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741 更新时间:2024/3/31 12:23:36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功高震主——迫在眉睫

曹操小名“曹吉”,其生母史书已不可考。虽然童年不幸福,但幸运的是后成为三公之首曹嵩的养子,得以混迹于权贵之间,放浪不羁又才情满堂,家世、能力具是一流。被名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当时,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百姓起兵。在汉灵帝死后,外戚董卓把持朝政,曹操起兵声讨董卓,虽然结局失败,却逐渐占据大义的名号,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打败起义军,收降卒30万,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扩充,迈入领兵步阵的格局中。董卓被杀后,曹操接受部下建议迎接汉献帝,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虽为汉臣,实际上把持朝政。

▲汉献帝

其后又以帝王名义四处征战,先平定关东、关中一带;又火烧敌军粮仓,于官渡出击袁绍军队,奠定北方政权,后接管荆州,南下伐吴,虽大败于孙权,却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雄踞北方,于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魏王。

虽名为魏王,却几乎视献帝为玩物,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通过扶持傀儡帝王,一来占据大义,在法理上利于不败之地,若是废除帝王不过是徒增事端,无论起兵或是招降都颇受掣肘;二来兵强马壮,麾下名将如云,有让天下归心之熊志。彼时,老当益壮,心有青云之志。废帝与否并不会对自己产生更多有利的局面。

曹丕生于187年,彼时曹操32岁,也就是说曹丕和孙权是同一代人。是名副其实的“权宦之后”。然而,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就军事上而言,正是青黄难接之时,虽有其父曹操做的一系列的铺垫,但也难免出现权力下移动、声望下跌的局面,难免出现曹魏势力不稳的波动,此外还有刘备、孙权两大外患虎视眈眈,不得不进行防备,急需要“安定军心”以此解决当下的窘迫。而快速称帝走上天子的宝座,告诉部下为自己效力的前景是什么,水涨船高之下,文臣武将皆可雨露均沾,让大家感觉有利可图,从而笼络人心。形势所迫之下,的确实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事实上,曹丕在位这七年,三次伐吴的的过程中其亲信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也在不断地全面接掌军权,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地位。

在政治上,曹丕继承王位之后,为了缓和和士族的矛盾,改变吏治,变父亲曹操唯才是举的荐举制为九品中正官制。也就是让家世决定职位的高低,虽然从长远上看无异于腐蚀朝堂,但是在短时间而言自然得到了各个既得利益者的拥趸,世家门阀、官僚阶层对于这位继位者自然更加拥护。这种“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也正是因为其势力盘根错节,快速抱团取暖的特性,也可以短时间地达成了一统的意识,从而达到稳定局面的效果,也更加促进了曹丕称帝的结果。

在身世上,曹操曾有过“废长立幼”的举措,且生性多疑,让曹丕在行为上“如履薄冰”,但或许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无形的压力,当一切都得到的时候,反而容易报复性的跋扈张扬,能因借钱事由下狱曹洪,也能为巩固地位,残杀兄族。快速称帝,或许也是本性一直被压抑所导致的结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本就是汉室的实际掌控者,不必要称帝来多此一举徒增麻烦,尚可以慢慢积累,逐渐发展。而曹丕称帝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权利丢失,丧失了对朝堂的把控,在性格的推动下的举措。

徐徐图之——御敌于外

前文所述,曹操无需皇帝的身份,也一样是九州的实际统治者。可是曹丕若是谋朝篡位易代,统治根基却会产生动摇。

此外曹魏阵营中有很多忠于大汗的臣子,代表人物就有荀彧,若是称帝就是把他们划分到自己的对立面,以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站在士族的对立面就是动摇自己的根基,而此时曹操正是用人之际,必然不会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于时间上而言,曹操尚可一一扩大夯实自己的势力,先剪除自己的顽固势力,消除孙刘的干扰后再徐徐图之。即使曹操不顾自身势力受到影响也要称帝,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时无法更改,虽可称帝却受困于北方,就大局上根本于事无补。

待曹丕继位时,名门望族早已摸清了他们“爷俩”的这些政治把戏,曹丕以禅让的假戏,让汉献帝主动让位,自己再假意退却多次,这样本来应该扣上“乱臣贼子”千古骂名的谋朝篡位之举,却因汉献帝的无可奈何的退让而“言正义顺”,顺利拿下历经四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这是极其划算的买卖,它只是汉代帝王一族权力的终结,以当时社会最小的成本,来换得政权平稳交接的巨大成果。相对于以往的商周建立所带来的大面积株连牵连,所付出的成本无疑要少得多。他向世家门阀和天下百姓昭示,他自己的的位置并不是不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拿来的,而是汉朝的皇帝多次让给我,我才不得不接受的。尽管这种禅让就过程上而言是曹丕逼迫汉献帝不得不退位,但他仍然适合当时中国古代的仁政、礼治原则,维护了汉王室基本的体面,大大削弱了变革的阻力。

