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为制约藩王和朝臣而引用外戚,多出幼主也是外戚常专权之因

汉朝为制约藩王和朝臣而引用外戚,多出幼主也是外戚常专权之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338 更新时间:2024/3/4 1:02:38

外戚本来只是通过婚姻关系同皇室结成的亲属关系,原本离权力的中心很远,不过由于加强皇权的需要,皇帝们通常会将一些重要的权力授予外戚,以打压宗室和重臣,从而导致对皇权威胁最小的外戚,掌握权力之后,又成为了皇权的一大威胁。

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原因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无论是何种势力的存在或是崛起,其围绕的中心都是皇权,要么为了争夺皇权,要么为了保卫皇权。在封建社会,常常以宗族—大臣—外戚为三股势力,相互制约,巩固王权。

①制约刘氏藩王

汉朝初立之时,为了巩固刘氏一族对江山的统治,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还大肆分封同姓王,企图依靠宗法制度之下的血缘关系维护刘氏江山,不过事与愿违,在宗法制早已不复存在的西汉,外封的藩王成了中央皇权最直接的威胁。《史记》就记载过“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刘氏藩王对中央的威胁越来越大,除在中央的皇帝,为了制衡这支宗族力量,自然将眼光放在了自己的另外一支亲属,与皇帝有着姻亲关系的外戚之上。所以皇族外戚,在皇帝的重用下逐步掌握大权。

汉朝疆域图

对外戚的重用,汉朝的皇帝都有着相同的考量,外戚之所以能够掌权,全赖皇帝恩宠,必须依附于皇帝才能获得权力。而且在法律道德上,外戚也没有夺得皇位的基础,因此重用外戚辅佐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外戚走上政治舞台,为外戚专权创造了基础。

②制约朝廷重臣

西汉建立之初,汉承秦制,以三公九卿制为国家政治制度,在这个政治制度之下,朝廷运作的核心是丞相,丞相总领全国政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书》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对皇权造成了极大威胁。

到汉武帝时期,对丞相制进行了改革,以三公代替丞相,设以大司马为首的“中朝”统管国家大事,成为决策层;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仅仅是处理政务,成为了受命于中朝的执行者。

而这新的百官之首“大司马”,自然由皇帝所重视的外戚担任。汉武帝以后,官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均由外戚担任,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光皆是其中代表,此后大司马大将军这一要职,皆由外戚担任。

③皇帝年幼与托孤外戚

汉朝外戚频频干政,几乎全部出现在幼帝时期,西汉时期的吕后、霍光、王莽,以及东汉时期的多次外戚干政,均发生在皇帝年幼,外戚为托孤大臣的时期,而又成年皇帝继位的时期,几乎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

吕雉

比如高帝驾崩之时,向吕后托孤;汉武帝驾崩时,向霍光托孤;王莽时期,在位的几位皇帝都是幼年。而东汉时期,自第三位皇帝汉章帝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幼年继位。最年长的汉安帝13岁继位,最年幼的汉殇帝继位时仅三个月。《后汉书》说:“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新皇年幼,为保证国家和皇权的稳定,防止宗室藩王夺权,以太后为主外戚集团,为确保皇权,太后临朝辅政,让自己的亲族父兄分掌朝廷大权来辅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外戚逐渐掌握大权,形成了外戚专权的现象。

汉朝外戚干政的影响

1、外戚专政的积极影响

①稳定政局,发展经济

汉初的吕后专政,吕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压地方藩王。进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汉初的政局。而汉武帝之后的霍光专政,更是认真辅佐幼帝,发展经济,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汉书》评价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霍光

西汉时期,三个主要的外戚专政时期,都注重发展经济,与东汉时期的外戚乱政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的外戚,把握国家权力,做的也是为国为民之事,尤其以霍光为代表,深得民心。

②选拔人才,治理国家

外戚为了稳定政权,使自己获得稳定的权力,在治国方面也是非常上心的。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大量选拔出身卑微的人才,以同当朝权贵形成对抗的力量。为当时寒门跻身统治阶层创造了条件,为政坛注入了活跃的新生力量。

2、外戚专政的消极影响

①权力斗争激发政局动乱

大权在握的外戚,甚至掌握着皇帝的立免,可见外戚权力之大。外戚专权,皇权旁落,外戚势力同宗族势力夺权,年幼的皇帝成年后,又利用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争权,结果宦官专权,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局动乱。

刘贺

以霍光和刘贺之间的斗争为例,双方进行斗争之后,“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

②外戚肆意剥削激化社会矛盾

外戚专权为的是权力,以及权力背后的经济利益。对权力的争夺,仅仅靠外戚是不够的,于是大权在握的外戚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加剧朝堂动乱。夺得权力后追逐经济利益,利用权力盘剥百姓,兼并土地,激化社会矛盾,两汉的灭亡,与外戚专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外戚的政治势力同宗室的亲戚,其中主要是后妃的地位和权力的高低消长,不过外戚专权的根本原因,依旧是中央集权下的皇权斗争。外戚专政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历代都是屡禁不止,只不过程度不一,外戚专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汉朝外戚专政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景帝阴毒狠辣睚眦必报但也为汉朝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二太子“互搏”名场面文帝刘恒登基后,前面代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相继以肉体死亡的方式让位,作为皇帝当下排序中的长子,刘启被群臣公推为太子。为了加强关系、联络亲戚间的感情,有一年,远在东南方的吴王刘濞派自己的太子刘贤进京进修,刘贤与太子刘启是一辈人,汉朝廷就安排他俩一起玩耍。两个年纪相仿的人很快打成一片,

