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下西洋档案消失之谜,学者研究后感慨:乾隆不愧是历史毁灭者

郑和下西洋档案消失之谜,学者研究后感慨:乾隆不愧是历史毁灭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6 更新时间:2024/3/8 21:34:33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究竟去了哪里?根据内库档案写成的《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一段话,成为传统史学界的观点,即:刘大夏毁掉了郑和下西洋资料。

三保(即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所谓“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就是应该烧掉,以断绝皇帝的这种下西洋的想法。当时,明宪宗想要消防明成祖朱棣,所以就让兵部找资料,做准备下西洋的准备。然而,刘大夏认为下西洋耗资无数,于国无益,所以就“毁掉”了这些资料。

后来,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连明朝人也这么看。万历时期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但作者又自称,本书荒诞不经),就将矛头指了刘大夏。到了近代,有更多的人认同刘大夏毁掉资料,比如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郑和之后再未有派遣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

刘大夏有作案动机,但有没有胆量呢?当时,刘大夏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车驾司郎中),对兵部条应该很清楚,按照明朝管理规范,刘大夏这一行为罪行当斩。更诡异的是,一年之后,刘大夏升任兵部尚书。

《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

不过,明朝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一言不合就骂皇帝,所以姑且认为刘大夏胆子大,敢于顶风作案知法犯法,最后还能瞒天过海,以至于把皇帝都蒙蔽了。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几十年之后,刘大夏有没有烧毁的郑和下西洋档案资料,却一本奇书给揭开了真相。

嘉靖年间,有一个叫茅坤的官员,职务也是车驾司郎中,他正在编写一本叫《武备志》的书时,就曾查阅过《郑和出使水程》(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主要就是这本书)。如今还能看到,这本书中就收录有《郑和航海图》——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显然,刘大夏没有毁掉资料,可能是藏匿了起来,后来又放了回去,不然茅坤如何能看到《郑和出使水程》等资料?有学者感慨,难怪不是刘大夏,《武备志》清楚的给出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武备志》(乾隆时期成为禁书)是一本奇书,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虽然知名度不算高,但却记载了从春秋到明代兵学的各个方面。这本书不属于原创,但却是茅坤、茅国缙、茅元仪祖孙三代接力编修整理而出,全书一共有240万字。

既然刘大夏不是真凶,那么谁是罪魁祸首呢?有学者还提出一个看法,就是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发,可能这一批资料在乱军之中被毁掉了。

但这一观点,还是经不起推敲,原因很简单: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的《明史稿》中,就有不少郑和下西洋舰队规模、线路、以及技术装备等的描述。在《明史》定稿之后,郑和下西洋的描述,全部被删除了。

还有一个关键在于,《明史稿》中记载的下西洋内容,在明朝其他史书上没有。由此可以推断:清朝时期,《郑和出使水程》还在。

清朝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一书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旧港。但在如今正规史书中,却认为这一年下西洋是“停摆”。后来考古发现,这一记载是正确的。乾隆年间的这本书,如何知道300多年前的事?答案一目了然。

联系到乾隆在《明史》定稿之后,就将1000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销毁,只留下3000多份明朝中后期的资料,就很能说明郑和下西洋资料去向了。后来,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毁掉的存目(四库全书中记载被毁掉书籍的书名)和不存目书籍不计其数。

比如,《四库全书》存书仅仅3475部、79070卷,但存目焚毁6766部、93556 卷,毁掉的比保存的还要多,《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中,还不确定被删改了多少。

从乾隆之后,就再也没有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流出,说明乾隆才是毁掉档案资料的罪魁祸首。或许,乾隆自己都没注意,随手一勾,《郑和出使水程》就和无数明朝资料被销毁了。

乾隆的这一举动,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困惑,也让中国历史变得模糊起来。郑和下西洋的真相难觅,只是乾隆带来的麻烦之一,在《明史》中还有很多问题,无数原始资料被毁,如今很难确定明史记载的准确性,明朝虽然离我们不远,但现代人却始终难以看清。正因如此,所以有学者研究之后感慨:乾隆不愧是历史毁灭者!

