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阿拉伯人对唐朝时期中国人和印度人卫生状况的比较

阿拉伯人对唐朝时期中国人和印度人卫生状况的比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09 更新时间:2024/1/16 14:22:21

关于入厕方面的: “

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国造的纸擦。”(页11)“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不做大净的:中国人解过大便以后,只用纸擦一下。印度人每天只在午饭前洗一次,然后才去拿食物。

”(页23)

所谓“做大净”,即是全身洗浴。与此相对应的是所谓“小净”,就是洗浴下身。“大净小净”,都是伊斯兰教对教徒的规定。中国人是不讲这一套的。又说:“

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都不做割包皮的手术。

”(页23)

还说,“

中国人习惯站着小便,一般老百姓是这样,侯、将军、高官、显宦们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使用了一根涂了油漆的木管。这木管约莫一肘之长,两端有孔,上面那个孔稍大一些,用来套住阴茎。要小便时,两脚站着,把木管的小端伸出身外,就可以把尿撒在管子里了。中国人认为,这样小便于身体有益。据他们说,凡膀胱疼痛,或撒尿时感到胀痛的结石病症,往往是因为坐着小便引起的,所以只有站着小便,膀胱里的尿才能完全排了出来。”

(页120)这段记录最奇怪。为什么要把木管套在阴茎上,管子通哪里,都不清楚。这种风俗好象也没有其他佐证,但看起来并非为卫生准备,而属于医疗保健的范畴。

至于不割包皮,现在也还是这样。

关于饮食方面的:“

中国人吃死牲畜,还有其他类似拜火教的习惯。

”(页11)“中国人和印度人屠宰牲畜时,不是割其喉让血流出,而是击其头至死。”(页23)所谓死牲畜,原来是指先击其头而致其于死地的牲畜,并非腐肉。伊斯兰教的清规是先把牲畜的头割下来才食其肉,以避免把血吞下去。

关于居住方面的:“印度男人不和来月经的女人同房:甚至把她们从家里赶出去,以避免给她们所玷污。中国男人则不同,即使在月经期,也和女人同房,更不赶她们出去。”(页24)古代的不少民族都有这种禁忌,伊斯兰教徒亦然。史前的中国人也许有这种风俗,但唐代似乎已经荡然无存。

关于个人卫生方面的:“

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

”(页24)虽然在唐代的敦煌壁画里我们已经看见过刷牙的图像,但中国人保持口腔卫生的通常做法是漱口,有所谓“漱口茶”。普通人的刷牙只是近代同西方交往之后才有的事实。

关于住房方面的:“中国人房屋的墙壁是木头的。印度人盖房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在中国有时也用这些东西盖房。”(页23)“中国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制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编造东西一样。房屋建成以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这种用蓖麻子榨成的油剂,一涂到墙上,就象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页100)法本译者认为“藤条”当是竹子之误。

关于丧葬方面的:“

中国死了人,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尸内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则尸体放入沉香液和樟脑里。亲人要哭三年,不哭的人不分男女都要挨打。边打边问他:‘难道对死者你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坟墓相似,但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事实上,人们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第二天早晨,食物便不见了,故称是死者吃了。只要尸体停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的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取消,因为坟墓常常被挖,坟中什物都被盗走。”

(页16)把死者的棺材放在家中一年,无论如都于健康无益。

关于服装方面的:“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页10)“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一个女人头上,可多达二十个象牙或别种材料做的梳子。男人头上戴着一种和我们的帽子相似的头巾。”(页11)

但是整个看来,阿拉伯商人对中国的观感颇好:

中国更美丽,更令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区没有城市,而在中国人那里则到处是城墙围绕的城市。”

“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在中国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较为健壮,很少看到一个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个残废人,而在印度,这一类的人则是屡见不鲜的。”

“在印度,很多地区是荒无人烟的,而在中国,所有土地均被耕种,全国人口密集。”

“中国人比印度人好看得多,在衣着和所使用的牲畜方面更像阿拉伯人。中国人的礼服很像阿拉伯人衣着。他们穿长袍,系腰带,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披两块布当衣服,另戴金手镯和首饰作装饰。

”(页24-25)

正像本书法译者所说的那样,这些阿拉伯商人对中国和印度风俗的记载,并非由于“他们对外国习俗的关怀,而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法律规定了其信徒的‘社会行为’以至生活细节。因为外国习惯和他们本国风俗相近或者相反而引起伊斯兰教徒感情上的爱和憎。” 除了那些与伊斯兰教规明显冲突的风俗以外,比如吃不洁的食物,不做大净等等,看不出中国人在卫生方面有什么特殊落伍之处,相反,中国人的外观和城市面貌还颇引起外人的好感。

