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GDP占世界1/3 却因闭关锁国落后

清朝GDP占世界1/3 却因闭关锁国落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2/5 20:02:50

我们后人寻找清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

满族人在周朝时以“繁矢石弩”向中原王朝纳贡,那时并不自大,入主中原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来的所谓自大。滋生自大的情绪,是在清王朝彻底巩固了政权的时日,尤其出现所谓的“盛世”景象之后。这种自得情绪,在我们历史上不知被重复过多少次,并不是只有清朝如此。前秦的苻坚,攻城略地,功勋累累,统一了北方。自此以后,他颇为骄傲自得。当然,他的结局并不好,不仅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也毁弃了前秦的大好江山。

自信、自得、自傲、自大本身,界限并不是特别分明,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不同的社会背景色彩浸润出它们相应的相异色调。满族人以一个军人数量、社会人口和疆域远远不及明朝,并且政治经济化都谈不上发达的少数民族打败不可一世的汉族统治者,建立王朝并且做得稳稳当当,还出现了“盛世”,自大一下也是常情。我们通过指北针一事,也许可以猜测出康熙对中国南方的真实情感。康熙认为,人们之所以称罗盘之类的定向仪器为“指南针”而不称“指北针”,是“在北方,一切活动在凋萎,在衰亡”;“力量、精气和繁荣都在南方”(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这些话,说明康熙对自己的皇朝是很自负的。

《康干盛世历史报告》有几个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自大得蔑视一切。一直到乾隆辞世的l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那时美国刚刚建国,不存在比较的基础。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 1/3。这相当了得。今日的美国,以老大自居,它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不过30%。德国人贡德·弗兰克说,直到l9世纪之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个成绩是骄人的,足可以振奋自己的内心。

任何一个有些成就,且又缺乏忧患意识的人,没有几个是清醒的。即使表面平静,胸中也难免激情涌动,自负自得,把别人看得愚蠢。国家亦如是,不仅仅一个清朝如此。明朝不仅嫌利玛窦绘制的《舆地全图》中国不居于世界中央,而且觉得把中国画得太小;清朝乾隆年间修的《清朝文献通考》认为“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一个统治者是汉族人,一个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血统有异,精神却惊人的相同,骨子里都摆不脱点滴繁荣带来的自大。不独中国人如此,1756 到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英国取得胜利后,把没有国境的海洋世界作为自己要征服的物件。戈德史密斯曾用这样的诗句歌颂他的同胞:

骜不驯的目光,举止高傲,

我眼前走过了人类的统治者。

也就是说,英国人同样自傲。──但他们不封闭,一直关注外部世界,也一直寻找机会拓展新的空间。

就清朝而言,从繁荣走入闭关是极容易的。说得直白一点,当时的繁荣,本身就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底子,关起门来过日子。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田赋而不是工商业的税收。比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岁入总额为4850万蔖,其中田赋一项为3千万蔖,占总收入的63%;关税为450万蔖,只占总收入的 9%,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因此清王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实际而言,这是小农经济铸造的思想。

世人常云: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烂灿文化的大国,工农业和文化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以“天朝”自居的狂妄骄傲心理,加上小农自然经济因素,必然对外界事物愚昧无知。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为什么以前中国能与国外频繁交往,清政府却不行?这不能不提到统治者对繁荣和封闭的变态理解。正是这种变态,使繁荣在缺乏忧患意识心态监控下散漫地发展。

“繁荣”,如果缺乏了忧患意识的提醒,极容易走入闭关锁国。我们以平民之心揣测那时统治者之意,“闭关”绝不是为了失去繁荣,而恰是为了永保繁荣,为了长治久安。一般而言,穷困潦倒可以导致闭关锁国,因为切断和外界的联系之后,人们就要闭目塞听,“不知有汉”,不知道别人过怎样的日子,甚至会以为他人比自己惨得很,会以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于是人们安分守己,以手加额;繁荣富庶同样可以与闭关为伍,用金钟罩罩住一切,外来的撼动就无计可施,现有的一切就可以守住。没有正确忧患意识统率的“繁荣”可以导致自大,自大可以导致闭关,闭关可以导致愚昧,愚昧又进一步导致闭关。最后如鸡生蛋蛋又生鸡一样,搅在一处,成了一笔糊涂账,弄不清楚了。

不过,清朝统治者也具有忧患意识,闭关锁国就是出于对自己统治权力的捍卫,就是出于对殖民主义势力的防御。然而这个忧患意识是幼稚的、破损的、病态的。他们使用的这种自卫,只能孤立自己,把中华民族隔绝在世界大势之外,会使我们自己根本不了解世界,误以为只有自己在前进在发展,不知道别人也在发展,落后了还不自知,别人打上门来才大惊失色。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大清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詹天佑生于1861年,19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20世纪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它是中国独立自主修筑的第一条干线铁路。詹天佑在极其艰

  • 清朝中期三支著名的农民起义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从乾隆到嘉庆年间,全国各地许多民族发生了反官府反地主的起义斗争。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支:1、苗民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苗民起义。这次起义的原因,是由苗族地区在“改土归流”后,汉族官僚地主及商人不断侵占苗族人民的土地、将“苗地&r

  • 乾隆皇帝11位后宫美妃真实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1、贵妃 即慧贤皇贵妃高氏,大学士高斌女,初隶包衣,后入满洲镶黄旗。嘉庆二十三年,命《玉牒》改书记佳氏。初侍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年十二月封贵妃,画卷上的贵妃像当为本年所绘。乾隆十年正月二十六日死,追晋皇贵妃。谥号“慧贤”。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随孝贤皇后梓宫,自静安庄送往

  • 清末中国GDP世界第一却挨打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中国国际地位。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远高于日本,约为

  • 消失的王国---索伦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索伦汗国,明朝属国,在今黑龙江上游地区存在过。“索伦”名称由来,盖与金末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名有缘。东夏(又名东真)国族黄旗人(onki、honki,为ewenki变读音),将“东夏”、“东真”训读为sologusal、sol

  • 影响中国历史最大的十个少数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1、女真(满,包括末曷) 两度入主中原,建立了金朝和清朝。入主中原总年数约400年。建立过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国。不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影响巨大。粟末末曷曾建立过东海国,立国200余年。2、蒙古 入主中原一次,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入主中原总年数约96

  • 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一、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历时471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

  • 中国封建王朝的十大惊人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1、夏朝的“开启”与“终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王朝。根据现代考古学研究结果,夏王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先后出现了17个君主。现代考古学研究已经证明,

  • 详解满清八旗的创立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清历史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

  • 明教、朱元璋以及明朝的历史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中写道:杨逍案头有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