  • 《水浒传》中,108好汉中排名倒数第一的人,怎么也不提出抗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水浒传里108条好汉排名,水浒传108位好汉的正确排位,水浒传108位好汉中谁排第七

    众所周知,梁山英雄有108人,第一名就是“及时雨”宋江。那么,我相信最后一个人可能知道的不多,毕竟人往往是“记好不记坏”的。其实,梁山的最后一席叫段景住,绰号“金狗”。有时候再卑微的人,也能成功逆袭。”段景住作为梁山英雄中一个没有大本事的小人物,却在乱世立下了不小的功绩,而他与梁山的缘分,也不得不从

  • 汉景帝诛杀晁错使七国丧失进兵的借口,最终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名叫晁错。晁错是汉景帝朝的御史大夫,早在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就被分派给刘启,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家令,可谓半个老师。刘启很信任晁错,即位不久就提拔他当了御史大夫。当上仅次于丞相和太尉的大官后,晁错马上给皇帝上了一道《削藩策》。藩就是藩王,意思是,要把汉朝封在外面的诸侯的土地拿回来一点。晁错看上了哪

  • 汉景帝虽提出让刘武即位但借助大臣们的反对使窦太后打消此念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每人都有思乡情结,窦漪房是赵国人,自然想被分配到家乡赵国,为此她还专门找了主事宦官通融。可能是这些宦官和汉元帝的画师是一路货色,不见兔子不撒鹰,所以窦漪房被送到代国。赵国都城邯郸,代国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千里之遥的距离让窦漪房望断天涯,以泪洗面。好在代王刘恒一眼就瞧上了楚楚动人的窦姑娘,而且爱得

  • 吴惟忠:他是戚继光的副将,朝鲜人尊称他为“天将”,日本人称他为神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吴惟忠1559年九月一天,当时担任浙江都督的戚继光来到义乌的吴坎头村募兵,吴坎头村几乎全村青年在一名叫吴惟忠的人带领下基本都参加了戚继光的队伍。这一年吴惟忠二十六岁。义乌成为了戚家军的重要兵源,据《义乌县志》载:万历十九年(1591年),全义乌人口只剩下71497人。义乌人口比明朝初期减少了一半以上

  • 汉景帝为弱化惠帝而给刘邦、刘恒加庙号,汉朝庙号多与政治博弈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汉景帝没有庙号,一般认为是因为他的功德不够,不配追尊庙号。但其实,景帝没有庙号可能单纯只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导致的。因为西汉虽然也和其他朝代一样,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庙号追尊逻辑。但这只是原则,不是标准。在西汉,老皇帝驾崩了,要不要上庙号,上什么庙号,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标准。比如说刘邦。他死后,按

  • 汉文帝足够聪慧且功臣并无扶植傀儡想法故文帝未成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诛吕功臣们没有扶植一个傀儡皇帝的念头。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政府,西汉初期的社会不存在相应土壤。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阶层建立起的政权。汉高祖的出身无需多言,有的史学家甚至认为,作为底层百姓,他的本名就是根据排行而来的“刘季”(而不是字),后来君临天下才改为“邦”——意即邦国。这种观点有一

  • 1641年,李自成崛起,松山之战,张献忠杀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崛起经过去年的整军之后,李自成部队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口号的影响之下,拥护李自成的底层农民,越来越多,再加上宋献策,李岩等人的辅佐,李自成很快重新攻入河南,并且打下了洛阳,这个战略要地。李自成攻下洛阳之后,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拿走了所有的钱粮物

  • 汉惠帝过于仁弱加之吕后的强势使其在位期间几无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盈年少登基继位,汉初奉行黄老主张清静无为,所以也没有太大动静闹腾。而且刘盈这个人的确与刘邦所说的那样,性格过于孱弱无力,反而是其母亲吕太后相当强势霸道。惠帝时期的朝堂基本都是吕后说了算,大事小情都基本都是吕后在处理,刘盈这个皇帝被当成了空气。刘盈是汉太祖刘邦与结发妻子吕雉的独子,历史上的刘邦擅世故

  • 朱棣的胜利证明“古代城池可绕过”,却很少人这样干,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棣的老婆一览表,朱棣是怎么攻入南京的,朱棣的棣怎么读

    一、朱棣靖难时绕过城池取胜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曾经有一个悬案......燕王朱棣在靖难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山东困局,还一度陷入到痛苦的攻城战中,而且他本人也差点被千斤闸给压死。但是,姚广孝却告诉他:拿下南京不一定要攻破山东坚城,可以直接单刀直入夺南京。于是就有了后来传奇的灵璧之战,朱棣一举攻破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