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对“法律”的重视:论繁荣经济下唐朝“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古人对“法律”的重视:论繁荣经济下唐朝“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865 更新时间:2024/1/25 7:54:29

人类作为群居性的高等动物,难免会发生争执矛盾,损害赔偿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手段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由来已久

西周时期就有关于损害赔偿制度的礼法,《周礼》中,“更,偿”二字就是关于责任赔偿的词汇,但是整体却缺乏系统性的规定,基本上散落于各项法律条之中。

唐朝时期的《唐律疏议》是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其中对于“损害赔偿”做出了更为详细和系统的规定,也为后世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西周时期,初现损害赔偿制度的雏形

步入文明时代之前,人们对于争端和矛盾的解决,往往采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简单,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损害赔偿渐渐开始取代原始的复仇,这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周时期,为了解决时有发生的侵权纠纷,官府专门设置了解决争端的机构

“断狱讼”的官员称之为大司徒,小司徒和乡师。

他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审理案件,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

这里的“调人”就是主要负责纠纷调解的,如果发生了过失伤人的案件,就需要移交给“调人”平息纠纷,“鸟兽”则指的是畜产,处理办法和过失伤人一样解决。具体怎样承担责任,没有明确指出,一般以最终调解结果来定夺。

在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详细记载了一个关于损害赔偿的故事——《曶鼎》。

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曶的人和一个名叫效的人,签订了一则买卖契约,约定曶出一笔钱,买效的五个奴隶,但是效在收到钱之后,想要毁约,曶就把效告到了司法官那里,最终的审判结果是,曶胜诉,

效不仅需要给曶送去奴隶,还需要另外给曶五束矢(箭)作为赔偿。这里的五束矢,就有了损害赔偿的意味

二、秦汉时期,关于损害赔偿制度的律令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在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开始逐渐恢复,这里关于损害赔偿的种类较西周更加细致

主要是关于两方面,损害他人畜产的相关赔偿和损害他人的财产的相关赔偿

在现存的出土汉简中,有这样一个关于损害赔偿的案件,大致为:

少仲的马匹和循的马匹,相互争斗,循的马匹在斗争中死亡,循官府提起诉讼,要求少仲赔偿,根据当时的法律“

畜产相贼杀,三分偿和

”的规定,少仲向循赔偿三千钱,并将死马的肉骨归还。

关于畜产毁坏他人庄稼的行为也有相关规定,《二年律令》规定,

私人畜产毁坏他人庄稼的,畜主承担一定的赔偿,官有畜产损害他人庄稼的,由负责放牧的人来赔偿

此外《二年律令》中还规定了关于房舍损毁的赔偿,

其中故意损毁,官家或私人房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过失损毁的,则罚金四两,并赔偿所有损失

秦汉时期,商业稳定发展,市场契约行为增多,法律也相应的对违约行为做出惩处规定。

如秦汉时期盛行的借贷契约就规定,官有物品出借给百姓,在百姓保管期间损毁,丢失的,借用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记载,

秦朝时期的官有物品都有统一的标记,借用人在归还的时候,需要严格进行核对,一旦发现没有标记,或者标记不符合,视为违反借用契约,借用人需要赔偿

不仅有借贷契约,秦汉时期还发展出包含违约金的买卖契约

玉门汉简所载,“

过十五日,以日斗计

”,这里讲的是一个买卖双之间,关于未按照约定时间达成契约,所需要支付的违约赔偿,

每超过约定日期一天,就要赔付一斗小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各国法律基本都延用汉律,在关于损害赔偿方面,唯一的区别就是,

秦汉时期的往往是刑事责任和赔偿相互交织,到了魏晋时期就渐渐分离开来

三、大环境促使唐朝损害赔偿制度快速发展

制度的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和偶然的,它一定和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唐朝是封建社会商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相应的损害赔偿制度也随之快速发展。

商品经济的繁荣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样也促进了商品间频繁的交易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和纠纷。

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就需要相应的法律进行调解和制约,也为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唐朝的损害赔偿制度不仅会解决财产的侵权纠纷,还需要解决人身侵权纠纷,前朝已有的损害赔偿责任类型就无法满足此时的需要了。

现存已出土的敦煌契约文书中,关于相应的契约类型主要有六种,

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典当契约、雇佣契约、租赁契约、放书和分家契约

除了社会经济环境促进损害赔偿机制的发展外,统治阶级为了稳固集权统治,对于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也非重视

