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明史也枉然?

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明史也枉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45 更新时间:2024/1/19 7:03:23

首先说明一下,不是广子,一分钱广告费也没收。

研究历史的同仁们,大概都读过一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

不因为别的,而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经典了,书名一拿出来,就是如数家珍那个级别的。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老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纵观其一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

首先,他是一名华裔,其次,他主要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做教授,最后,他还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因为这位仁兄是学电机工程出身的,是妥妥的理工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了一位风靡中国大陆的“畅销书作家”。

而让大多数人认识黄仁宇的,想来就是他那一本经典的《万历十五年》了。

这当然是一本名气很大很大的书,大到就就算不熟悉历史的人,一定也听说过此书的大名。

但实事求是的说,《万历十五年》其实并非那种特别专业的学术性历史著作。

如今看来,这样的书在市面上已经屡见不鲜,但在黄仁宇的年代里,这样的创作方式在当时却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截至到2022年5月,《万历十五年》在国内已经整整出版了40年。

而它的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0万册。

作为一本史学读物,足可以傲视群雄了。

1959年,还在读大学的黄仁宇刚刚完成了他的论文《明代的漕运》。

《明代的漕运》

写论文,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交差而已,但黄仁宇却因为这一次的历史创作,对明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知道,封建帝制时代,封建王朝把对百姓们征缴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指定的地方,这就叫做漕运。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措施,尤其是在明代,南直隶要承担明王朝一半以上的财政压力时,漕运简直可以说是经济的代名词。

研究完明代漕运制度的黄仁宇很快对明朝的经济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论文发表之后,黄仁宇笔耕不辍,开始广泛的阅读明史资料,搜集地方县志,总结归纳加整理,七年之后,《万历十五年》书成。

外国人归纳历史,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国家的历史太短,太单薄,没什么好研究的。

美国人如果研究历史,往回倒退个两三百年,那大概率他们研究的历史将不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而中国人研究历史,当然通常也会面临一个十分让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历史太过悠长,太过璀璨,太过庞大了。

我们从夏商时期就有史官,史官写官修的正史,文人又写私修的野史,中国的史书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且不说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单是一套《二十四史》,想要彻底研究的明白,也许就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二十四史》

有人认为不可能,但作者要告诉你的是,这很有可能。

生活中如果有人跟你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不要相信。

为什么呢?

首先,《二十四史》不是通俗小说,也不是网络文学,它是古文,阅读难度很大,这其中又有非常多如今我们读者不熟悉的生僻字,典故,地名,人名,如果你啃过古史,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个过程是相当费力的。

假如有一个人的生活非常规律,并且每天都坚持读《二十四史》3000字,那么他将整套书都读完需要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需要三十六年。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六年?又或者说,如张舜徽那样能用毕生时间去钻研史料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为一本十分经典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篇幅十分短暂,只有不过七章。

但在这七章的内容里,黄仁宇却为我们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人物。

比如,消极怠政的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

和稀泥的大学士申时行,性格复杂,一言难尽的张居正

光腚的海瑞海清天,充满矛盾的思想家李贽,以及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全书的主人公,大概就是这六位,书中的每一章,像是这些人物的传记和生平,黄仁宇就以一种缓慢的,平稳的姿态,把这些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泛黄的纸一样,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尽管把书写成了传记,但黄仁宇故事中的人,并不是故事中的主题,故事中的主题,仍然是思想。

张居正和申时行是明朝政治的缩影,而海瑞则可以透析明朝的经济发展,戚继光则可以洞见军事规律,李贽则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思想发展。

(紫禁城一角)

宫廷固然伟大,但是单调。 即使有宫室的画栋雕梁和其它豪华装饰,紫禁城也无非是同一模式的再三再四的重复。 每至一定的节令,成百成千的宫女,把身上的皮裘换成绸缎,又换成轻纱;又按照时间表把花卉从暖房中取出,或者是把落叶打扫,御沟疏通,这一切都不能改变精神世界中的空虚和寂寞。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 这种冷酷的气氛笼罩一切,即使贵为天子,也很难有所改变。

这是《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万历皇帝的原文,在黄仁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述方法。

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从来不会认为,历史其实是有温度的。

很多人会觉得,历史就是史料,是一本一本古籍上的记载,是一处又一处的考古发掘,所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正邪,他们的善恶,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功过是非,早就有了板上钉钉的论证。

的确,历史是要严谨的,但所谓文史不分家,我们在研究历史时,真的要如一个一丝不苟又不懂变通的理科生一样,把历史数据化,把历史人物模板化么?

黄仁宇用他的《万历十五年》给了我们答案。

在他的笔下,万历不再是一种象征,也不再是一种符号,而是从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成为了一个真实存在过,且有血有肉人。

皇帝困在紫禁城里的孤独,挣扎在乱象丛生的大明政坛中的郁闷,大明最高统治者的内心变化,在这样的历史书写方式下,万历皇帝不再是“神”,而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万历皇帝)

比如,我们通常会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后人的视角去看待万历皇帝,然而黄仁宇却把自己,同时也把读者引导到了万历皇帝本人的视角上。

尽管把一个皇帝分析到了如此具体的程度,但黄仁宇的叙述方式仍然保留着他极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你很难从他的作品中判断他的观点。

如果观点有左右,那么我们无从得知黄仁宇究竟是左是右,但有趣的是,无论读者本人是左是右,却都可以在书中看到很多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历史作家,这一点尤为罕见。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好书,所以作者逢人就会去推荐一二。

尽管它是一部史学专著,但只要读过,我们不难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具有超现实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就如卡夫卡的《长城》那样。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说:这本书(指《万历十五年》)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而作家王朔则评价道: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

