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76 更新时间:2024/3/14 8:57:13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无疑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巅峰,郑和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约13711433年),明代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本姓马,小名三宝 (保)。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开始,傅友德奉命征讨割据云南的残元势力,少年三宝被俘,惨遭阉刑。后随军至北平,入燕王藩邸为宦官。三宝聪慧过人,忠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深得朱棣信赖。朱棣称帝后,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其“郑”姓,从此,便称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明成祖死后,第六次下西洋归来的郑和被仁宗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他去世的时间尚无定论,一说是卒于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之中,即1433年;一说是回来后卒于南京,即 1435年。

郑和下西洋不是简单、孤立的事件,而是永乐时期文治武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乐时期,成祖初设内阁、决定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屡伐元朝残余、遣使通西域和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影响明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为了彰显其大国地位和稳定周边局势,成祖在继承洪武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础上,遣使四出,“宣德化而柔远人”,以和平方式竭力构建明朝视野中的世界新秩序。正如《明史·郑和传》所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郑)和、(王)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郑和出使时所捧成祖对西洋各国国王和头目的敕书中言:“尔等只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郑和家世资料》)宣德六年(1431年),面对暹罗欺凌满喇加一事,宣宗遵循永乐时期的做法,责令暹罗国王改正,言:“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事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喇加国王欲躬来朝,而阻于王国,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远虑,阻绝道路,与邻邦衅,斯岂长保富贵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明宣宗实录》卷76)以上诏令明确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和明朝对自身的国际定位。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都在永乐时期。由于宝船靠风力行驶,故每次出航都在冬季东北信风期,返航在夏秋东南信风期。前三次主要在南海、南洋群岛和南印度洋一带。在此基础上,郑和在第四、五次下西洋时开辟了新的航线,首次到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东岸、非洲东海岸等地,将下西洋推向高峰。2002年,英国退役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发表其研究成果,认为郑和的分遣船队于14211423年间到达美洲,引起世界震惊。当然此论还需进一步严密论证。

郑和率领的船队是一支混合船队,最多的一次为208艘。除最大的“帅船”即宝船外,还有用于护航的战座船、装载食物的粮船、载运淡水的水船、运载军需和装备的马船等。每次远航的人数在27000人左右,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管理。主要领导为宦官,有正使太监、副使监丞、少监、内监,其下有掌管文书和负责外国朝贡的舍人;有掌管远航粮草和各国贡品的户部郎中;有负责外交礼仪的鸿胪寺序班;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谕和从事翻译的通事;有通晓天文和海洋气候的阴阳官生;有精通医术和营养保健的医官医士;有充当礼仪队和负责防御的旗校、勇士、力士等武官和军士;有负责航行、船舶维修的火长、带管、舵工、水手、班碇手、铁锚、木艌、搭材等。从中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船队是一个流动的复杂的特殊组织。

当然,远航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东南亚局势不稳,弱肉强食,有些国家与明朝为敌;各种反明的海盗势力横行海上,所以远航必须要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除了自卫以外,还可用以歼灭海寇,制止内乱。在七次远航中,郑和船队一共动用了三次武力。首下西洋时,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旧港(也叫三佛齐国)的海盗头目、广东人陈祖义企图劫掠宝船,郑和得到密报后用计铲除了海盗势力,生擒了陈祖义,带回国处死。第三次返航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阴谋用重兵劫夺宝船,郑和发觉后,带兵攻打空虚的王城,以少胜多,生擒了国王,保护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帮助苏门答腊的合法国王平定了与其争夺王位的叛乱者,结束了苏门答腊的多年内战。郑和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秋毫无犯,深得西洋各国的欢迎,确保了远航的顺利进行,把大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传播于海外。