唐朝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用于管理经济的发展,如少府监,中尚等。

另外,统治者在目睹前朝各种纷乱的社会现象和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深刻的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唐朝设立了录事参军和主簿的官职用来监督。这一点在损害赔偿机制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唐宪宗在位期间就颁布一条法令,规定观察判官在评定赔偿数额时必须进行监督,对于弄虚作假的吞没钱财的人员,需要加以制裁

为了更好的执行律法,唐朝对于法律人材的选拔和培养也同样重视,

特设律学馆和明科法,为朝廷培养大批法律人材,为唐朝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定提供了发展要件

总之,唐朝的损害赔偿制度是在,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四、《唐律疏议》中关于损害赔偿机制的详细规定

《唐律疏议》中关于损害赔偿可以分为三种,

财产侵权产生的赔偿;人身侵权行为产生的赔偿;违反契约行为产生的赔偿

一,关于财产侵权产生的赔偿,《唐律疏议》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备偿”,“偿所减价”“偿减价之半”“备倍”。

在财产侵权赔偿中,关于侵害畜产的赔偿条文占比最多,高达百分之四十四,主要原因是,牲畜不仅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在军事方面也有重要地位

《唐律》载,在使用畜产执行公务导致畜产受损,相关人员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如“乘驿马枉道”的条目规定:在骑乘驿马时,不按照规定的驿道行驶,或在驿站不及时更换马匹,导致驿马过劳死的,需要

“备偿”

,即

按照驿马的价值等价赔偿

官员违反纪律导致畜产受损的,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赔偿

“监主借官奴畜”

条目规定,相关人员私用将官有畜产或者私自借出给他人使用的,导致畜产受损,

“驿长陪填”

,就是说不仅相关人员需要赔偿,驿长也需要承担畜产的赔偿。

关于“倍所减价”也有相应的条例

主要体现在人为伤害官私畜产上

“故杀官私马牛”

中规定,故意杀害一价值十匹绢的马,该马受伤但未死亡,

就需要对马进行减价赔偿

,只需赔偿八匹绢。

因为受伤的马价值两匹绢,但是健康的马价值十匹绢

“偿减价之半”

的规定适用于一种情况:畜主无过错,动物本性导致畜产想杀的,例如,三家的牛,抵伤了四家价值十匹绢的马,

受损后的马价值两匹绢,李四损失了八匹绢,但是张三只需要赔偿四匹绢,这就是减价之半的意思

关于“备倍”的损害赔偿,常见于“以盗论”,何为以盗论?就是主观恶性上和偷窃或者盗贼一样

。如“验畜产不实”中规定:官有畜产每年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检验,老弱病残不能乘用的,就需要单独挑出来,进行售卖。

检验人员不按照真实情况检验,从中谋取差价的,属于损害国家财产,非法获得经济利益,和盗贼无异

。检验人员就需要

加倍赔偿损失,也叫做“备倍”,这里就有惩罚的意味在里面。

唐朝对于人身侵权的赔偿也相当重视

,其中关于畜产伤人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唐律》中明确规定,对于存在危险性的动物,畜主应该进行“标识羁绊”

,例如,有角的动物,存在抵人致伤的潜在风险,应该“截双角”;对于存在踩踏,踢人风险的动物,应该“绊足”;对于存在咬人风险的动物,应该“截双耳”作为提醒。

假如畜主没有做出相关的风险防范,造成的畜产伤杀人情况,按照律法固定,需要依照过失伤人杀人罪论处,还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金额。

对于畜产伤人,唐朝还规定了免责事由

:受害人受畜主委托,对畜产进行诊治,此时导致受害人受伤的行为,则畜主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唐律认为,

被雇佣的人是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兽医,应该有对畜产进行控制的能力

在唐朝的违反契约赔偿中,还规定了关于“过错履行”的赔偿

过错履行赔偿常见于典卖契约中

,家境困难的百姓会将妻儿典卖到富庶人家,供人驱使,这里的被典卖者类似于奴婢,但是不入贱籍,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就可以脱离典家。

在典家劳动期间,需要严格遵循契约的规定,不得做出有损典家利益的事情,否则就要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唐朝的雇佣关系和典卖契约有着相似之处,

在雇佣契约履行过程中,因为个人的旷工,误工导致雇主利益受损的,需要扣除工钱作为赔偿等。

结语:

唐朝的损害赔偿机制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这也为后世律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以小观大,唐律的损害赔偿机制之详细,足以代表唐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契约的多样性,也代表《唐律疏议》作为一部法典的价值之高

