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北宋监牧制度的实施及失败的原因

浅谈北宋监牧制度的实施及失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05 更新时间:2024/3/8 21:33:58

可是对抗外敌时,表现却很糟糕。在对辽、对西夏的作战中,屡次战败。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抛开政治因素,纯粹从军队实力分析,北难敌辽、西夏的要因是战马紧缺,骑兵队伍实力悬殊。

兵器时代的战争,骑兵部队的优势是显著的,战马则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哪方的战马数量多且质量高,哪方就在装备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也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北宋泱泱大国,怎么会养不出足够保家卫国的战马?沦落到被周边游牧小国欺负的地步。

这就要讲讲北宋监牧制度,以及北宋监牧制度失败的原因。

北宋建朝之初,采用的马政建设制度就是监牧制度。

所谓的监牧制度,就是由统治者考虑当时具体情况,选出适宜养马的地区,设立专门牧监养马,并设置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管理的管养马制度。

监牧制度是北宋马政建设的基础,无论从行政机构设置,还是管理制度法律的建立,对此后的马政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马政监牧直接关系着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统治地位是否稳固,所以北宋朝廷很重视对马政监牧事宜的管控,设立了骇骥院,总管全国马政监牧。除了官营养马,民间买马和战争中掠来的马匹也属于骇骥院的管理范畴。是以宋朝初年,骇骥院的权利很大。

中央有骇骥院,地方也设置了一套完整的监牧管理体系。

地方设有群牧司一职,总管地方马政监牧事宜,包括地方马政机构设置、马政机关官员任免、留任等。

神宗元年,因为群牧司官员很少深入地方各州县巡查,以致监管不力。政府又增设河南河北监牧司,分别置监牧使各一人、都监各一人,河南河北监牧司由枢密院直接管辖,其官员与群牧司没有隶属关系。

为了完善监牧制度,北宋政府还设置了孽生监,也就是种马场。努力提高战马繁育率和成活率,同时减低种马的死亡率,以此达到壮大战马群体、提高战马质量的目的。

宋朝初年开始,统治者就很关注马政监牧的基础设施,宋太祖在位时,就明令诸州养战马的场地必须要建凉棚、打露井。

优渥充足的牧场也是养好战马的一大关键因素。为了保护牧场,北宋政府下令河北沿边地区不得焚烧牧马草地。当时政府对牧地登记时间久远,牧地与民田之间的界喉不明,经出现民田对牧场隐形侵占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真宗年间派遣官员逐州逐县将牧马草地情况登记造册,同时打入标的物,标清牧场与农田的界限。若有破坏牧场、残害牧马的人,政府会严惩不贷。

为了保护马政监牧,北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应对天灾瘟疫,技术难题,还是显得势单力薄,迷信鬼神的古代人都会将希望给予祭祀。

除此之外,北宋还加强了监牧制度的硬件设施管理,比如在宋太祖时,曾下令天下有战马的地方都要建凉棚、露井,宋真宗时,曾下令河北沿边地区不得焚烧牧马草地。

可见宋代统治者想要给战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操碎了心。

在宋代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下,宋代监牧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使得监牧制度逐步走制度化、法制化,为北宋官营牧马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到宋真宗时,宋朝所养的马匹共有二十多万匹,饲养马匹的人员有一万六千多人,这虽然不能和唐朝时的马政相提并论,但是有宋以来,这已经是马政的巅峰时期了。

尽管监牧制度有很多优点,却依然弊端很多,不仅产马的数量很少,马匹的质量也不高,而宋代官府每年在马政上的用钱都是很大的,这样一算,监牧制度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而宋代中后期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出现财政危机。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较为低效的行政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大量的授官,还享受优厚的待遇,这就造成冗官的局面。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北宋大量增加军队的数量,这又造成了冗兵的现象。

到宋真宗、宋仁宗时,统治者又大兴土木,这无疑造成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到宋神宗时,便出去财政每年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巨大。

为了减轻财政困难,统治者发现监牧耗费过大,于是从宋仁宗时起,历任统治者都不看好监牧制度。

到熙宁五年时,监牧制度基本被废除,监牧养马在国防军备中失去了主要地位。

尽管北宋后期,哲宗、徽宗曾一度恢复牧监旧制但一直处于存废不定的状态,纷纷采取以田募民出租,减少牧马数量的措施,以减少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危机。