同时,历经三国战火“百姓苦战已久”,民间有志之士大都已经浮出水面,德才兼备之人皆在庙堂,这些人也都希望很够快速的解决天下纷争的局面。曹丕继位后,由司马懿辅佐,虽体弱多病却也有“乃父之相”,从称帝期间多次集全国之力进攻东吴,便可看出一二。换言之,曹丕迫切的需要完成权利的交接,从而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抱负,以此达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赢得生前生后名。其继位后称帝稳定霸府集团,可以不被对手一直借由“讨伐权奸”的理由来攻击和反对,成为天子后亦可以让反对者成为天下共讨之的反贼(即除魏朝外,其它的诸侯国,借是不懂礼数,不服王化的叛乱者),直接拥有了最大的“最终解释权”。

文武百官应为称帝而受惠,也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维护新王朝,尽可能地打击消灭旧王朝的参与势力(若是旧的王朝复辟,一干臣子都将被挂上“反臣”的罪名被清算,自身背后的家族也会被牵连,他们不得不为了新的王朝而四处奔走)。

曹丕称帝,可以更快地断绝汉朝再次复兴的可能性,那些尚可自欺欺人,心怀汉室的“忠义之士”被迫正式的站队,一同登上不能回头的“船”,和拥护旧王朝的人划清界限,同时也彻底沦为了魏朝的臣子,大势所趋之下,潜移默化的“新朝廷”理念也会浇灭他们心中最后一点“为汉室效力”的念头,数代之后,子嗣更迭,又会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的大汉朝?

如果说曹操只是称王的政治体制让世家门阀感到舒服:国家在表面上依旧是大一统的局面,被世人所拥戴,大家依旧是汉室子弟,而不是乱臣贼子。是因为有曹操本人的声望、权势作为支撑,正是因为自身优势太大,自认为可以缓缓图之,以谋求更加长远的利益,不必急于一时。而曹丕迅速称帝的禅让举措则是为了让世家门阀快速站队:让世家拥护新王朝,借由世家之手打击其它的反对势力,核心上是为了笼络人心也的同时也可以快速的继承其父的权势,缩短权势整合的时间。

名望起家——继承遗泽

曹操声名鹊起于集结军事声讨反贼董卓,发家于镇压叛乱黄巾军起义,所作所为一开始便占据了“大义”的声望,即使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对于汉献帝也维持了表面的尊崇,甚至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于汉帝,缓解不同阶层的摩擦。虽然四处征战,但“出师有名”;背负奸臣的骂名,却也网罗天下英才为己用。

若是将曹操父子比作事业,纵观曹操的历程,正属于“创业期”,从稍有权势的官宦子弟到麾下百万之众的一方霸主,曹操迫切的需要这种“尽忠报国”的既定人设来开展自己的宏图霸业。也正是这种人设,让部下的派系相对杂乱,例如有“曹营诸葛”之称的荀彧就是汉室的维护者投效曹操后,多次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但其心向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虽后来被逼自杀身亡,却也从侧面看出曹操部下的心思不一。

曹操称帝的最佳时机也正是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惋惜彼时英雄暮年,又历经了两次赤壁之战失败,很难在有生之年把孙权和刘备的力量覆灭,若是取代汉室,登基称帝。即使成功一来人设崩塌,以前所谓的“师出有名”变成无稽之言,背负千古骂名,难免人心动摇。二来,暮年之际也在难有心力继续征战,不如就此止步,完成他这一代人该完成的事。(曹操在死前称魏王、加九锡,除了名称上不是帝王,一干礼仪用度已和帝王无异,我们虽然不了解这位枭雄在想什么,但是可以猜测出曹操确实动了称帝的心思。九锡之礼:九种特赐用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是皇帝对臣子最高的荣誉恩赐,也是权臣夺取政权的一种制度形式。)

纵观曹丕的经历,正属于“守业期”,曹丕无论是开“九品中正制”,拉拢世家亦或是连续征战讨伐东吴,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对曹操意志的继承,他也必须继承这种遗愿来维持他的政权,获得自己父亲部下的大力支持。实际上,汉朝自从董卓叛乱以后,又有四处起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四分五裂,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实质上已经亡了,汉朝的延续,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的靠的是曹操和一些忠于汉室的人帮扶,否则汉献帝也早已步入灵帝的后尘。

