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以后的三十年里,这支由“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特混舰队先后七次航行于东起中国的台湾省,南至爪哇,西到赤道之南的非洲东海岸,北抵波斯湾、红海及默加(麦加)的浩浩的大海上,历尽了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在时间上,他们比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公元1487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都要早上七八十年。比麦哲伦1521年环行世界到达菲律宾要早上110年。
耗时如此之长,耗资肯定也是巨大的,这样的航海远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像哥伦布等人那样攫取巨额黄金吗?答案肯定不是。看现有的史料,恰恰相反,因为每次航海明王朝都要支出无数的金帛财物,作为对沿途各小国君主的赏赐。
是为了土地吗?也不是,大明朝与他的前任元帝国不同,从来没有对海外存有领土野心。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史.郑和传》上有十二个字的解释:“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纵迹之”。这十二个字,或许可以成为拨开这段若隐若现的历史迷雾钥匙。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那个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不惜劳民伤财,就是为了搜捕建文帝朱允炆。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当然知道,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他还有个哥哥叫朱雄英),在朱标薨逝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这让他的叔叔们很是不爽。
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朱允炆于同月辛卯日即位。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馋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的燕王朱棣说先发难,开始了强词夺理的“靖难之役”。
朱棣很尊敬大哥朱标,却不太瞧得起侄子朱允炆。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祖孙三人一起饮酒对句,朱允炆的对句差点没把朱元璋气个半死,而朱棣的对句,让朱元璋转怒为喜。
那次对句很有意思,朱元璋出的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偏着脑袋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对的则是大气磅礴的“日照龙鳞万点金”。
据说那天以后,朱元璋想以朱棣取代朱允炆,但是一些老臣死命谏阻,储君才没有换人。
朱棣朱允炆这对叔侄互相看着不顺眼,都恨不得一把掐死对方,所以建文帝削藩令一下,朱棣马上整顿兵马杀向了京城。
这场靖难之役打了差不多四年,最后以朱棣胜出告终,朱允炆的去向,则成了一个谜。
坊间传说,朱允炆无处可逃的的时候,一个老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前,留下了一个盒子,那个盒子只有大难临头时才可以打开——那里面有救命的锦囊妙计。
朱允炆打开箱子,里面并没有什么“锦囊”,而是僧帽、僧鞋、袈裟,还有白金十锭。在这些东西上面,有三张度牒,箱子里的盖上有两行朱书大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这正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亲笔。
出了鬼门,外面是一道深三丈,宽十丈的护城河。正在惶恐的时候,见对面驶出一条船来,从船上走下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士,他就是神乐道士王昇。
上了船的朱允炆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就成了明成祖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所以才有人说郑和七次下西洋,目的就是“踪迹建文”——这也可能是后人抹黑朱棣的说法: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出动数万人的船队,七次扬帆远航,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