多年以前作者就曾经读过这本书,今朝再读,又有不少收获。

黄仁宇对传统史观的解读和解构不动声色,但又震撼人心,使人振聋发聩。

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这六个人生不同,命运不同,故事不同的人,就以这样一种相同的方式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演出了一场精彩的话剧。

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被潮水裹挟的过程中奋力向前,如何在爱恨交织中构成悲壮的图谶。

一本好书,不用介绍太多,也不用去大张旗鼓的吹捧,因为它就在那里,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黄仁宇)

文章最后,再次引用《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原文: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十五年》的故事早已经结束,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沉思,却才刚刚开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1566》 | 风险暴露与唯利是图之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日常:嘉靖四十五年,帝横,严党贪墨。府库虚见财危,补漏多,党出一“改稻为桑”之法。兹有浙江巡抚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推“改稻为桑”以为妄。授于德球,使人毁其堤淹田,已移民栽之苗,逼民种桑苗。端午汛,新安江大堤发,淳安邑被淹,建德半县被淹,数十万无所归,数千人死非命。淳安既没,民无食,又限四方粮船入

  • 火器,唐朝就有人把它用在了战场上,但却得不到推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也就是在隋唐那会儿,有炼丹的道士在炼丹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粉末,这种粉末遇火就可以燃烧,甚至是发生爆炸。于是这就让一些人很感兴趣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以后,人们就把这种黑色粉末叫做了火药,也就是这样,古时候的烟花和爆竹的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后来,一些工匠就突发奇想,觉得把火药这种东西用在

  • 明永乐官窑珍稀瓷器鉴赏丨认准标准器,是学习收藏的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983~1984年珠山中路翻修马路时,又在沟南清理发掘,清理面积18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可以复原的永乐瓷器。明 永乐 甜白瓷砖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著名的品种有青花、红釉和甜白瓷。永乐时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下面这些,就是经过修复的永乐时期的瓷器

  • 明朝犯人杨溥,在诏狱内苦读10年,读出了自己高光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天,坐在龙椅上的朱棣,听下人嘀咕:“杨溥莫非疯了?”朱棣心中生疑:“杨溥怎么了?”下人连忙跪倒回话:“听说杨大人,在狱中受刑后,竟忘了疼痛,依然读书不辍。”朱棣心中好奇,走到诏狱的铁窗外查看。果然见到,一身血迹斑斑的杨溥,正借着月色,依在墙角读书。监狱内,恶臭的气味,肮脏潮湿的环境,还有狱友们的哀

  • 据说这4个人死后做了阎王,一个是包拯,另一个百姓提起来都发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里面最厉害的人不是孙悟空,而是可以管凡间生死得阎王。有一次孙悟空大脑阎王府,让我们对阎王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民间也有传言说有“四大阎王”,这四个人那可是功力深厚,能力超强,他们也因为自己过人的能力,所以死后才可以做阎王。这四个人都是谁,大家知道吗?有一个是包拯,另一个人百

  • 据说这4人死后成了阎王,包拯是其一,另一个百姓提起都瑟瑟发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我们仍然是相信鬼神之说的,大家肯定也都相信有两个世界的说法吧。我们都认为自己的亲人在死后就会去另一个世界中,因为我们觉得另个世界一定是无忧无虑的。这可能是我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但是有好的就有坏的,我们总是会听到,现在做坏事以后是要下地狱的,所以说地狱就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词语。看过西游记的都应该知道

  • 抗荷英雄郑成功,为何临终前要宰了自己的妻儿孙子?康熙刻意宣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抗荷英雄,收复了弯弯,得以名垂青史。但是却生了个完全不守伦理纲常的儿子,那就是郑经。也是这个儿子活活把年仅39岁的郑成功给气死的,所以说熊孩子真的会害死爹,诚如那种张口就来:俺爹是副县令我怕你抓我?这种孩子真的可以把爹坑死。郑经这哥们吃喝玩乐倒不是很出名,他最出名的一件事,那就是跟弟弟的乳娘搞在

  • 成吉思汗的大军已经打到印度了,为何会突然撤军而不是拿下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过印度吗,成吉思汗为什么打不过印度人,成吉思汗为什么进攻印度

    西亚花剌子模与大蒙古国签订了和平通商的协定,这本是件可喜的事,可谁知这来之不易的友谊被一个小人的贪婪轻易地毁灭了。蒙古人,花剌子模人,无数的生命就因那一个人的贪念而凋零,这个人就是海尔汗,因为贪图蒙古商旅的钱财轻视蒙古国杀害了他们,当成吉思汗知道后非常生气决定西征。成吉思汗亲率二十万大军分路西征,数

  • 成吉思汗霸占仇人之女,为何这些女人甘愿服侍他,还为他生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为什么娶了40岁的女人,成吉思汗打到欧洲什么地方

    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族乞颜部人,统一了蒙古,尊号“成吉思汗”,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今天我们所讲的事情就跟他有关。成吉思汗一生南征北战,自然也是妻妾无数,他有一句流传于世的话:“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夺敌人的马,拿走敌人的箭袋,同时拥抱仇人的妻女。”01在成吉思汗孛儿只斤·

  •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为何从未有叛将?因为他做到了这3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吉思汗一生败了几次,成吉思汗为什么一生在征战,成吉思汗的最强敌人是谁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豪杰,但是在这些英雄底下,也出现过很多叛徒!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就有那么一位名人,戎马一生,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叛将,他也被人们称为天骄之子,相信对于成吉思汗来说,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他一生经历的传奇特别多,从统一部族到统一蒙古各部,再到征战世界,可以说是戎马一生,他也曾经率领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