所以曹丕继位后,在他的心里,在忠于曹操旧部的心里。这天下本来就是靠魏王兢兢业业,劳心劳力才得以维持的,天下本就应该是姓曹的。现在魏王死了,“于情于理”的称帝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反之,若是任由事态发展,而自己有没有什么功劳,未参与过成建制的军事建设,也没有南下指挥的相关成就,自己所有不过是一些徒有其表的续命。那么曹操的旧部很可能会不认这位继承者,反而作壁上观。毕竟无论是谁成谁败,都必须首先安抚好这些手中有实际兵权的将领。

因此曹丕称帝也可以看作是带领班底一同宣誓,“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让你们有一个好的归属。”

总结

曹丕在曹操死后迅速称帝,正处于内有权利交接、部下散动的内部因素,也有外敌压迫、汉室复燃的外部因素。需要称帝来稳定局面,其行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标签: 父子曹操相反

更多文章

  • 曹操在称魏公前,为什么要逼死荀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曹操在称魏公前,为什么要逼死荀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陆逊是孙权的社稷之臣,孙权偷袭荆州后,吕蒙病死,前方缺乏抵御蜀汉的大将,是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挺身而出,为孙权打败了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刘备,解除了来自西线的威胁,同时陆逊准确判断北方强敌曹丕的意图,在曹丕大举伐吴之际为

  • 曹操杀伐果断,为何至死都没杀了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果断

    曹操杀伐果断,为何至死都没杀了司马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其实,曹操早就已经发现了司马懿的不忠之心,可迟迟都没有除掉他。按理说,曹操杀伐果断,却唯独在这件事情上踟蹰不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有才华,在年少的时候,司马懿的名声就已经人尽皆知。曹操爱大家都是非常清

  • 曹操为什么要修建铜雀台 仅仅是深锁二乔那么简单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修建,简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修建铜雀台是为了金屋藏娇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起铜雀台这个地方,一般人们会将此地和美色联系到一起,那么曹操修建铜雀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存在?曹操一生颇为节俭,他曾亲自颁布的《内戒令》中记载,“孤不好

  • 曹操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为何始终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距离,始终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曹操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享受天子仪仗,实际上已经

  • 曹操不敢篡位,为何曹丕却敢取而代之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篡位,曹操,取而代之

    曹操不敢篡位,为何曹丕却敢取而代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可以对比三列历史人物:第一列: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宇文泰、高欢高澄;这类人物虽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权臣,但终身止于臣位;死后方得继承者追封为帝。第二列:曹丕、司马炎、宇文觉、高洋;这类人物在短暂接任权臣角色后,很快易代改朝

  • 为何在司马懿夺权之时,无一人反对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反对

    为何在司马懿夺权之时,无一人反对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其实这也不能怪曹操培养的人才并无忠君之意,而是司马懿太能活了,把同一时间段的老人全都熬死了。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是比较差的,普遍寿命都不长久,但是司马懿一直活到了70多岁,所以从这种程度上来看,活得长久也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情

  • 张辽有哪些战绩?他是如何打出名气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绩,名气

    张辽有哪些战绩?他是如何打出名气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小说中有一个叫张辽的人。许多人都熟悉这个人。张辽追随了许多人,包括董卓,吕布,但他没有被重用。在遇到曹操并成为他手下的一员之前,张辽是在刘备和其他人的要求下被释放的,而那些被张辽追随的人结局并不好。曹操是个例外,而张辽

  • 曹操手下有哪些谋士?都有哪些没有进太庙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谋士,太庙

    曹操手下有哪些谋士?都有哪些没有进太庙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我们知道,在古代这些开国皇帝们为了笼络好自己手下跟随自己一起建功立业的功臣们,这些帝皇经常会建立功勋阁进行拜祭,或者让这些跟随自己建功立业的开国大臣们葬在一起,这在古代对于这些臣子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比如唐太宗的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5年,为何不敢称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5年,为何不敢称帝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首先,他知道,在bai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他若废帝自立,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

  • 曹操弱死在华容道,天下会是刘备还是孙权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华容道,天下会

    曹操弱死在华容道,天下会是刘备还是孙权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忽视了一个地方,东南亚地区。好了跟着我的脚步一步步的往下看。曹军兵败赤壁,并不是败给了诸葛亮也不是败给了周瑜,而是败给当时的传染病,当时曹操号称带甲百万,这是不可能的,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