唐代的中国真的是非常整洁卫生吗?本书没有回答。读过这书,似乎真的是向往多于厌恶。也许是作者没有着墨的缘故吧!不过,书中也写到黄巢暴动的时候,“强者一旦制服弱者,便侵占领地,捣毁一切,连平民百姓也都杀尽吃光。”还说“这种(吃人肉的)事情,是中国风俗所允许的,而且市集上就公开卖着人肉。”(页97)又让人感到恶心和悲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连犯两个大错的他,竟得到十万大内总管的指点,凭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入冬以来一直无雪,一直爱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做了几坛罗天大醮,可要过年了,还是没有下雪。老话说瑞雪兆丰年,没有瑞雪,哪来的丰年,来年定是饥荒,民怨沸腾了。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嘉靖皇帝独自斋戒祈雪。可是到了正月十五凌晨三点了,一片雪花的影子还是没有见到。宫里的太监开始点灯了,点着点着,一个小太监发现一片

  • 琅琊王氏,,丞相王导:如何一手扶起东晋(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期,留了一个问题,按照王导的地位和权力,后期他对朝廷有没有做一些出格的事呢?哈!没有!王导这一生的职业生涯很漂亮!官拜丞相!前面不是说了吗,王导和司马睿是好基友,在司马睿即位那天,司马睿甚至邀请王导同坐御床,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你看看,什么叫“王与马,共天下”。皇帝让你坐,那是假客气,但凡有

  • 刘邦哭项羽,曹操哭关羽,顺治哭崇祯,哪一个哭得最真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刘备对自己人哭,却不是对敌人哭,本文这三个大人物,哭的却是敌人。刘邦和项羽,曹操和关羽,顺治和崇祯,可谓是三对生死大敌,但在敌人死了之后,刘邦、曹操、顺治,都曾哭过对方。只是,刘备之哭,算是一种谋略,演戏成分居多。那么,刘邦哭项羽,曹操哭关羽,顺治哭崇祯,哪一个哭得最真诚,哪一个哭得最虚假呢?

  • 唐高宗李治并非傀儡,一个“骗”了我们一千多年的伟大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历史上哪个时期将军当的最有追求,最有干劲,也最无二心,唐高宗时期。既有皇威,又给将军面子(苏定方),还能给大将上药(王方翼),和将军开玩笑(薛仁贵)。军法严但是也有情面(薛仁贵大败并没有死)。他的时代,修著了《永徽律》,编了《唐本草》KO了高句丽,灭掉了西突厥,而且还教训了小日本,将汉族人控

  • 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屡次干预朝政,为何在丈夫心中无可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马氏祖上原是富裕之家,因乐善好施,导致家里逐渐贫困。马氏自幼丧母,父亲身兼母职,尽心教导马氏。而马氏从小就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快,因此小小年纪便能诗会画。后来,马氏父亲因为要躲避仇人追杀,为了女儿的安全,他只能将其托付给好友郭子兴照顾。没多久,马氏父亲便客死异乡。好在郭子兴夫妇对马氏视如己出,不仅继续

  • 34年前,一山东妇女效仿武则天“称帝”,4名男子被纳为皇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哪个皇帝废后娶武则天,山东一妇女效仿武则天,女帝武则天的未解之谜

    武则天一直是后世颇有争议性的话题人物。有人说她为了登基“不择手段”,在位时重用酷吏,对朝中上下施行高压统治。也有人说她同样给唐朝带来了繁荣安定,维系了贞观之治的盛况。最后还能将皇位交还给李治,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是非功过暂且放一边,武则天无疑是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女性。而她的人生也是让后世无数女性心驰

  • 明朝皇帝朱棣曾烧了一件世界“最”大的琉璃器,因这个原因毁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为人心狠手辣,但却精通兵法,正因如此,他才会发动靖难之役,从朱允炆手中,夺取皇权。朱棣身上有个历史性谜团,他的亲生母亲究竟是谁,按照朱棣给出的答案,他是马皇后所生,但

  • 武则天:唐朝第一位女皇的政治生涯和文化遗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经历武则天原名武曌,624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因为她的外貌并不出众,所以在她的童年时代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不过,她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政治头脑。她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和官员,这也让她接触到了当时政治和文化的最前沿。公元651年,武则天被

  • 郑和下西洋档案消失之谜,学者研究后感慨:乾隆不愧是历史毁灭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究竟去了哪里?根据内库档案写成的《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一段话,成为传统史学界的观点,即:刘大夏毁掉了郑和下西洋资料。三保(即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所谓“亦当煆之以

  • 65岁的朱棣,在龙塌前为何会说“夏云吉”爱我?夏元吉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原吉如何评价朱棣,朱棣为什么杀夏元吉,夏元吉与朱棣的下场

    古代会把一个大臣称作是“三朝元老”,来表明他的地位之崇高,毕竟一个大臣能够得到三位帝王的认可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而明朝却有一个大臣,经历了五个朝代,朱棣在临死前都还在想着他,真的是十分的厉害了,这个大臣就是夏元吉,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夏元吉幼时在学习方面很是努力,因此很有才华,明太祖的时候他到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