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单纯的依靠罢废监牧减少财政支出肯定是不可取的,国家为了获得充足的战马,不得不依靠民间养马和西北市马,这直接导致监牧制度走向衰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成都的这个“十二月市”是个很古老也很典雅的传统。按照北宋任成都知府的赵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衢州赵抃故里濯缨亭,南宋成都历史,赵抃故居导游词500字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宋代时,成都极其繁华富庶,“时方承平,繁盛与京师同”。其原因是,中唐晚唐直至五代时,中原和南方战乱纷纷,而蜀中由于地理与外部隔绝,能够偏安自守,富甲一方。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崇信道教,道号叫“玉

  • 外甥触犯龙威,朱元璋欲杀之,被马皇后一举动轻松拿捏,救下外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后,大封功臣,对那帮曾经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单是公爵、侯爵就封了一大票,以下的,就更是数不胜数。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年,终于得到了收获,大家都很高兴。然而,大家还没高兴多久,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们发现,朱元璋的屠刀已经开始对准了他们。原来,随着天下逐渐安定下来

  • 唐.韩愈祖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韩愈祖地手绘图历史简述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韩愈登第进士,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

  • 明朝为什么突然灭亡?崇祯:这三点很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如何避免明朝灭亡,小说 崇祯一年后必灭亡,明朝灭亡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外有满清,内有农民起义,东南沿海控制不了,行政大权掌握在文官集团手里,天下之财都在江浙南方的大财主集团里,指望收老百姓手里那点农税,还再征辽响,农民也受不了。大明不是没有钱,而是钱不在朝廷手里,都在官员勋贵手里。还有晋商私通后金,又到了王朝的末期,加上自然灾害,想不死都难。老百姓不支持,普通军队不支

  • 《唐朝诡事录2》开机,原班人马继续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拍摄地点在横店,官方发布文案“风谲云诡,逾沙轶漠。”表明这次案件会发生在沙漠上,诡事氛围已经拉满。《唐朝诡事录》第一部宣传力度并不强,但其因为剧情紧凑、演技在线、诡事氛围浓重,勾起观众们的好奇心,很快就好评如潮,成为一部受欢迎的剧。作为一部没有“小鲜肉”、“流量明星”的剧,它之所以会成功,和它的剧本

  • 为什么有人说,赵匡胤是沙陀人?宋朝开国皇帝真的不是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从赵匡胤高祖赵朓算起,到赵匡胤时的五代人都生活在涿州,而沙陀人的地盘在山西。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赵匡胤是沙陀人。网上之所以会出现,赵匡胤是不是沙陀人这样的讨论,是因为他出生在五代十国这个时期,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在这五个朝代中,后唐、后

  • 劫持队友驾机叛逃的李显斌,26年后再次回国,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26年之后,李显斌为了探亲再次回国,其最终下场如何呢?李显斌出生于1937年,老家在山东省信阳县银高乡,其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民,家里条件特别糟糕,经常捉襟见肘。可是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省吃俭用把李显斌送去了学校,希望他能学习一些知识改变命运。在李显斌11岁那一年,父母四处张罗,给他说了一门亲事,最后李

  • 五十VS五万,词中之龙辛弃疾年轻时到底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马未都怎么评价辛弃疾,辛弃疾最怕问初衷,辛弃疾古诗大全300首

    50个人就敢在敌方几万大军中捉拿叛徒,本可成为驰骋疆场的一代名将,可因生不逢时,无奈被逼成了与苏轼齐名的词中之龙,铁血硬汉辛弃疾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文武双全的他,为何直至晚年病逝也未能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有着词中之龙之称,与同是豪放派的苏轼被合称为“

  • 原创朱元璋不能容忍逃兵,唯有此人逃跑,朱元璋摸着他头安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将士们之所以勇猛异常,是因为军纪严明,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逃兵,在打仗的过程中,若私自逃跑,那等必将是死罪。例如,当年陈友谅派大将张定边攻打安庆,安庆守将赵仲中不是张定边的对手,不请示朱元璋,私自逃回南京,朱元璋二话没说,直接斩杀赵仲中,大将胡大海求情,朱元璋说:“按我军法,凡守城者,须与

  • 退休老师翻出族谱,发现自己是李渊后人,专家:建议族谱上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且几乎每个姓氏都很看重对祠堂族谱的修建。李姓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大姓,无论何地,都有李氏族人,这种情况在唐朝时期尤为常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岁月变迁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物件资料。对于某一个姓氏来说,族谱是寻求根源的重要资料,通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