参考文献:

《唐律疏议》

《周礼》

《二年律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时期的国土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疆域和其措施诱发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大蒙古国内部当然不敢有分裂行为。但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领土,远不及大蒙古国巅峰时期人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大蒙古国巅峰领土,应该是在忽必烈灭南宋以后成吉思汗有4位嫡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算是大蒙古国第三代掌门人了。那

  • 浅谈中国古代唐朝时期长安,108,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作为经济发展重心和军事重镇来看待的。而在城内生活的人们,也都是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严格的商业活动。这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去管理运用,而坊市制度,便是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简单来看,坊市中的“坊”字,指的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场所。而“市”这

  •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召见李贤,李贤直接指出政变没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八月初一,英宗率明军抵达大同,但此时瓦剌已经集合大军包围大同外围,并屡次击败明军。得知瓦剌真实实力的英宗有些害怕,同时王振也鼓噪请求撤军,于是英宗在刚刚到达大同后不久就命令撤军。回军途中,因为王振的刻意安排,明军先绕道蔚县、后改道宣府,至八月初十,瓦剌追兵追踪明军后卫而至,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

  • 中国历史上真正能以一敌百的超级猛将(唐朝之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也有能运筹指挥,还喜欢上阵厮杀的将领,比如明朝的戚继光、李如松、李成梁,明成祖朱棣也是这样的人,还有更早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不过,历史上还有一种武将,其并没有很高的智谋,也不能统领全军,但是却有着一腔血勇,敢打敢拼,敢为全军表率,这种武将,就是所谓猛将。其实这样的将领在历史上是极多的,只是因为

  • 秦桧:不止是奸臣,更是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灭亡后,为了保持汉族文化,所以剩下的赵氏皇族,赶忙再一次建立了南宋。南宋刚刚建国之初,出现了一个男人,自此他的名字人人唾弃,成了臭名昭著的代名词,他就是秦桧。秦桧是当时少有的天才,在25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开始了一生官途。从湖北一路往东,秦桧见到了首都汴梁的繁华,所以想保住这份昌盛。在金国入侵国土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前期的军旅诗发展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句诗脍炙人口,读起来气势磅礴,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被后世经常拿来鼓舞士气。军旅诗的魅力,跟其他载体的诗歌不同,它更为激烈,或悲怆,更能让人共情。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沉重思索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仰天长啸,军旅诗人们开辟了

  • 荥经云峰寺“飞来石”的搬运工是唐朝名将韦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黑石公园玄武岩)(黑石公园玄武岩)(黑石公园玄武岩)(云峰寺太湖石)全国有多个云峰寺,比如有四川省荥经县云峰寺、福建浦城云峰寺、广东省潮州市云峰寺、安徽省六安市云峰寺、山西省介休市云峰寺以及北京市平谷区云峰寺等。据史料记载,荥经云峰寺过去叫太湖寺,最初是家庙,始建于汉代,后为道观,扩建于唐,赐额于

  • 从多角度作出分析,唐朝寺庙的特色以及背后文化的沉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朝寺庙的特色1. 布局规划唐朝寺庙的布局规划大致相同,通常由三进式的建筑群组成。一进是山门,是寺庙迎接信众的地方,由显贵殿、戒坛门、天王殿等组成;二进是大雄宝殿,即主殿,是供奉佛祖和众大菩萨的地方,是寺庙最重要的建筑,由方丈室、葬兽殿、藏经阁等组成;三进是后殿,也叫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有罗汉

  • 宋朝男人多风骚,喜欢头上戴花 苏东坡也是“花美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男性非常喜欢在头上插花,就连文豪苏东坡也是爱好者。(示意图)古代头上戴花并非女性专属。宋朝男性有“簪花”的习惯,就是把花戴在头上,连结婚也要戴花冠,簪花甚至被君王推崇为重要礼仪制度,皇帝招集朝会时,百官要戴花,每逢节日、寿辰和祭祀等大型活动,每人头上都要插各式各样的花。文化学者郭浩提到,宋朝人有

  • 常言道“脏唐乱宋”,是什么意思?唐朝究竟脏在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再到唐玄宗初期的“开元盛世”,这期间的唐朝一直都处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状态。在对外征战中,唐朝更是大获全胜,先是击败了吐蕃,后又征服了百济,其疆土面积之广,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才被后世人称为“盛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却总是被后世人拿来与孱弱的宋朝相提并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