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屡次入侵中原的“匈奴”,一部分被汉化,另一部分去哪了?

屡次入侵中原的“匈奴”,一部分被汉化,另一部分去哪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09 更新时间:2023/12/17 10:18:57

有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原与北方胡人之间的战争来来回回拉拉扯扯数千年,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原人和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草原人的二元互动史。战争、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百花齐放四海一家的中华民族。

在古代,最让中原人头疼的是哪支胡人呢?

毫无疑问,就是匈奴,毕竟霍大将军有言在先“匈奴未灭,何为为家!”。

匈奴的历史,匈奴起源于何处呢?

匈奴是怎么来的呢?

在《史记·匈奴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随畜牧而转移。”简单翻译一下,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叫做淳维。唐这个地方很久之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这些民族居住。

所谓的夏后氏,就是夏朝王族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人,在夏朝覆灭之后逃到了北蛮居住的地方,渐渐发展成了一只势力较强的蛮族。

他们就叫做“匈奴”

匈奴的头领叫做“单于”,就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里的这个单于。

在史记里有记载的最早的单于叫做头曼,此人应当活跃于战国末期。当时中原各国之间战事激烈,北方无人看管,头曼率部南下发展。

而且,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战国末期,匈奴进入了铁器时代,他们不仅能用铁制作刀、剑,甚至还能用铁制作一些生产工具,比如说铁镰、铁铧、铁马嚼等,学会了冶铁和铸铁对匈奴来说十分重要。铁器的生产和使用,客观上提高了匈奴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铁器使匈奴人的军事实力空前的加强了。

因此,匈奴人开始南下劫掠,赵国、秦国等等国家都被匈奴骚扰过。

直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一口气打下了“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一带,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而是某条河的南边)。秦军军势浩大,匈奴不敢冒犯,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退回北方。在这一时期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不过,等到秦末天下大乱,中原对北方的控制有所减弱,匈奴人在头曼的率领下乘机“度河南”,其实这也能在侧面说明匈奴势力在当时已相当强盛了。

头曼单于在位时期,虽然匈奴的两个邻居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而且几次被中原赶出河套。但这并不意味这头曼是个昏君,恰恰相反,匈奴在头曼单于敏锐的嗅觉下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各方面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冒顿单于继位之后,匈奴很快就将头曼积攒下的潜力转化成实力,困龙升天。

贤君冒顿单于北服浑庾、屈射、丁令、鬲昆、薪犁等等民族;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傍26国;匈奴势力东尽辽河,向西能到葱岭,向北能接贝加尔湖,向南则面靠长城,使得“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皆以为匈奴”,

不过,随着汉武帝的强势崛起,匈奴的强盛变成了曾经,一部分匈奴人不堪连年战争,投降汉朝,这就是南匈奴。另外一部分匈奴人不愿屈服,只能离开草原,越走越远,这就是北匈奴。

南匈奴的故事大家其实都有所了解,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个呼韩邪单于就是归附汉朝的南匈奴首领。

至于北匈奴,一开始他们还留在西域和汉朝掰了掰手腕,奈何胳膊扭不过大腿,头破血流之后继续迁移,离开了中原的视野范围。

这些匈奴人到了今天,都是那些民族呢?

南匈奴投降汉朝后逐渐汉化,和中原人合并,我们现在很多人其实都有匈奴血脉,只不过这部分人已经在漫长的时间里舍弃了匈奴的名号,更关键的是,他们自己都自认是“汉人”,这部分人的直系后裔难以查明,因为这些自认是汉人的匈奴人很多都不承认祖上是匈奴人。

举个例子,南北朝时刘渊建立国,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个刘渊自称是汉朝后人,遥尊刘禅为孝怀皇帝。但这个刘渊他实际上是个匈奴人,他祖上由于表现较好,被赐姓为刘。

近百年后跳出来,又自称是汉人,南匈奴的去向可见一斑。这一部分的匈奴人应该已经和光同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在具体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没有保留下来。

关键在于那些选择离开的北匈奴人,他们的后裔可能是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这些北匈奴可能是先西迁至伊犁一带,然后再向西迁至东欧。

简单来说,根据欧洲的历史,欧洲曾经出现过一个被誉为“上帝之鞭”的民族,叫做匈人。匈人和匈奴在文化和各方面上有很多的相似性,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匈奴北迁的一部分。

这些匈人率领军队在欧洲地区烧杀抢掠,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甚至一路远征到了高卢(今法国),等到阿提拉死亡,匈人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这些匈人的后裔据说就是今天的匈牙利人。

另外,部分土耳其人也有匈奴的血统,时至今日,在一些土耳其的博物馆中,都还能找到一些土耳其将匈人作为祖先的记录。

另外,现代的考古学家用分子人类学对出土的匈奴墓葬进行了分析,这次分析的结果表明,南匈奴从人种来说,基本上是在古代华北人种和古代北亚人种之间的过渡区间,至于北匈奴,他们主要是欧亚混血,包括南西伯利亚还有少量的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

