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门提督--在清朝政治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九门提督--在清朝政治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92 更新时间:2024/1/19 7:38:26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安定。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9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5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改为从一品。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从机构、人员、职掌来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总计23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5汛;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6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3营均各辖4汛。南、北、左、右4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营。

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5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5位。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

正是由于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可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九门提督的人选极为重视,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皇太子两立两废,争储斗争错综复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点至5点),急召诸王子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隆科多至畅春园病榻前,谕令以皇四子胤禛即位。时胤禛正奉命去斋所致斋,准备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当他闻讯赶到畅春园时,已是巳刻(上午9点至11点)。戌刻(晚上7点到9点)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禛的舅父)立即进言,让胤禛“先定大事”,再办丧仪。为防止发生变故,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命铁骑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关闭京师九门,全城实行戒严,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即皇帝位,步军统领衙门才解除了京师戒严。

百余年后,清朝的统治早已进入衰世,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东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攻陷天津,逼近北京,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訢被授予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京负责与英法侵略军议和。议和期间,奕訢的主要得力助手是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还兼署步军统领,被委以办理城防、维持秩序的重任。但当时的权力中心位于被称为“行在”的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切政令都由实际操控大权的肃顺等人发出。不久,步军统领一职就落到了肃顺集团的核心人物郑亲王端华的身上。

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过两次政变,一次是“辛酉政变”,即联合恭亲王奕訢一举推翻八大臣辅政体制;第二次则是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动的镇压维新派的“戊戌政变”。这两次政变都借助了由九门提督统率的禁军。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死,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受遗命辅政。当时肃顺集团与两宫皇太后围绕“赞襄政务”还是“垂帘听政”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步军统领”一职显然又是势在必争的关键职位。由于谁也不能占据绝对优势,双方只能达成暂时妥协:九月初四日,端华让出步军统领一职,改由留守京师的瑞常担任,而端华则“暂署行在步军统领”,仍统率热河行宫的禁军。经过第一阶段的较量后,慈禧太后和奕訢决定回到北京后再发动政变。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热河行宫完全在肃顺集团的掌控下,而新任的步军统领瑞常则是由奕訢、文祥举荐的,这意味着京师的警卫大权回到了慈禧太后、奕訢集团的掌控中。果然,在回銮后的第二天,两宫与恭亲王便联手扳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辅政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经慈禧太后同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维新变法正式开始。但是,维新变法的措施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随即加快了政变的部署。其亲信荣禄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兼任步军统领,二十年(1894)再授步军统领,并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至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荣禄署直隶总督,几天后又任文渊阁大学士,节制北洋各军。慈禧太后又命刑部尚书崇礼接过步军统领的职务,指挥京师禁军,命怀塔布管理圆明园护军,派刚毅管理健锐营(常驻香山)。经过这番布置,慈禧太后已将京畿地区以及京师内外、宫禁要地的军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别是新任九门提督的崇礼,素为慈禧太后赏识,是反对维新变法的清廷元老,他所指挥的京城禁卫军成了直接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

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不经过军机处,直接给刑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崇礼下达密旨,令捉拿康有为。时康有为已离京南下。八月初八,逮捕了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初九又逮捕林旭。同一天,慈禧太后向步军统领衙门发出“上谕”:“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审讯。”也就是由步军统领衙门捕人,交刑部收监审问。在政变过程中,步军统领是镇压维新派的直接执行者。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康熙险胜吴三桂,将其骸骨分发各省泄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这种发泄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称首创。 对于死了四年之久的吴三桂,康熙竟如此地气急败坏、恨之入骨,因为这位皇帝差一点栽倒在吴三桂手下。 吴三桂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之一,但是,康熙有相当一段时期,被这个吴三桂逼到墙根,康熙说什么也没

  • 康熙统一台湾各方面策略的得失和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62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臣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

  • 解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却不敢瓜分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有人说,八国联军是一场以微小的力量保护各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正义斗争这种掩人耳目的理由无疑是苍白而空洞的。回望历史,关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和野蛮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而罄竹难书。4亿5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的大肆掠夺,对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偷

  • 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后悲壮的一战:冯官屯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1854年4月29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带领下,冲破重围,自阜城南下,于5月5日攻克连镇。为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又与林凤祥相商,于5月28日统带630余名骑兵南下,次日占据高唐,在高唐与胜保为首的清军相持9个多月。1855年3月7日,僧格林沁攻克连镇,北伐军主力覆灭,旋奉命&ldquo

  • 慈安—晚清比慈禧还厉害的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足足地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沿途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自恃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特别是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

  • 康熙景陵—中国历史上埋葬规格绝无仅有的帝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孝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

  • 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

  • 大明朝—对外族最有骨气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实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老糊涂们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

  • 满清取代了明朝得益于鼠疫肆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清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三百六十一年间后人对那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的探讨经久不衰。 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渡不过崇祯十七年

  • 郑和下西洋见证了中国古代海洋探索的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在人类文明史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古代文明间的交往互动,主要有赖于亚欧大陆上自古形成的陆上通道。汉代张骞通西域,其重大意义在于为陆路交通开辟了新时代。而在人类文明史上为海路交通开辟新时代的正是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向西方的寻求,可谓源远流长。亚欧大陆的大河与平原,孕育了伟大的文明,而在诸文明