁错,即位不久就提拔他当了御史大夫。当上仅次于丞相和太尉的大官后,晁错马上给皇帝上了一道《削藩策》。藩就是藩王,意思是,要把汉朝封在外面的诸侯的土地拿回来一点。晁错看上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