尽管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十分明显,但政治目的主要通过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来实现。由于西洋诸国远离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中国,且大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并不密切,有的甚至毫无联系,加之海上交通不畅,他们无力与中国交往。明朝要维持万国来朝的局面,必须承担巨大的外交成本。除了厚往薄来、不计成本的贡赐贸易之外,郑和船队携带大量的中国货物在远航途中进行着广泛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皿、铜钱、雨伞、烧珠、樟脑、麝香、水银等深受西洋各国的喜爱。西洋的香料、药材、宝石、琥珀及长颈鹿等珍稀动物、海棠等稀奇植物也被引入中国。在尊重各国固有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郑和船队将中国的历法、礼仪、度量衡、建筑、生产技术等传到西洋。西洋各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等也传入中国。中外相互交流扩大了人们的世界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影响是深远的。

七下西洋是郑和毕生献身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是中国古代天文航海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体现,也是十五世纪前半叶中国繁荣强盛的缩影。郑和远航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险阻、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以邻为善、和谐共处的和平精神,开辟了中国海洋文明的新时代。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杰出的外交活动家和军事家、卓越的管理者和文化使者,是“和平之旅第一人”,是“海上巨人”,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郑和为中国的海洋事业、世界和平、国际贸易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状元傅善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傅善祥,太平天国女状元,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喜读史经。傅善祥幼时父母双亡,嫁给指腹为婚的李家,后夫亡,傅善祥离开李家。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开女科,傅善祥中状元,得洪秀全青眼,处理政务。后东王杨秀清霸占傅善祥。天京事变时,傅善祥被杀,尸体抛入长江。1、傅善祥早年经历

  • 孙中山一生中的四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在孙中山先生公开的传记中,承认的夫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卢慕贞、一位是宋庆龄。其实孙中山还有一位未过门的妻子陈粹芬,此外还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在孙中山家的族谱《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关于孙中山的妻子有这样的文字描述:元配卢慕贞(1885年结婚,1915年离婚)享寿八十六岁,侧室陈粹芬(1891年开

  • 左宗棠之死:大清倒下一根顶梁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光绪十一年7月27日清晨,七十四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尤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这个汉人确实太强硬,太血性,太无拘束

  • 朱元璋为何能打败蒙古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而大明朝的军队,在史料的记载中,似乎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封

  • 雍正让后世仰望的六大历史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清历史

    雍正,清朝继康熙帝之后的皇帝,他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名叫爱新觉罗胤禛,提到雍正,人们所想到的就是这是一个抄家皇帝,最后累死在御桌上,就好像除此之外,雍正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人们对他的评价那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一个争议颇大的一代帝王。可是,事实好像并不仅是如此,就小编所知,雍正大概是历史上最

  • 大明水师---三百年历史未尝败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大明水师又称明朝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师就是大明水师,明朝三百年基业,大明水师未尝败绩。明朝水师实力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二十一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

  • 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中国历史是十数亿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所以,每个人都有解读中国历史的权力。尤其是解读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地震期苍生蒙难史,那真叫人不寒而栗,泪水奔涌!有明一代,当数那个时段权术斗争尤烈。嘉靖至万历时代,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可谓高手过招,云诡波谲。国人内争的惨烈之度,令人汗颜。严嵩倒台

  • 中国古代都城流行“两京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都城选在哪?而一个城市能成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埋位置这一要素之外,风水好不好,是否能养万年龙脉,保盛年基业,这是很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迁都事件,不少朝代为此实行“两京制”。1、中国古代都城流行&

  • 晚清四大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清历史

    1、太原奇案 太原奇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也是清末四大奇案中最扑朔迷离、曲折离奇的一件案子。太原有个富人叫张百万,因嫌弃穷女婿曹文璜,将二女儿玉珠许给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儿玉珠喜欢小白脸不爱钱,与曹文璜私奔,准备投靠曹家故交 交城县令的 陈砥节。缘由: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汉父女

  • 清朝历史上的“满族八大姓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满族八大姓氏,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满族八大姓氏日趋没落,那些拥有满族八大姓氏的人也越来越少。满族八大姓氏中的每一个姓氏,很多人能完整的说出来。满族八大姓氏中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大家就更少了解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 满族八大姓氏的说法不下十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