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夕,郭嘉提出十胜十败之说,深得曹操赞赏,但最重要的一点,郭嘉没有刻意点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主公之间的较量,自古昏君必败,贤君必胜,无一例外。如果把袁绍换成周瑜或者诸葛亮,那么官渡之战鹿死谁手,恐怕也就尚未可知了吧?
袁绍有张郃却不能用,非要重用颜良、文丑两个匹夫,这也是导致三军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易中天也曾指出官渡之战袁绍之所以惨败的四点重要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张郃、高览的倒戈相向。
那么张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居然成了能够左右战局的重要棋子之一。
实际上张郃真的很重要,这是袁绍帐下最有谋略的一个将军,行军打仗以巧变著称,曹操见了张郃来降,那是喜出望外,居然以“韩信归汉”来比喻张郃的投诚。
[var1]
这句话对一个将军来说,真的是受用无比,为将者,谁不希望像韩信一样统帅三军,叱咤风云,一举荡平天下呢?
当年读书至此,小编内心还是咯噔了一下,觉得曹操把张郃比作韩信,是不是不太恰当呢?是不是太高估了张郃呢?
韩信那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光芒万丈的人物,在当世还找不出一个对手能与之相比,就连西楚霸王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很多军事思想,对后世都有影响,堪称“兵仙”。那张郃何德何能,以韩信比之,岂不受之有愧?
张郃军中地位其实不高,后期才做到左将军的位置,和徐晃查不多,仅次于名将张辽。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把张辽或者徐晃比作“韩信”呢?
[var1]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张郃的用兵之计与张辽相比,更贴近韩信的风格,而张辽不是,怎么说呢?
张辽虽然智勇双全,但其用兵,还是偏向于猛打猛冲,讲究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一开始就以气势压制对手,犹如泰山压顶,先声夺人,无论是天柱山战役还是逍遥津战役,都体现了张辽用兵凶猛和神速的特点,这个风格,是类似于霸王的。项羽用兵,也是一鼓作气,破釜沉舟,技术含量不高,却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张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而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捕捉战机。他的勇武也对身边的战士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但就技术性层面而言,无疑张郃更高,这也是曹操将张郃比作韩信的缘故。《三国志》评张郃:识机变,善处营陈,料敌势地形,无不如计,自刘备、诸葛亮以下皆惮之,从张郃后期大战蜀汉的情形来看,此言非虚也。
[var1]
张郃善于随机应变和审时度势,从他几次单挑蜀汉名将就可以看出来了,战局吃紧时,他可以死磕张飞百十合不退,战局不紧时,他与赵云斗过三十回合就拍屁股走人了,战局明显对自己有利时,他敢于主动追击赵云,那一次赵云怀抱阿斗,与张郃狭路相逢,赵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张郃趁机赶来,因为他觉得胜利在望,斩杀赵云,大功一件。后来赵云被追得急了,马蹄坠落土坑,张郃挺枪而刺,但见红光一闪,那马跃出土坑,疾驰而去,张郃惊惧而退。
此战,让人感觉张郃无处不在,尤其在战局对己方有利的情况而下,他敢于单独领兵前去阻截,显示的是一流名将的审时度势和知己知彼,使人佩服。
张郃的实际武力有多高,还真的难以捉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上张郃武力比演义里肯定高出一大截,至少不会输给蜀汉那五个吧?因为演义是尊刘贬曹的,随曹被贬低的,还有张辽、张郃等一流魏将。
[var1]
上述之战足见张郃的审时度势。一代名将一切应以战局为重,而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什么时候需要挺身而出,死战不退,什么时候只需走走过场,完成任务,什么时候可以乘胜追击,什么时候应该且战且退,张郃全部了然于胸,这个才是张郃的过人之处,绝对不是那些匹夫能够相比的。
张郃乃曹操平时深爱之人,曹操爱的当然不是他的颜值,而是他的谋略,尤其在行军布阵,随机应变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军事素养,直逼当年用兵如神且多多益善的韩信了!
那么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