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中山的总统大印流落何处?

孙中山的总统大印流落何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67 更新时间:2024/2/29 3:38:07

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经制作了一枚总统大印,这枚总统印在非正式时期用过几次,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变故,总统大印丢失,下落变成了一个谜题。

1、大印的首次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孙中山宣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接着,各省代表会的山西代表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颂词,汤尔和致欢迎词。据江苏代表袁希洛回忆,1911年12月31日,“我去江苏都督府将篆刻好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捧回代表团(注:即各省代表会),各代表推我在总统就职时为授印代表……”1912年1月1日晚,在孙中山宣誓后,“我手持大总统印授予总统,总统受印,交秘书长盖于宣言上。”大印的印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

孙中山立正躬身敬受后,立即启印加盖于《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通告海陆军将士文》的文告之上。一般说,这是大印的首次启用。但《民立报》1月2日报道,是景耀月“致送大总统印绶”。

其实,在此之前,大印已经非正式地使用过了几次。在总统就职典礼之前,有的省的代表提议,何不将代表的名字写于纸上,再加盖大总统印以作为纪念?这一建议得到众代表的赞同,于是,代表们取出了专门的宣纸信笺,信笺的左右上方各有两行小字,分别是“纪念状”和“孙大总统莅任纪念”。各位代表纷纷将某省名和本人姓名写于信笺上,文字是“某省代表某某中华民国元年正月元旦总统莅任之纪念”字样,再盖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有的代表不在场,就由他人代写代盖了。

2、治印的时间

从孙中山1月1日宣誓就职,到4月1日正式解职,共在位92天。在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发表了着名的《大总统宣言书》、《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以及《约束士兵令》、《整顿吏治令》、《文官考试令》、《剪辫通令》等一批在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的着名的历史文件和文告,并颁发了大量委任状、任免状、旌义状等等,同时加签“孙文”二字。在这些文告和文件中,所使用的都是一方“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十个篆字的、长宽各11公分的正方形印章,以此来代行临时政府及临时大总统的全部职权。

大印是何时制作的?从南京光复,到确定定都南京,只有十多天的时间。各省代表会的议员们以及革命党内部一直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国体的问题,甚至为要不要“临时”二字争得面红耳赤。就是孙中山也不同意用“临时”二字。12月27日,各省代表马君武等人专程赴上海,向孙中山汇报组建临时政府问题。

孙中山说,“总统就是总统,临时二字,可以不要。”28日,马君武等回南京后,向各省代表会报告了在上海与孙中山商讨的情况。代表会认为,“临时大总统名称,除去临时字样,因各省有未独立者,正式宪法尚未制定,正式总统亦无从产生,仍须冠以临时字样”。决定正式名称仍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否决了孙中山的意见。也就是说,直至28日才最后确定了大印的印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而江苏代表袁希洛将大印捧回是31日。以此推断,制作大印的时间是29日、30日两天。

3、大印的形状、质地及镌刻者

查阅所有文档及照片,海峡两岸所举办的所有展览,以及所有的出版物中,从来没有看过这方大印的“尊容”,都是“只见印文不见物”。至于大印的质地是玉质、铜质、木质,或是其他质地?未见任何文字记载。在南京总统府的史料陈列中,展出的是一方木制的大印,而且印钮“隐藏”在锦盒中,难见其真容。而在所有当事人的回忆中,也没有关于大印形状的只字片语。至于大印的作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留下了这样一行字:江苏都督府的大印,为南京民间金石刻手砥奇峰所刻制。由此推断,“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极有可能也出自砥奇峰之手。

南京临时政府是在清朝地方政府两江总督署刚刚垮台的基础上成立的,其政府所在地就是原来的清朝衙署。孙中山担任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期间,一切都是极其简陋和仓促的,陆海军的军服全部沿用清朝旧制,包括办公用房、设备等等。孙中山曾说,“南京新政府无庸建设华丽宫殿,昔日有在旷野树下组织新政府者。今如无合宜房宇,盖设棚厂以代之亦无不可”。大印自然也不例外。

从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到1月初临时政府发布文件文告等等,也就几天的时间,而此时已经大量使用了这方大印。以此推断,不排除大印用木头刻制并暂时代用,待政府运行正常后再刻制铜质大印。而几天时间要刻制铜印,绝非易事。如用玉质,找这么一大块玉材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4、大印今何在?

大印如今又在何处?根据1912年4月的《民立报》记载,孙中山在4月1日前往临时参议院行解职礼,诵读完解职词后,“即将临时大总统印交还参议院”。按照程序和常理,参议院在北迁后,应将大印交给下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使用。

而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后,并没有使用南方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在政府的正式文告和文件中,使用的均是印文只有四字的“大总统印”,印文为铁线篆刻,长宽各12.8公分,比孙中山使用的大印略大。那么,袁世凯为何没有使用这方大印呢?大印象征着权力,没有战乱不至于散失。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的北京临时政府是和平交接的,因此可以排除丢失或损毁,或散失在民间的可能。

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多颗民国政府的大印(已被切角),但唯独没有这一颗。如果几经辗转到了台湾,今天台湾有“国父纪念馆”、“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及诸多孙中山的纪念研究单位,如果大印存在,完全可以拿出来研究和展览。可是在其出版的孙中山史料和画册中,也只有印文,不见印钮形状的任何踪影。

这枚“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就这样失踪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未解的谜题。关于它下落的线索我们还需要慢慢寻找,希望可以早日找到它的踪迹。

标签: 民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日本投降全过程:从最后的疯狂到溃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国历史

    中国学界和媒体一直称日本接受《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是“无条件投降”,甚至有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如此认识和表述,或更能彰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

  • 抗日战争中的十大战役究竟击毙多少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历史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开始抗战,历时八年,最后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在这八年的艰难抗战中,中国的英雄战士们死伤无数,百姓们受尽蹂躏,整个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自193

  • 国父孙中山的后代都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民国历史

    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的诞辰149周年纪念日,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话题也随之而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孙中山的后人都过得怎么样。 孙中山的后代:孙中山(18661925)一生有两次婚姻,主要有三位女性伴侣(卢慕贞、陈粹芬、宋庆龄),留下了一个儿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娫和孙婉,均为他与原配夫人卢慕贞

  • 揭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是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同时也成为指控国民党失去民心重要的缘由;然而学术界对四大家族是否存在,他们的“聚敛”成果一直存在争议。四大家族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1920

  • 袁世凯家族有多大?细数袁世凯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历史

    袁世凯头上那顶“窃国大盗”的帽子,戴了一百年。曾几何时,物理学家袁家骝身上“袁世凯孙子”的身份都令官方觉得“敏感”,直到最近几年,“重新认识袁世凯”的话题才慢慢展开真实袁世凯生活的图景。 袁世凯

  • 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历史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无争议人的历史人物大约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起蔡元培

  • 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的尊严奠定国际大国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民国历史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 “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

  • 发动七七事变的军国主义分子全部暴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民国历史

    1937年7月7日,几个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上级的授意下,在北京卢沟桥挑起事端,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那么,这几个日军得到了什么下场呢?1、田代皖一郎心脏病暴毙 田代皖一郎是日本佐贺县人,时为中将军衔。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

  • 中国抗战大后方:蒋介石为何选四川而不是陕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历史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始于1937年7月7日那个午夜。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既是一场空前浩劫,也是一个转折,它改变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备受欺侮的历史。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民族终于再一次以强者姿态站立在世界面前。 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人们对这样的结果还没有预知。在距北京1500公里远的

  • 二战“三巨头”眼中的中国战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民国历史

    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对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罗斯福】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