所谓“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乱人心,欲乱人心,毁其太祖”,乾隆是一个高明的权谋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65岁的朱棣,在龙塌前为何会说“夏云吉”爱我?夏元吉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原吉如何评价朱棣,朱棣为什么杀夏元吉,夏元吉与朱棣的下场

    古代会把一个大臣称作是“三朝元老”,来表明他的地位之崇高,毕竟一个大臣能够得到三位帝王的认可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而明朝却有一个大臣,经历了五个朝代,朱棣在临死前都还在想着他,真的是十分的厉害了,这个大臣就是夏元吉,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夏元吉幼时在学习方面很是努力,因此很有才华,明太祖的时候他到太学

  • 《水浒传》中有十一位都头,三位幸免于难,两位倒在关胜刀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水浒传》中,一共有十一位都头,这其中有四位是梁山好汉,两位属于华阴县,还有两位属于郓城县,一位属于沂水县,一位属于房州,一位属于清溪县,一位属于兰溪县。本文根据出场顺序,对这十一位都头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和第二位:华阴县都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水浒传》中首次登场的这两位都头却都是无名无姓的

  • 明朝宦官擅权始于王振,止于魏忠贤,但也出过贤明太监怀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刚开始时,张太皇太后与“三杨”还在,王振不敢擅权,但随着正统初年,这些人相继去世,王振便将手伸向朝堂。同时,拉开明朝宦官擅权的序幕。后来明武宗时期的刘瑾,也深受皇帝信任,而且他的偶像就是王振。在明武宗的信任下,刘瑾不仅干预朝政,还与另外七名太监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时人将他们称之为“八虎”。再到后来明

  • 今人读的《将进酒》其实被改动过,原版的更狂,怪不得李白混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天宝三年之时,李白赶着马车离开了自己的梦寐以求的长安。在过去的一段岁月中,李白对入仕为官的理念甚为赞同,甚至勾勒出了自己的美好仕途。然而,皇帝却只当他是一个歌舞优伶,纵乐时呼来,纵乐后呼去,让李白彻底失去了对仕途的渴望之情,选择了流浪生活。经过一段岁月的官场生活,李白的心境变得更加开阔了,当然,与之

  • 李自成为何能拥军百万?他给百姓吃猪食,百姓感恩戴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一个消息由洛阳传来,迅速传遍了整个河洛地区,散向整个中原大地。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们都行动起来,他们老弱相扶,拖家带口,像流水一般蜿蜒流向洛阳,日夜不绝。他们都听到了同样一句话:闯王在洛阳开仓放粮。腐烂的粮食也能保命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胜利,拿下洛阳,杀了福王,李自成面对这样的

  • 如果你是刚上台的崇祯,该怎么做才能保住大明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祸不单行,在崇祯皇帝本来可以挽救的时候,小冰河时期到来了。自然环境不好,使得靠着农耕为生的百姓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和钱财,当他们的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的时候,便发动了起义,明朝的统治危在旦夕,并最终为李自成所灭。崇祯皇帝在都城被破之前,不愿意沦为敌人的俘虏,选择了自缢。在后面的日子里,虽然南明政权苟延残

  • 千古一帝李世民:复杂多面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得了皇位继承权。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他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他虚心纳谏,广招贤才,重视法制,节约用度,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他又善于用兵,先后灭亡了东突厥和薛延陀等北方民族的威胁,

  • 崇祯皇帝在突围无望,吊死煤山后,是谁给他入殓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那棵树,戏曲崇祯吊死煤山的内容简介,崇祯皇帝煤山殉国多少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夜,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在连续喝了几杯闷酒后,一剑砍倒袁贵妃,逼死周皇后,将女儿长平公主的左臂斩断。之后,崇祯皇帝企图混在太监中,从朝阳门而出,结果被大顺军中途拦下。出城未果的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好出玄武门,与宦

  • 孙思邈竟和李世民说:妻妾给我,冠袍给我,李唐天下给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仗打得太艰难了。李世民本想趁着隋朝末年的混乱,一举攻下天水,为父亲李渊建立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可没想到,天水城中的薛举父子竟然顽强抵抗,城墙坚固如铁,十万大军屡攻不下。李世民为了争取时间,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奋战,结果染上了风寒,一病不起。徐茂公已经从京城调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名医,可都没有效果。他心

  • 文仪携曾德慈登武功山进香求子,生下文天祥等七个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天祥曾德慈,海南兄弟文仪,佛山有文天祥后人吗

    曾德慈嫁给文仪之后,发现丈夫很喜欢读书,却没钱买书。曾德慈二话不说,就把娘家陪嫁的金首饰卖了,换钱给丈夫买书。这就是庐陵文化史上著名的佳话:“卖尽黄金只爱书,尽教冷口笑贫儒”。从卖金买书的典故来看,文仪和曾德慈感情很好。只可惜,两口子虽然感情甚笃,但是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子嗣。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