因此,匈奴可以确定是部分突厥语民族和蒙古部落的祖先,从迁徙路线来看,匈奴应该和蒙古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有所关系。

换句话来说,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已经灭亡,但其后人其实遍布于整个世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真实的赤壁之战,苦肉计和连环计都不存在?曹操的战船是谁烧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从计略上来看,这场战斗集结了“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令人感到酣畅淋漓,从参与人员层面上来看,这场战斗更是综合了三国最为顶级的武将谋臣,不但魏蜀吴三国君主纷纷到场,就连各自最为顶尖的将领也尽数参与,司马懿、周瑜、诸葛亮、关张赵、夏侯淳渊,五子良将,几乎叫的上名字的名将都赶赴了现场。而从战略

  • 曹雪芹家被抄的历史真实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由中国姓名学取名大师谢咏分享阅读,旨在探索城市姓名历史和人文底蕴,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若愚史话》,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曹雪芹家为什么被抄?很简单,曹家站错队了。1727年,雍正帝大发雷霆,查抄了曹家,岂料,“南京首富”曹家的全部家当,竟只有欠条、当票100多张!这一年,雍正忍无可忍,终于对曹

  • 李莲英那么丑,慈禧还那么喜欢他?只因他有三大绝活,无人能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莲英揭露慈禧的怪癖,评书慈禧太后和李莲英,李莲英为何能讨慈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单纯看一个人的外貌其实是不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的为人的。而一个人的本质往往隐藏在外表之下。不仅在现代如此,其实在古代也是同样。有很多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其实内心却诡计多端。就像历史中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叫做李莲英。他长得非常的丑陋,但是慈

  • 近代时期,这10位女性被尊称为“先生”,是民国独立女性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著名政治女性,民国最有名的女子,民国三大女子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先生的含义更加丰富,开始有老师、才华横溢的学者的意思。到了清朝末期,人们将一些有民族责任感、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人称为先生,比如梁启超、鲁迅,都被称为先生,以此表达对他们的赞美。在近现代,也有一些女性被尊称为“先生”,为什么要称呼她们为“先生”呢?因为这些女子的学识、才华都不亚

  • 1842年,英国要租香港100年,李鸿章:最多99年,差一年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越来越多人认为,曾经对李鸿章的认知是有失偏颇的,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句为他辩白的话。要说李鸿章功过,接受巨额贿款,出卖国权是真,敛财无数,贪污腐败是真,识人不清导致战争失利也是真,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可李鸿章却也为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在

  • 147年前李鸿章创办一家公司,如今大街上四处可见,市值达9734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那个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五洲万国人士,基本只闻李鸿章之名、只见李鸿章之面,而未尝与当时的皇权统治者以及其他大臣有过接洽。可以说,李鸿章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有能耐与列强争长短的人。但当李鸿章代表大清帝国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很多国民却“将中国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使其被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

  • 会做官的人,城府有多深?看李莲英给慈禧梳头的故事,思维大提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近五十三年,盛宠不衰,慈禧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李莲英为正二品总管太监。《奴才小传》里还说,李莲英甚至可以和慈禧并坐听戏;宫里给慈禧做的点心,要是碰到李莲英喜欢吃的,慈禧往往会自己少吃,或者事先拿出一些,专门留给李莲英。李莲英作为一个封建王朝

  • 隆裕皇后,为何始终未得光绪恩宠?晚清宫女荣儿,道出其中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各个封建王朝,每一位皇帝都会设立属于自己的皇后,只不过这皇后的人选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爱的女人,因为当朝的皇帝必须考虑各大家族之间的利益,也要考虑到政权的稳固,所以这皇后的位置很可能是皇室与另一个大家族联姻所选择出来的女子。纵观历史,不少王朝皇后都是这样的角色,在这其中就有一位清朝时期的皇后,她就是光

  • 对于《明史》中万贞儿的描述,乾隆都看不下去了,还写论文做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而历朝历代,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没有选择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女,而是立一位宫女为贵妃,并在未来的一生都独独宠爱她。这名女子便是万贞儿。万贞儿的贵妃之路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而在面对女大十七的时候,又该怎么说呢?明宪宗朱见深就爱上这样一位与自己母亲同龄,大了自己十七岁的女子,关键他一直没有嫌弃这个女人

  • 此人很牛,做生意从不吃亏,儿子是民国总统,孙子更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蒋肇聪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十月初八日未时出生,这个人非常精明,20岁出头就从他的父亲蒋斯千手里接办玉泰盐铺,为了拓展盐铺业务,他还兼营菜饼、石灰等,为了增加势力,他还与其他有实力的商家合伙,克服陆运交通不便,租用木船运货,自宁波溯奉化到萧王庙,再用竹筏沿着剡溪至溪口。很快他晋升为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