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古代人来说,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即便在比较正统点的影视剧中,也很少见到先射马的情况。而且,史书上不止一次记载,马中多箭依然飞奔如常,即使是军队里的弓箭手也不会这么干。古代社会不同于现代社会科技这么发达,没有那么多的高级优良的炮弹坦克,更没有枪械这些兵器,他们通常靠刀枪剑戟这些冷兵器走天下的。古代的战争还经常发展为白刃战,双方都贴身近战。虽然战争结束死伤的士兵非常多,但是马儿的存活率却很高。
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马匹价格昂贵,价值很高。古代社会出行靠两条腿赶路,可是路途遥远时根本不现实,可能还没赶到目的地就累死了。尤其是在战争中军令一定要传达及时,延误战机谁都负不了责,战场上也需要大量的骑兵,光靠步兵是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因此马匹在这种局势下显得异常珍贵,一匹好马甚至上千金,不杀战马成了军队交战的默认规则,获胜的那方在战役结束后就能获得对方所有的马匹物资。
二是射马的成功率极低。将士们没有现代社会先进的武器保护自己,只能穿着厚厚的铠甲和敌人血拼,而价格高昂的马儿更是要穿上铠甲。虽然这一身铠甲又厚又重,但一定程度上能保护战马的安全,且马匹的作用是带着将士们冲锋,更快打入敌人的核心。弓箭手们又被安排在军队末尾的地方,即使准头再好,这么远的战斗距离想要射穿这一身厚厚的铠甲的马儿也是难上加难。
三是马儿不容易被射死。马这种生物本来就十分高大,被选做战马的马匹更是高大威猛,脚步矫健。马儿不像人那么脆弱,一匹马通常要几头成年的狮子一起合作围攻才能被杀死,弓箭手一箭射死马匹根本是不可能的,有射马的时间早就能多杀几个敌军的士兵了。而且马是低级生物,没有人操控它也不会主动来攻击敌军,射死有主观意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古人的话不能全听全信,这句诗并不是像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还要结合实际来看,否则战争的胜利就是属于敌人的了。也许,杜甫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只是为了押韵而已。弓箭射马,还没有绊马索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